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2376512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1)》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系列报告的第7卷。本报告主要描述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国家科技计划的主要安排与实施,介绍中国在主要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宣传中国科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成就,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全局。

第一章 综述 2

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工作总体部署 2

一、总体战略思路 2

二、专项规划布局 3

三、科技计划体系 4

四、政策保障措施 5

第二节 科技创新能力 7

一、科技资源配置 7

二、科技创新能力 8

三、高技术产业化 9

第三节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转型 10

一、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10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三、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11

四、农业创新创业 11

五、发展民生科技 11

第四节 科技宏观管理与改革 12

一、完善法规政策环境 12

二、加强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 13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3

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4

五、推动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 15

六、推进科普事业不断发展 16

第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建设 18

第一节 技术创新 18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 18

二、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 18

三、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 19

第二节 知识创新 20

一、高等学校 20

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21

三、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 23

第三节 国防科技创新 24

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 24

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24

第四节 区域创新 25

一、区域战略规划激励区域创新 25

二、区域创新各具特色 26

第五节 科技中介 27

一、技术市场 27

二、生产力促进中心 28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 28

四、大学科技园 29

五、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0

六、科技评估 30

第六节 科技政策与法规 31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立法后评估 31

二、地方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配套法规制定 32

三、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33

第三章 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与部署 36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总体部署 36

一、基本框架 36

二、国家科技计划与科技规划 37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定位与重点 38

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38

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38

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9

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39

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39

六、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 40

七、其他计划 40

八、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41

九、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41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41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1

二、调整科技计划资源的配置方式 42

三、调整完善计划管理制度 42

四、调整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程序 43

第四节 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 45

一、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45

二、强化经费支出的科学管理 45

三、加强经费监督检查 46

第四章 科技人才队伍 48

第一节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与重要政策 48

一、《科技人才规划》颁布实施 48

二、专项科技人才规划陆续出台 49

三、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 50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51

一、科技人力资源 51

二、研究发展人员队伍 51

三、留学回国人员 51

第三节 科技人才培养 53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53

二、博士后人才培养 54

三、国家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 55

四、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人才培养 56

五、科技人才培训 56

第四节 科技人才重大工程与人才计划 56

一、千人计划 56

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57

三、其他人才计划 58

四、地方人才计划与人才引进工作 58

第五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 62

第一节 宏观科技投入 62

一、全社会科技投入 62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 64

三、科技投入重点政策措施 66

第二节 科技经费管理 68

一、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68

二、科技经费管理实践 68

三、地方科技经费管理实践 72

第三节 科技和金融结合 73

一、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工作机制建设 73

二、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推进 74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各领域的重要进展 75

第六章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80

第一节 重大科学工程 80

一、重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 80

二、重大科学工程取得的成就 81

三、典型案例 81

第二节 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83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83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5

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5

第三节 科研条件建设 86

一、创新方法 86

二、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 87

三、国家综合服务实验基地建设与运行 87

第四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89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展 89

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及共享机制建设 90

三、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90

第五节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91

一、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建设 91

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案例 91

第七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94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总体部署 94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94

二、发展目标 95

三、任务部署 95

第二节 2011年任务部署和组织推进 97

一、2011年任务部署 97

二、协同创新,推进任务实施 97

三、突出重点,强化监督评估 99

四、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培养人才 100

五、完善政策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100

第三节 重要科研进展与成果 101

一、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101

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103

三、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105

四、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106

五、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108

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109

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111

八、重大新药创制 112

九、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114

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117

一、大型飞机 119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122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部署 122

一、加强规划引导,引领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122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22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投入新兴产业 124

四、发挥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 125

第二节 关键技术突破与攻关 125

一、节能环保 125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127

三、生物 128

四、高端装备制造 130

五、新能源 131

六、新材料 133

七、新能源汽车 135

第三节 科技产业化工程 137

一、十城万盏 137

二、中国云 138

三、生物种业 138

四、智能制造 139

五、金太阳 139

六、先进稀土材料 140

七、十城千辆 140

第九章 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144

第一节 工作进展 144

一、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44

二、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145

第二节 研发进展 148

一、重大基础科学研究 148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48

第三节 产业化与示范应用 151

一、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 151

二、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152

第十章 基础研究 158

第一节 基础研究发展概况 158

一、基础研究总体部署 158

二、经费和人员投入情况 159

三、国际科学论文发表情况 159

第二节 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160

一、数学 160

二、物理学 160

三、化学 160

四、天文学 161

五、地球科学 161

六、生物科学 161

七、新兴交叉学科 162

第三节 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 162

一、农业科学 163

二、能源科学 164

三、信息科学 164

四、资源环境科学 165

五、健康科学 166

六、材料科学 167

七、制造与工程科学 168

八、综合交叉科学 169

第四节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69

一、纳米研究 169

二、量子调控研究 170

三、蛋白质研究 171

四、发育与生殖研究 172

五、干细胞研究 172

六、全球变化研究 174

第五节 科技基础性工作 175

一、部署情况 175

二、重要进展 175

第六节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177

一、部署情况 177

二、重要进展 177

第十一章 前沿技术 180

第一节 信息技术 180

一、高性能计算技术 180

二、通信技术 181

三、虚拟现实技术 182

四、信息安全技术 182

第二节 生物和医药技术 183

一、干细胞技术 183

二、合成生物学 183

三、基因组学技术 183

四、蛋白质工程技术 184

五、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184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 184

