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崇惠,李健雄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5948649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汇集了作者20多年来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相关资料,对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统一性与连贯性的专题论述,从研究方法、基本的研究会群落组成、结构及分化等)、深层的研究到对生态系统能量动态的探索等。

1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1.1早期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1

1.1.2近期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2

1.2研究的意义 5

1.3研究的区域 5

1.3.1区域范围及其地理概况 5

1.32调查研究点 6

1.4研究的内容 8

1.4.1研究的动物类群 9

1.4.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见解 9

2群落的调查研究方法 11

2.1调查取样 12

2.1.1样地的选择 12

2.1.2取样方法 12

2.1.3取样的基本工具 13

2.2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法 14

2.2.1枯枝落叶层的干生动物收集法 15

2.2.2土壤层的干生动物收集法 16

2.2.3湿生动物收集法 17

2.3类群的划分 18

2.3.1按种类划分 18

2.3.2按大小划分 18

2.3.3按收集方法划分 18

2.3.4按功能划分 18

2.4生物量的测定 19

2.5群落的分析方法 20

2.5.1类群的百分组成和优势类群 21

2.5.2类群的重要性——数量一稳定性排序法 21

2.5.3群落的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 22

2.5.4群落的Shannon-Wiener (H′)指数 22

2.5.5群落的均匀度指数 23

2.5.6群落的密度一类群指数(DG) 23

2.5.7群落间相似性的Gower系数 24

2.6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概况 24

3群落中的主要类群 27

3.1线虫类(Nematodes) 27

3.1.1线虫的分类特征 27

3.1.2线虫的种类分布 27

3.1.3线虫的生态功能 28

3.2蚯蚓类(Earthworm) 29

3.2.1蚯蚓的分类特征 30

3.2.2蚯蚓的种类分布 30

3.2.3蚯蚓的生态功能 30

3.3蜘蛛目(Araneae) 31

3.3.1蜘蛛目的分类特征 31

3.3.2蜘蛛的种类分布与生态功能 31

3.4蜱螨类(Acarina) 32

3.4.1螨类的分类特征 32

3.4.2螨类的种类分布 32

3.4.3螨类的营养类型 33

3.5等足目(Isopoda) 33

3.5.1等足类的分类特征 33

3.5.2等足类的分布 34

3.5.3等足类的生态类型 35

3.6倍足纲(Diplopoda) 35

3.6.1马陆的分类特征 35

3.6.2马陆的种类分布 35

3.6.3马陆的生态功能 36

3.7唇足纲(Chilopoda) 36

3.7.1唇足纲的分类特征 36

3.7.2唇足纲各目的生态特征 36

3.7.3唇足纲的地区分布特点 36

3.8弹尾目(Collembola) 37

3.8.1跳虫主要科的鉴别特征 37

3.8.2跳虫的种类与分布 38

3.8.3跳虫的生态类型 38

3.9等翅目(Isoptera) 39

3.9.1白蚁的种类与分布 39

3.9.2白蚁的生态特性 39

3.9.3白蚁的生态功能 40

3.10缨翅目(Thysanoptera) 40

3.10.1缨翅目的分类特征与分布 40

3.10.2缨翅目在本地区的组成 41

3.11半翅目(Hemiptera) 41

3.11.1半翅目的分类特征 41

3.11.2常见的土壤半翅目 41

3.12鞘翅目(Coleoptera) 42

3.12.1鞘翅目的分类特征 43

3.12.2鞘翅目的主要种类及其食性 43

3.13鳞翅目(Lepidoptera) 44

3.13.1鳞翅目幼虫的分类特征 45

3.13.2土壤鳞翅目幼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45

3.13.3土壤鳞翅目幼虫的生活类型及其功能 45

3.14双翅目(Diptera) 46

3.14.1双翅目幼虫的分类鉴别 46

3.14.2土壤双翅目幼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47

3.14.3土壤双翅目幼虫的食性及其生境 47

3.15蚁类(Ants) 47

3.15.1蚁科的分类特征 48

3.15.2土壤蚁类的分布及生态特性 48

4群落的结构 51

4.1典型植被下的群落结构 51

4.1.1热带地区 51

4.1.2南亚热带地区 54

4.2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群落结构 56

4.2.1尖峰岭退化植被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56

4.2.2鼎湖山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60

4.2.3人工林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的差异 64

4.3人为干扰下的群落结构 67

4.3.1旅游干扰对鼎湖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7

4.3.2割草等干扰对马尾松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8

4.3.3皆伐和择伐对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0

