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2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2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2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4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8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二章 藏象 2
第一节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 24
一、心 24
二、肺 26
三、脾 28
四、肝 29
五、肾 31
第二节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33
一、胆 33
二、胃 34
三、小肠 34
四、大肠 35
五、膀胱 35
六、三焦 36
第三节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36
一、脑 37
二、女子胞 37
第四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 37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7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0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1
第三章 气血津液 45
第一节 气 45
一、气的基本概念 45
二、气的生成与运动 46
三、气的生理功能 46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 47
第二节 血 48
一、血的基本概念 48
二、血的生成 48
三、血的功能 49
四、血的运行 49
第三节 津液 50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50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50
三、津液的功能 50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1
一、气和血的关系 51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52
三、津液和血的关系 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 55
第一节 病因 55
一、外感病因 55
二、内伤病因 57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59
第二节 发病 60
第三节 基本病机 60
一、邪正盛衰 60
二、阴阳失调 60
三、气血失常 61
第五章 四诊 64
第一节 望诊 64
一、望神 64
二、望色 65
三、望形态 65
四、望头颈、五官 65
五、望皮肤 66
六、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66
七、望舌 66
第二节 闻诊 67
一、听声音 68
二、嗅气味 68
第三节 问诊 68
一、问寒热 68
二、问汗 69
三、问疼痛 69
四、问饮食与口味 69
五、问睡眠 70
六、问二便 70
七、问经、带 71
八、问小儿 71
第四节 切诊 71
一、脉诊 71
二、按诊 73
第六章 辨证 7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5
一、表里 76
二、虚实 76
三、寒热 77
四、阴阳 77
第二节 脏腑辨证 7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78
二、肝与胆病辨证 79
三、脾与胃病辨证 80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8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82
六、脏腑兼病辨证 83
第三节 其他辨证 84
一、病因辨证 84
二、气血津液辨证 84
三、卫气营血辨证 85
第七章 防治原则 88
第一节 预防 88
一、未病先防 88
二、既病防变 89
第二节 治则 90
一、治病求本 90
二、扶正祛邪 92
三、调整阴阳 92
四、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93
第三节 治法 93
一、汗法 93
二、吐法 94
三、下法 94
四、和法 94
五、温法 94
六、清法 94
七、消法 95
八、补法 95
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98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98
一、四气五味 98
二、升降浮沉 100
三、归经 100
四、有毒无毒 100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101
一、配伍 101
二、用药禁忌 102
三、剂量 103
四、用法 103
第三节 中药的采收、加工 104
一、中药的采集 104
二、中药的加工 104
第四节 中药炮制 105
一、炮制的目的 105
二、炮制的方法 105
第五节 中药的鉴别方法 106
一、性状鉴定 106
二、显微鉴定 106
三、理化鉴定 107
第九章 常用中药及应用 110
第一节 解表药 110
一、发散风寒药 111
二、发散风热药 113
第二节 清热药 117
一、清热泻火药 117
二、清热燥湿药 118
三、清热解毒药 120
四、清热凉血药 122
五、清虚热药 123
第三节 泻下药 125
第四节 祛风湿药 127
一、祛风湿散寒药 128
