《清洁发展目标下的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绍雨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095837961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清洁发展目标下的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立足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当前经济增长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清洁发展之路。在全面探讨清洁发展与公共财政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设计、调整有助于推动中国清洁发展的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等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相关联的财政预算、财政环保投资、财政科技支出等。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

三、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8

四、创新点、研究不足和写作难点 10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3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 13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13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19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公共财政 21

一、国外学者的理论 21

二、国内学者的理论 24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财政政策 28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28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35

第二章 公共财政推动清洁发展的基本理论 43

第一节 我国环境现状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43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 43

二、我国环境质量分析 47

三、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54

第二节 环境政策的分类与选择 56

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与性质 56

二、环境政策的特征与变化规则 57

三、环境政策的分类和环境经济政策比较 60

四、环境政策手段的选择 69

第三节 公共财政推动清洁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73

一、我国现行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二、保护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74

三、公共财政促进清洁发展的可能性研究 75

四、在我国通过公共财政促进清洁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77

第三章 基于清洁发展的财政收入优化 81

第一节“绿色税收”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施状况 81

一、“绿色税收”的内涵与作用 81

二、“绿色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83

三、我国绿色税收的实施状况 89

第二节“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的实证检验与优化设计 104

一、绿色税收“双重红利”理论 104

二、我国准环境税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关性实证分析 106

三、我国准环境税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108

四、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的优化设计 115

第三节 基于清洁发展的排污收费 121

一、中国排污收费政策的意义 121

二、中国排污收费政策的“清洁”效果检验与问题分析 124

三、中国排污收费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127

第四章 基于清洁发展的财政支出优化 130

第一节 财政支出对清洁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130

一、环保投资的整体效用 130

二、环保投资影响清洁发展的实证分析 132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支出体系的比较与经验借鉴 141

一、例选国家的促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支出体系 141

二、典型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145

第三节 旨在促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支出体系的优化设计 147

一、促进清洁发展的财政预算改革 147

二、促进清洁发展的财政环保投资政策 149

三、促进环境友好型科技进步的财政支出政策 157

四、促进清洁发展的政府绿色采购支出政策 165

五、促进清洁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174

第五章 基于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 181

第一节 财政政策创新的意义与框架 181

一、创新与财政政策创新 181

二、基于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的意义 182

三、推动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的框架 183

第二节 构建环境财政体系的基本构想 184

一、环境财政的内涵 184

二、环境财政的目标 185

三、构建环境财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87

四、构建环境财政体系的思路 190

第三节 构建绿色财政监督体系 196

一、财政监督和绿色财政监督的内涵 196

二、绿色财政监督的意义 197

三、绿色财政监督的运行机制 198

四、绿色财政监督体系的构建原则 200

五、构建基于清洁发展的绿色财政监督体系的内容 201

第四节 构建基于清洁发展的环境政策协调机制 207

一、基于清洁发展的环境政策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207

二、基于清洁发展的环境政策相互协调的原则 208

三、基于清洁发展的环境政策相互协调的思路 209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214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14

第二节 展望:通过“环境财政”实现“清洁发展” 217

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