一、新型功能材料 184

二、先进结构材料与复合材料 185

三、纳米材料与器件 185

四、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 186

五、材料设计与制备 186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 186

一、现代制造集成技术 186

二、智能机器人技术 187

三、极端制造技术 188

四、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188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 189

一、燃料电池技术 189

二、清洁煤技术 190

三、低碳能源技术 190

四、核能技术 191

第六节 海洋技术 191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191

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191

三、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 192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192

第七节 资源环境技术 193

一、矿产资源高效勘察与开发利用技术 193

二、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194

三、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新技术 194

四、环境健康与风险评价技术 195

第八节 现代农业技术 195

一、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 195

二、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196

三、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 197

四、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 197

五、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 197

六、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 197

七、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 198

第九节 现代交通技术 198

一、汽车前沿技术 198

二、高速列车技术 199

三、智能交通技术 199

第十节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199

一、地球观测技术 199

二、导航定位技术 200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01

第十二章 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204

第一节 科技工作重点和基本安排 204

一、部署统筹城乡科技发展 204

二、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4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工作 205

四、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 205

五、实施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 205

六、实施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205

第二节 农业产业关键技术 205

一、农林高效生产 205

二、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 207

三、农业生物种业 207

四、农业防灾减灾 208

五、农林生态环境 208

六、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 209

七、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资源 209

八、现代海洋农业 210

九、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210

第三节 村镇建设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 211

一、村镇发展 211

二、村镇社区建设 213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 216

一、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6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18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218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8

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 219

三、星火产业带 219

第六节 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体系建设 220

一、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220

二、星火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 222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23

第七节 促进农村发展科技行动 224

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224

二、科技兴县(市)工作 226

三、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 226

第十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 228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 228

一、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 228

二、企业办研发机构与技术改造 228

三、新产品开发和生产 230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 230

一、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 230

二、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 231

三、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效 232

第三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33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33

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34

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37

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38

第四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239

一、火炬计划 239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240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241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243

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245

第五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246

一、“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 246

二、2011年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 247

第十四章 传统产业科技进步 250

第一节 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思路和部署 250

一、主要思路 250

二、重点部署 251

三、支持政策 252

第二节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253

一、攻克关键瓶颈技术 253

二、发展关键材料和基础件 253

三、研发扩散关键共性技术 253

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53

五、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254

第三节 重点产业科技进步 255

一、装备制造 255

二、船舶 258

三、汽车 260

四、钢铁 261

五、有色金属 262

六、石化 262

七、建材 263

八、轻工 263

九、纺织 264

第十五章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268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 268

一、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 268

二、重大疾病防治与实用卫生技术 268

三、药品安全关键技术 270

四、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 270

五、中药现代化 272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72

一、城镇体系规划与动态监测技术 272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技术 272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 273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 274

五、城市信息平台技术 274

第三节 公共安全 274

一、生产安全 274

二、食品安全 275

第四节 防灾减灾 276

一、气象灾害 276

二、地震、地质灾害 277

第五节 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278

一、水资源 278

二、矿产资源 279

三、土地资源 280

第六节 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 281

一、水和空气污染控制 281

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281

三、生态保护与治理 282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与示范 283

第八节 文物保护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283

一、文物保护 283

二、体育 284

第十六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 286

第一节 重点区域科技工作 286

一、推动东部地区创新发展 286

二、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 287

三、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 288

四、加强东北地区科技工作 289

第二节 部省会商 289

一、基本进展 289

二、主要成效 289

第三节 民族与边疆科技工作 290

一、科技援藏 290

二、科技援疆 292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 293

第四节 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进展 294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294

二、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296

三、基层科技工作 296

第五节 科技扶贫工作 297

一、深化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297

二、加强扶贫点信息化水平 298

三、开展科技扶贫培训 298

四、加大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力度 298

第十七章 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 300

第一节 “十二五”重点任务和部署 300

一、《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 300

二、各部门国际科技合作规划 301

第二节 与发达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 302

一、中美科技合作 302

二、中欧科技合作 303

三、中俄科技合作 305

四、中日和中韩科技合作 305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 306

第三节 多边科技合作 307

一、利用多边机制推动多边合作 307

二、一系列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新进展 309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 311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11

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12

三、国际人才引进和合作 313

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显著 314

第五节 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及对外援助 316

一、与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 316

二、与拉美国家的科技合作 317

三、与东南亚、东北亚及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 318

四、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 318

五、对外科技培训 318

第六节 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319

第十八章 科普事业 322

第一节 科普政策 322

一、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关于科普工作的部署 322

二、地方“十二五”科普工作规划 322

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 323

第二节 科普能力建设 323

一、科普队伍建设 323

二、科普经费投入 325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326

四、科普出版与传媒 328

五、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论坛 328

第三节 科普活动与事件 329

一、全国科技活动周 329

二、全国科普日 330

三、农村科普 331

四、青少年科普 332

五、特色科普活动 333

六、科普事件 333

附录 336

表1 科技人员 336

表2 科技经费 336

表3 科技产出 337

表4 高技术产业 337

表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