二、祛风湿清热药 128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129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 131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132
第七节 温里药 135
第八节 理气药 138
第九节 消食药 142
第十节 止血药 143
一、凉血止血药 143
二、温经止血药 144
三、化瘀止血药 144
四、收敛止血药 145
第十一节 活血化瘀药 146
第十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1
一、化痰药 152
二、止咳平喘药 154
第十三节 安神药 157
一、重镇安神药 157
二、养心安神药 158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 159
一、平肝潜阳药 160
二、息风止痉药 162
第十五节 开窍药 165
第十六节 补虚药 166
一、补气药 166
二、补阳药 170
三、补血药 173
四、补阴药 175
第十七节 收涩药 179
第十八节 外用药 182
实训一:识别根、根茎与根皮类中药饮片 186
实训二:识别果实、种子、花类中药饮片 188
实训三:识别全草、茎叶及干皮类中药饮片 190
第十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193
第一节 方剂组方特点 193
一、组方原则 193
二、组成变化 194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与剂型 196
一、方剂的分类 196
二、方剂的常用剂型 196
第三节 方剂的应用 199
一、中成药的用法与用量 199
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200
三、汤剂制备与服药法 201
四、方剂的审方、调配、复核、发药 203
第四节 中成药稳定性 205
一、中成药稳定性 205
二、中成药的变质或失效 206
实训四:汤剂的制备 208
第十一章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210
第一节 解表中成药 210
小青龙颗粒 210
九味羌活丸 211
感冒清热颗粒 211
午时茶颗粒 212
银翘解毒片 212
双黄连颗粒 213
柴胡口服液 214
小儿感冒颗粒 214
败毒散 214
通宣理肺丸 215
参苏丸 215
保济丸 215
藿香正气水 216
第二节 清热中成药 216
牛黄解毒片 216
银黄口服液 217
板蓝根颗粒 217
抗病毒口服液 218
感冒退热颗粒 218
三黄片 218
黄连上清丸 218
牛黄上清丸 219
紫雪 219
片仔癀 220
龙胆泻肝丸 220
左金丸 221
二妙丸 221
六神丸 222
西瓜霜咽喉含片 222
清热消炎宁胶囊 223
十滴水 223
六合定中丸 224
六一散 224
仁丹 225
第三节 温里中成药 225
附子理中丸 225
小建中合剂 226
香砂养胃丸 226
四逆汤口服液 226
参附注射液 227
艾附暖官丸 227
第四节 理气中成药 227
逍遥丸 228
越鞠丸 228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228
复方陈香胃片 229
第五节 理血中成药 229
速效救心丸 230
麝香保心丸 230
舒心口服液 231
心通口服液 231
血府逐瘀口服液 232
复方丹参片 232
冠心苏合丸 232
地奥心血康胶囊 233
苏冰滴丸 233
灯盏花素片 234
川芎嗪注射液 234
绞股蓝总苷片 234
复方天仙胶囊 235
元胡止痛片 235
三七伤药片 235
康莱特注射液 236
十灰散 236
断血流片 237
云南白药 237
第六节 补益中成药 238
玉屏风口服液 238
参麦注射液 239
生脉饮 239
补中益气丸 240
人参健脾丸 240
四君子丸 241
刺五加片 241
胃乃安胶囊 241
养胃舒 241
参苓白术散 242
四物合剂 242
归脾丸 243
人参养荣丸 244
八珍丸 244
十全大补丸 244
六味地黄丸 245
大补阴丸 246
百合固金丸 246
二至丸 246
左归丸 247
桂附地黄丸 247
右归丸 247
五子衍宗丸 248
龙牡壮骨冲剂 248
第七节 安神中成药 249
天王补心丸 249
柏子养心丸 250
朱砂安神丸 250
第八节 祛痰止咳中成药 250
橘红丸 251
止咳橘红口服液 251
蛇胆陈皮散 251
蛇胆川贝散 252
急支糖浆 252
川贝批杷糖浆 252
二陈丸 253
止嗽定喘口服液 253
桂龙咳喘宁胶囊 254
蛤蚧定喘胶囊 254
苏子降气丸 254
第九节 祛湿中成药 255
风湿骨痛胶囊 255
追风透骨丸 256
舒筋活络酒 256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257
湿毒清胶囊 257
独活寄生丸 257
平胃丸 258
五苓散 258
豨桐丸 258
壮骨关节丸 259
济生肾气丸 259
八正合剂 259
排石颗粒 260
第十节 祛风止痉中成药 260
川芎茶调散 260
正天丸 261
小活络丸 261
华佗再造丸 262
再造丸 262
天麻钩藤颗粒 263
牛黄抱龙丸 263
第十一节 开窍中成药 264
牛黄清心丸 264
局方至宝散 265
安宫牛黄丸 265
清开灵注射液 266
苏合香丸 266
第十二节 收涩中成药 267
锁阳固精丸 267
金锁固精丸 267
四神丸 268
乌贝散 268
第十三节 消导中成药 269
保和丸 269
枳实导滞丸 270
木香槟榔丸 270
大山楂丸 270
沉香化气丸 271
健脾丸 271
香砂六君丸 271
健胃消食片 272
摩罗丹 272
第十四节 泻下中成药 272
麻仁丸 273
当归龙荟丸 273
苁蓉通便口服液 273
调胃承气片 274
半硫丸 274
第十五节 外用中成药 274
如意金黄散 275
梅花点舌丸 275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275
九分散 276
七厘散 276
正骨水 276
跌打万花油 277
京万红软膏 278
风油精 278
清凉油 279
实训五:常用中成药剂型的社会调查 282
参考文献 284
目标检测题参考答案 285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