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一九九五年 2
报纸关门何关新闻自由 2
救救维港 3
把开放的社会向后拉? 4
鲁平打“国际牌”? 5
中国人应有的警觉 6
香港繁荣离不开中国内地 7
港人同样爱读书 8
“科教兴国”与港人心愿 9
新闻自由与中国保证 10
挡不住的潮流 11
误导千百遍 12
推广《基本法》的新尝试 13
一九九六年 16
报刊减价战 16
解决船民问题要讲信义 17
香港青年的道德问题 18
市民对解放军驻港改变了印象 19
注意日本 20
为什么成立临时立法会? 21
行政主导变不得 22
并非思维模式问题 23
国策所在不容变 24
梁铭彦辞职之谜 25
郴州改革为何成功 26
巾帼双李——香港人的骄傲! 28
李登辉的限制“指引” 30
从取消英文现场翻译说起 31
香港人的信心 32
驻军法与“一国两制” 33
未来特首任重道远 34
英国的没落 35
徒劳无功的蠢事 36
一九九七年 38
临立会渐为港人接受 38
香港唱不衰 39
《基本法》开始深入人心 40
有感于中国海军访美 41
并非多余的修订 42
战略伙伴意义深远 43
英国应把握合作良机 44
“敌人缺乏症”与美国 45
十五大的影响 46
由黛安娜之死想到的 47
并无根据的“预言” 48
更大发展在未来 49
外国留学生看中国 50
中美握手 全球受益 51
揣测家的悲哀 52
提高国力是关键 53
一九九八年 56
“一国两制”需要年轻人 56
市场经济时代 57
香港难关将过去 58
预算案的启示 59
中国机构改革拉开帷幕 60
“绝不是”中显诚意 61
香港公务员现状 62
如何评价临立会 63
首届立法会顺利产生 64
特区迈向第二载 成就与困难同在 65
中美关系再写新篇 66
《基本法》的稳定性 67
难以自圆其说 68
反腐败的新部署 69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70
李登辉的媚日嘴脸 71
新浙大和高教改革 72
关于“中港台” 73
创新科技与转危为机 74
历史性的巨变 75
新闻的自由与自律 76
一九九九年 78
检讨综援确有必要 78
走近新世纪 79
也说“保守” 80
以平常心看待 81
并非杞人忧天 82
清洁卫生与市民公德 83
如此“实用哲学” 84
辨别是非尺度何在 85
不寻常的动向 86
民族大义的试金石 87
不光彩的手法 88
热爱生命 89
炎黄子孙盼统一 90
以平常心看释法 91
迥然不同的性质 92
中国真正站起来了 93
香港该不该申办亚运? 94
关心青少年人人有责 95
中美“入世”协议意义深远 96
二○○○年 98
民族盛事又一桩 98
祝福新世纪 99
从“世纪末日”论破产说起 100
也说新华分社更名 101
经不起推敲的托辞 102
应维护《基本法》的稳定性 103
不可等闲视之 104
大陆的底线 105
新闻自由没那么脆弱 106
循序渐进有道理 107
“福尔摩沙”露真情 108
公道自在人心 109
军售的背后 110
朝韩峰会的启示 111
呼唤建设性 112
有感于青基会胜诉 113
是非不应颠倒 114
为“西部明珠”喝彩 115
香港市民的理性选择 116
壮哉伟哉,都江堰! 117
“以民为本”与问责制 118
大写的“温州精神” 119
新的希望 新的跨越——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柳斌杰 120
《公安条例》并非“恶法” 124
上海:重新焕发青春 125
二○○一年 128
输赢之间 128
无损香港高度自治 129
可怕的偏见 130
绽放在富春江畔的文化奇葩 131
新世纪中香港充满希望 133
五百万,奖得好! 134
职责所在 135
“超人”的新篇章 136
照照“人权法官”的脸 137
“法轮功”的政治化 138
“玩火者”必自焚 139
“亲中”辨 140
战略眼光 141
三大功绩 142
思维模式出偏差 143
中华民族的大喜事 144
九寨沟之美 145
一个危险的信号 146
访古城西安杂谈 147
寻找香港精神 148
“勇猛”的背后 149
高瞻远瞩的一着 150
道德重建此其时矣 151
香港难得的机遇 152
二○○二年 154
“不合理”辨 154
怎样才算“彻底落实”? 155
香港无须自卑 156
“狼”确实来了 157
留住生命 158
应切实解决“过关难” 159
“尊敬”的联想 160
捐资教育 德满神州 161
“回迁”搭救不了香港经济 162
维护《基本法》的尊严 163
以平常心视之 164
也说二十三条立法 165
羞做香港人? 166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167
二○○三年 170
“政治猜谜”见高下 170
不必要的担忧 171
二十三条立法讨论回归理性 172
应加大节流力度 173
由“非典型性”所想到的 174
寄语影视艺术家 175
也说重典治脏 176
从“生日快落”说起 177
宪制责任义不容辞 178
无法回避的问题 179
选民看重候选人实绩 180
港人为“神舟五号”自豪 181
干实事不能动摇 182
民建联败之反思 183
二○○四年 186
“还政于民”析 186
爱国理所当然 187
台湾选举给香港的启示 188
又到立法会选举时 189
值得信赖的一代 190
香港的“死穴”? 191
二○○五年 194
特首的特质 194
开创了一种新模式 195
可敬的老一辈创业者 196
学校教育要走出误区 197
不宜急功近利 198
开展一个健康运动 199
曾荫权的首务 200
不应有的偏见 201
“人参致癌”的疑团 202
港商眼中的共产党 203
二○○六年 206
背离民意得不偿失 206
各方都要向前看 207
西九啊西九! 208
边缘化绝非危言耸听 209
大学招生也搞“银弹攻势”? 210
切不可忽视“网瘾”症 211
恭喜添马舰工程上马 212
“香港良心”讲良心? 213
别小看环保小举措 214
不该隐瞒事故不报 215
港人以国家为自豪 216
二○○七年 218
为何青年不想做议员? 218
为树仁正名叫好 219
如何应对内地妇女来港生产 220
选特首有竞争是好事 221
港商面临新课题 222
盘点CEPA的启示 223
特首应延续亲民作风 224
我们怎样做父亲? 225
美国校园枪杀案的警示 226
时势呼唤《道德经》 227
香港特区十年华诞 228
重庆大厦——绝妙的人文景点 229
香港再上路 230
海外华人的香港情结 231
也听内地人的批评 232
回归功臣还有谁 233
“做好呢份工”引起内地共鸣 234
皇后码头风波还会重演吗? 235
从中山纪念馆说起 236
应鼓励做实事的区议员 237
香港将得益于十七大精神 238
和谐香港的要义 239
粤港合作还有大文章可做 240
区选传递的鲜明讯息 241
附录 242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