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采油化学驱复杂渗流理论及开发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维耀,鞠岩,龙运前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30356338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强化采油复杂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是强化采油的核心,该成果经20年持续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和不断创新,系统地构建形成了较完善的强化采油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发明形成了相关配套工艺技术。突破了多项重大关键理论和技术,取得了原创性成果。经矿场大范围工业化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文中阐明了上述各类渗流机理,揭示其渗流规律。创建形成了较完善的强化采油化学驱、稠油开采非线性渗流理论。推动了石油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进步。

第一部分 强化采油化学剂驱油多相复杂渗流理论 3

1纳微米聚合物体系驱油多相渗流理论 3

1.1纳微米尺度微观模型制备方法 3

1.2功能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体系研制 4

1.2.1纳微米级无机-聚合物核壳结构复合微球研究 4

1.2.2纳微米疏水缔合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微球研究 7

1.3纳微米聚合物体系特性分析 8

1.3.1纳微米聚合物尺寸分布 8

1.3.2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扫描电镜分析 9

1.4纳微米聚合物体系渗流规律 10

1.4.1单相流体渗流实验研究 10

1.4.2砂管模拟渗流实验研究 10

1.5多孔介质中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油两相流动机理 13

1.5.1可视化平面填砂模型堵水调剖实验研究 13

1.5.2光刻仿真微观模型可观察流动模拟实验研究 14

1.6多孔介质中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17

1.7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驱油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18

1.7.1纳微米聚合物驱油驱替实验研究 18

1.7.2纳微米聚合物非线性渗流实验研究 20

1.8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22

1.8.1纳微米球逐级深度调驱渗流特性方程研究 22

1.8.2纳微米球逐级深度调驱主控渗流数学模型 25

1.9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26

1.9.1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26

1.9.2纳微米聚合物水溶液组分模型模拟器 27

2多元泡沫化学复合驱调驱驱油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 28

2.1多元泡沫复合驱的起泡剂研制 28

2.1.1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8

2.1.2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28

2.1.3泡沫复合体系配方的研究 30

2.1.4泡沫复合体系发泡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31

2.2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机理 34

2.2.1可视化平面填砂模型模拟实验 34

2.2.2微观仿真模型微观驱油模拟实验 39

2.3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渗流规律 44

2.4复合泡沫体系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45

2.4.1储层非均质性对泡沫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45

2.4.2气液比对泡沫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46

2.4.3注入时机对泡沫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46

2.4.4聚合物浓度对泡沫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47

2.4.5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泡沫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47

