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兔病综合防控技术 1
一、兔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1
(一)兔病发生的原因 1
(二)兔病的分类 2
(三)兔病发生的特点 3
二、兔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4
(一)加强饲养管理 4
(二)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8
(三)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8
(四)建立卫生防疫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9
(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10
(六)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 12
(七)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和驱虫 16
(八)加强饲料质量检查,注意饮水卫生,预防中毒病 16
(九)细心观察兔群,及时发现疾病,及时诊治或扑灭 18
三、兔病诊断技术 18
(一)临床诊断 18
(二)流行病学诊断 21
(三)病理学诊断 22
(四)实验室诊断 25
(五)综合诊断 25
四、兔病治疗技术 26
(一)保定方法 26
(二)给药方法 28
(三)用药剂量 32
第二章 细菌性传染病 34
一、魏氏梭菌病 34
二、大肠杆菌病 39
三、巴氏杆菌病 43
四、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 49
五、葡萄球菌病 53
六、克雷伯氏菌病 57
七、沙门氏菌病 59
八、李氏杆菌病 62
九、野兔热 65
十、伪结核病 67
十一、结核病 69
十二、坏死杆菌病 71
十三、绿脓杆菌病 72
十四、泰泽氏病 74
十五、链球菌病 76
十六、传染性鼻炎 78
十七、兔肺炎球菌病 80
十八、仔兔黄尿病 81
十九、兔嗜水气单胞菌病 83
二十、破伤风 84
第三章 病毒性传染病 87
一、兔病毒性出血症 87
二、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95
三、兔痘 97
四、乳头状瘤病 98
五、兔黏液瘤病 99
六、兔轮状病毒病 101
七、兔传染性纤维瘤 102
第四章 其他传染病 104
一、兔密螺旋体病 104
二、皮肤癣菌病 106
三、烟曲霉菌病 110
四、附红细胞体病 111
五、兔流行性腹胀病 113
第五章 寄生虫病 119
一、球虫病 119
二、弓形虫病 123
三、脑炎原虫病 125
四、肝片吸虫病 127
五、血吸虫病 128
六、栓尾线虫病 129
七、豆状囊尾蚴病 131
八、住肉孢子虫病 133
九、棘球蚴病 134
十、螨病 135
十一、兔虱病 138
十二、兔蚤病 140
第六章 营养代谢病 141
一、维生素A缺乏症 141
二、维生素E缺乏症 142
三、佝偻病 144
四、高钙症 145
五、铜缺乏症 146
六、吞食仔兔癖 147
七、食毛症和毛球病 148
八、食足癖 150
九、尿石症 151
第七章 中毒病 153
一、霉菌毒素中毒 153
二、食盐中毒 155
三、有毒植物中毒 157
四、亚硝酸盐中毒 159
五、氢氰酸中毒 160
六、有机磷农药中毒 162
七、阿维菌素中毒 163
八、马杜拉霉素中毒 165
九、敌鼠中毒 166
十、氟乙酰胺中毒 168
第八章 产科病 171
一、乳房炎 171
二、生殖器炎症 173
三、不孕症 175
四、流产和死产 177
五、阴道脱 178
六、宫外孕 179
七、产后瘫痪 180
八、妊娠毒血症 181
第九章 遗传病和肿瘤 184
一、牙齿生长异常 184
二、牛眼 185
三、脑积水 185
四、肾囊肿 186
五、黄脂 187
六、白内障 188
七、低垂耳 189
八、畸形 189
九、隐睾 190
十、缺毛症 191
十一、八字腿 192
十二、子宫腺癌 192
十三、成肾细胞瘤 194
十四、淋巴肉瘤 194
十五、卵巢粒细胞瘤 195
第十章 普通病 197
一、腹泻 197
二、便秘 198
三、感冒 199
四、肺炎 200
五、肾炎 201
六、中暑 203
七、眼结膜炎 206
八、湿性皮炎 208
九、肠套叠 209
十、溃疡性脚皮炎 210
十一、创伤性脊椎骨折 211
十二、直肠脱与脱肛 212
十三、脐疝 214
十四、耳血肿 215
十五、膀胱脱出 216
十六、骨折 217
十七、大肠秘结病 218
附录一 兔病防治常用药物及用法、用量 220
附录二 有腹泻症状的12种兔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34
附录三 家兔皮肤病和脱毛症的鉴别要点 237
参考文献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