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疮疡 1
朱丹溪(倡导滋阴,擅治杂病) 1
薛己(治病求本,倡导温补) 2
费伯雄(主张“和治”、“缓治”) 4
陈莲舫(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 5
丁甘仁(倡教育,精辨证,因证处方) 6
顾筱岩(重视脾胃,药食结合) 8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9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21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27
许玉山(重“养正气,补脾胃”) 29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30
颜正华(勤于临证,医药兼通) 33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34
第二章 痤疮 41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41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43
刘渡舟(学验俱丰,热心教育) 45
班秀文(辨证审慎,用药精专) 47
路志正(重视脾胃,用药轻灵) 48
颜德馨(谙熟医理,首倡“衡法”) 50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51
第三章 带状疱疹 54
陈莘田(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54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55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59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63
许玉山(重“养正气,补脾胃”) 65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66
李辅仁(治病求本,善用对药,养生有道) 67
颜正华(勤于临证,医药兼通) 69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70
第四章 玫瑰糠疹 75
蒲辅周(精通医理,注重时令) 75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76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79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80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82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83
颜德馨(谙熟医理,首倡“衡法”) 84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84
第五章 湿疹 87
费伯雄(主张“和治”、“缓治”) 87
陈莲舫(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 87
丁甘仁(倡教育,精辨证,因证处方) 88
蒲辅周(精通医理,注重时令) 89
顾筱岩(重视脾胃,药食结合) 91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92
赵心波(重视望诊,善用鲜药) 99
程门雪(重阴阳,擅用复方) 102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103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105
房芝萱(中西结合,治病求本) 110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114
许玉山(重“养正气,补脾胃”) 117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118
万友生(倡寒温统一) 121
何任(精研《金匮》,长于疑难) 124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126
刘弼臣(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 129
第六章 荨麻疹 132
朱丹溪(倡导滋阴,擅治杂病) 132
汪机(喜校古籍,博采众长) 132
叶天士(倡温热,博采众长) 133
陈莲舫(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 135
蒲辅周(精通医理,注重时令) 135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137
赵心波(重视望诊,善用鲜药) 142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142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149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151
万友生(倡寒温统一) 154
颜正华(勤于临证,医药兼通) 160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162
张琪(法宗仲景,专攻疑难) 165
方和谦(倡教育,法宗伤寒,经方新用) 166
刘弼臣(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 168
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169
第七章 药物性皮炎 175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175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187
许履和(强调“外科实从内出”) 192
许玉山(重“养正气,补脾胃”) 195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196
刘渡舟(学验俱丰,热心教育) 201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202
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209
第八章 银屑病 211
赵炳南(重湿热,调阴阳,学不泥古) 211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219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221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225
赵绍琴(法宗温病,善治疑难) 227
颜德馨(谙熟医理,首倡“衡法”) 228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230
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238
第九章 白癜风 240
薛己(治病求本,倡导温补) 240
顾伯华(勤求古训,勇于创新) 240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241
张作舟(注重整体,内外同治) 242
第十章 黄褐斑 245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245
颜正华(勤于临证,医药兼通) 247
颜德馨(谙熟医理,首倡“衡法”) 248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249
张作舟(注重整体,内外同治) 251
张学文(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253
第十一章 脱发 255
朱丹溪(倡导滋阴,擅治杂病) 255
薛己(治病求本,倡导温补) 255
施今墨(精辨证,倡教育,擅用对药) 256
孔伯华(辨证精详,擅治温病) 258
岳美中(精辨证,勤奋治学) 259
邢子亨(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 261
朱仁康(重温病,衷中参西) 262
许玉山(重“养正气,补脾胃”) 265
颜德馨(谙熟医理,首倡“衡法”) 266
张志礼(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268
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269
附方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