2.4.6驱替速度对泡沫复合驱油效果的影响 48

2.4.7隔层对泡沫复合驱采收率的影响 48

2.5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49

2.5.1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渗流特性模型研究 49

2.5.2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55

2.6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57

2.6.1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57

2.6.2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模拟器 58

2.7小结 58

3微生物驱油和吞吐采油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 60

3.1微生物体系渗流规律研究 60

3.1.1微生物微观驱油 60

3.1.2微生物渗流能力研究 61

3.1.3微生物驱油特性方程 63

3.2微生物驱油渗流机理 65

3.2.1实验方法 65

3.2.2实验各阶段剩余油特征 65

3.3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效果 69

3.3.1高温微生物与原油作用效果实验 69

3.3.2高温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 70

3.4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71

3.4.1基本假设 71

3.4.2质量守恒 72

3.4.3 Brownian扩散 72

3.4.4有序与随机运动 72

3.4.5移流和流体流体动力弥散 72

3.4.6沉浮运动 72

3.4.7增值作用 73

3.4.8衰减作用 73

3.4.9诱导作用与阻遏作用 73

3.4.10产表活剂、产醇(产酮)、产酸、产气 73

3.4.11产物浓度变化 73

3.4.12化降粘 74

3.4.13降解 74

3.4.14产物酸作用 74

3.4.15产气调剖作用 74

3.4.16界面张力 74

3.4.17细菌穿透度 74

3.4.18残余油饱和度 74

3.4.19相对渗透率改变 75

3.5微生物吞吐渗流理论 75

3.5.1微生物吞吐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75

3.5.2微生物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76

3.6微生物吞吐采油渗流数学模型 77

3.6.1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 77

3.6.2微生物反应作用 78

3.6.3产能预测 79

3.7微生物水驱和吞吐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80

3.7.1微生物水驱和吞吐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80

3.7.2微生物水驱和吞吐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模拟器 80

第二部分 非均质油层各类化学驱油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 80

4各种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驱油非线性渗流理论 83

4.1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非线性渗流理论 83

4.1.1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流变特性及其表征 83

4.1.2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渗流规律 87

4.1.3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驱油机理 88

4.1.4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驱油提高采收率效果 90

4.1.5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93

4.1.6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97

4.2交联聚合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98

4.2.1交联聚合物体系渗流机理 98

4.2.2交联聚合物体系渗流规律 98

4.2.3交联聚合物体系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99

4.3延迟交联聚合物驱油渗流理论 102

4.3.1延迟交联聚合物体系渗流机理 102

4.3.2延迟交联聚合物体系驱油实验 102

4.3.3延迟交联聚合物体系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103

4.4生物聚合物驱油渗流理论 106

4.4.1生物聚合物体系渗流规律 106

4.4.2生物聚合物体系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108

4.5多重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非线性渗流理论 109

4.5.1多重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109

4.5.2多重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113

4.5.3多重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组分模型模拟器 113

4.6双重介质油藏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渗流理论 113

4.6.1双重介质油藏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113

4.6.2双重介质油藏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116

4.6.3双重介质油藏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组分模型模拟器 116

4.7非等温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非线性渗流理论 116

4.7.1非等温聚合物稳定性研究 116

4.7.2非等温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渗流规律 118

4.7.3非等温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119

4.7.4非等温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122

4.7.5非等温交联聚合物/聚合物驱油组分模型模拟器 123

5二类油层化学剂复合体系驱油渗流理论 124

5.1强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渗流理论 124

5.1.1二类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124

5.1.2油层中强碱三元复合体系色谱分离效果研究 128

5.1.3油层物性对强碱三元复合体系渗流特性影响 130

5.1.4孔隙结构与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中化学剂配伍性研究 131

5.1.5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效果研究 137

5.1.6非均质岩心注采关系及效果研究 145

5.1.7三元复合体系沉淀物对注入能力的影响 148

5.1.8井间非均质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153

5.1.9乳化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160

5.1.10油层物性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165

5.1.11油砂、泥质等堵塞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169

5.1.12采出液自身性质对产液能力的影响 173

5.1.13二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渗流特性模型研究 181

5.1.14二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186

5.1.15二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187

5.2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渗流理论 188

5.2.1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基本性能研究 188

5.2.2强/弱碱三元体系中碱对岩石矿物润湿性的影响 203

5.2.3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中化学剂在多孔介质中传输规律实验研究 204

5.2.4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中化学剂在多孔介质中传输机理研究 217

5.2.5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中碱对水驱残余油启动作用的影响 223

5.2.6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效果研究 228

5.2.7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研究 231

6高温高盐油藏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渗流理论 235

6.1二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235

6.1.1二元体系/原油黏度比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 235

6.1.2二元复合体系/原油界面张力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 240

6.2二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研究 243

6.2.1二元体系黏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243

6.2.2二元体系/原油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245

6.2.3渗透率对二元驱驱油效率影响 249

6.3高温高盐二元复合驱体系化学驱特性实验与模型方程研究 251

6.3.1不同温度下高温高盐聚合物水解特性研究 251

6.3.2不同温度下高温高盐聚合物黏弹特性实验研究 255

6.3.3不同温度下高温高盐二元复合驱体系黏度特性实验研究 258

6.3.4不同渗透率二元复合驱体系化学驱色谱分离效应研究 263

6.3.5炮眼剪切对黏度的影响分析 267

6.4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复杂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272

6.4.1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复杂渗流特性模型研究 272

6.4.2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复杂渗流数学模型 274

6.5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276

6.5.1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276

6.5.2高温高盐油藏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非等温油藏数值模拟器 276

7等渗阻调驱多元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 278

7.1等渗阻调驱驱油机理 278

7.1.1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 278

7.1.2聚合物的调剖作用 279

7.2等渗阻调驱渗流规律 279

7.2.1等渗阻调驱段塞组合方式 279

7.2.2实验结果及分析 280

7.3等渗阻调驱渗流数学模型 284

7.3.1基本假设 284

7.3.2数学模型 284

7.4等渗阻调驱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286

7.5等渗阻调驱组分模型模拟器 286

第三部分 注气EOR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 291

8气驱开采多相非线性渗流理论 291

8.1低渗透油藏注气开采驱油渗流机理实验研究 291

8.1.1气驱(CO2)渗流规律 291

8.1.2启动压力对流体流动影响 292

8.1.3低渗透油田气驱渗流实验 293

8.2低渗透油藏注气开采驱油非达西渗流理论 299

8.2.1非达西渗流规律数学描述 299

8.2.2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混相、非混相渗流数学模型 300

8.2.3多相非线性渗流计算方法 303

第四部分 化学剂堵水调驱和吞吐非线性渗流理论 307

9化学剂堵水调剖渗流理论 307

9.1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机理 307

9.1.1实验准备 307

9.1.2实验结果与分析 308

9.2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渗流规律 310

9.2.1模型的制作 310

9.2.2胶封堵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311

9.3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312

9.3.1质量守恒方程 313

9.3.2动量守恒方程 313

9.3.3防窜封堵反应模型 313

9.4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316

9.4.1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数值模拟方法 316

9.4.2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组分模型模拟器 316

9.5化学剂堵水调剖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316

9.5.1纵向渗透率变化对堵水调剖效果的影响 316

9.5.2隔层对油井调剖效果的影响 317

9.5.3凝胶注入段塞尺寸大小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318

10黏土胶驱油渗流理论 320

10.1黏土胶调剖驱油机理 320

10.2黏土胶调剖驱油渗流规律 320

10.2.1溶胶在单渗平面模型中运移及扩散规律 320

10.2.2溶胶对高、低渗透层的选择性注入 321

10.3黏土胶调剖驱油渗流数学模型 322

10.3.1基本假设 322

10.3.2黏土胶渗流组分模型 322

10.3.3运动方程 323

10.3.4辅助方程 323

10.3.5黏土胶黏度 323

10.3.6黏土胶渗透率下降 324

10.3.7盐敏性 324

10.3.8吸附 324

10.3.9离子交换 324

10.3.10乳化 324

10.3.11相对渗透率 325

10.3.12阻力系数 325

10.3.13弥散 325

10.4黏土胶调剖驱油数值模拟方法 325

10.5黏土胶调剖驱油组分模型模拟器 325

10.6黏土胶调剖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326

10.6.1黏土胶段塞浓度大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26

10.6.2黏土胶乳化特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27

10.6.3黏土胶可及孔隙大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27

10.6.4黏土胶的盐敏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27

第五部分 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开发方法 331

11颗粒状纳微米聚合物体系调驱控水驱油方法 331

11.1水驱深度调剖的目的及选井选层原则 331

11.1.1调剖井区的选择 331

11.1.2选井选层原则 331

11.2水驱深度调剖井的选择 331

11.3调剖体系的确定 332

11.3.1产品指标 332

11.3.2产品性能 332

11.4注入方案设计 333

12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流体多相非均匀选择流入地层调驱方法 334

12.1注泡沫井选择 334

12.2注入化学剂浓度优选 334

12.3注入段塞尺寸选择 334

12.4注泡沫效果评价 334

12.5其他驱替方式对比 335

13微生物采油调驱方法 336

13.1区块选择 336

13.2微生物用量和浓度的优选 336

13.3微生物注入方式的优选 337

14多重交联调控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油方法 339

14.1方案优选 339

14.1.1油层开采对象的确定 339

14.1.2注采井网选择 339

14.1.3核心井选择 339

14.1.4方案优选 340

14.2方案可行性分析 340

14.2.1基本原则 340

14.2.2评价方法 341

14.2.3方案对比 341

14.2.4经济效益 341

15多段塞等渗阻调驱方法 342

15.1等渗阻调驱连续组合方案设计 342

15.2方案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 343

第六部分 理论和及时的现场应用 347

16颗粒状纳微米聚合物体系驱油现场应用 347

16.1龙虎泡油田纳微米球逐级深度调剖驱油现场应用 347

16.1.1试验区块地质概况 347

16.1.2纳微米调驱历史拟合 348

16.1.3纳微米调驱效果预测 348

16.1.4纳微米调驱现场应用效果 351

16.2高台子油层纳米微球深度调剖驱油现场应用 352

16.2.1试验区块地质概况 352

16.2.2区块开采历史拟合 353

16.3纳微米调驱效果预测 354

16.3.1全区效果预测 354

16.3.2单井效果预测 355

16.4纳微米调驱现场应用效果 356

17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体系驱油现场应用 357

17.1试验区块地质概况 357

17.2区块开采历史拟合 357

17.2.1地质储量的拟合 357

17.2.2压力和含水的历史拟合 357

17.3多元泡沫复合驱效果预测 359

18二类油层化学剂复合体系驱油现场应用 361

18.1区域概况 361

18.2现场试验阶段效果研究 362

18.2.1投产情况 362

18.2.2北一区断东三元复合驱效果评价 363

19微生物采油现场应用 365

19.1试验区块开采概况 365

19.2微生物调驱预测方案 365

19.3微生物调驱效果预测 366

19.3.1段塞浓度不同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366

19.3.2段塞尺寸大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66

19.3.3段塞结构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68

19.3.4营养剂注入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368

19.3.5微生物驱油效果分析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