4.3.4森林保护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3

4.4特殊土壤环境中的群落结构 74

4.4.1次生光裸地的土壤动物群落 74

4.4.2油页岩废矿渣地的土壤动物群落 75

4.5群落的营养结构 80

4.5.1不同植被类型下群落的4大营养类型的组成 80

4.5.2捕食类与枯-腐食类生物量比值的变化 81

5群落随气候的变化 85

5.1热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85

5.1.1尖峰岭山地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85

5.1.2小良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92

5.2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95

5.2.1鼎湖山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95

5.2.2鹤山幼龄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96

5.3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 98

5.3.1各研究点气候季节变化之异同 98

5.3.2群落季节变化的气候因素 99

5.3.3重要干生类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05

6群落的次生演替 109

6.1群落演替的基本生态学原理 109

6.1.1群落演替的阶段性 109

6.1.2群落演替与群落多样性 110

6.1.3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110

6.2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两种调查方法 110

6.2.1时空替代调查法 110

6.2.2直接调查法 111

6.3小良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演替阶段 111

6.3.1群落演替分析 111

6.3.2群落演替阶段的划分及其结构特征 113

6.3.3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应 114

6.3.4群落演替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发展 115

6.3.5近10年前后的跟踪调查 116

6.4鹤山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早期演替动向 117

6.4.1建林5年的土壤动物群落仍处于增长期 117

6.4.2建林近10年的土壤动物群落已接近过渡期 118

6.4.3建林早期即因林型不同而产生群落间的差异 119

6.5群落演替过程中某些类群的变化 120

6.5.1湿生类群的数量演变 120

6.5.2小良人工林白蚁密度的演变 120

6.5.3 昆虫类群的稳定性演变 123

6.5.4蚯蚓类群的演变 123

7群落结构的地带性特征 127

7.1尖峰岭和鼎湖山土壤动物群落的代表性 127

7.2群落组成的地带性特征 128

7.2.1线虫类群的种类最丰富 128

7.2.2蜱螨目/弹尾目的比值最大 129

7.2.3蜱螨目+弹尾目的百分比最低 132

7.2.4大型类群比率一般较高 133

7.3群落多样性的地带性特征 135

7.3.1线虫类群的多样性特征 135

7.3.2干生型类群的多样性特征 136

7.4群落季节变化的地带性特征 137

7.4.1线虫类群的季节变化特征 137

7.4.2蜱螨+弹尾类群的季节变化特征 138

8群落的分解功能 140

8.1森林有机物的分解 140

8.1.1森林有机物的分解概念 140

8.1.2本章所研究的分解 142

8.1.3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概况 142

8.2分解试验的基本方法 143

8.2.1自然失重法 143

8.2.2网眼过滤法 143

8.2.3叶面积损耗法 143

8.2.4饲养法 144

8.2.5土壤动物驱除法 144

8.3土壤动物群落与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关系 145

8.3.1土壤动物与落叶分解的面积损耗 146

8.3.2凋落物层的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重量消耗 150

8.3.3枯食性土壤动物生物量与凋落物分解的重量消耗 153

8.4白蚁等大型节足动物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的重要分解者 154

8.4.1白蚁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 155

8.4.2白蚁对枯倒木的分解作用 157

8.4.3白蚁的分解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意义 159

8.4.4等足类在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的分解能力 160

8.5土壤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能力 164

8.5.1用动物驱除法分清两类生物的分解作用 165

8.5.2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 166

8.5.3鹤山不同类型人工林中土壤动物的分解能力 168

8.6分解过程的热量变化 169

8.6.1热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70

8.6.2分解过程中热量的转化规律 171

8.6.3两种分解研究方法——热量法和重量法的比较 172

8.7在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前半期中土壤动物的分解功能 174

9蚯蚓群落及其分解作用 175

9.1有关的蚯蚓生态研究概况 175

9.1.1研究热点与涉及范围 175

9.1.2关于蚯蚓的生态类型 176

9.1.3关于对蚯蚓分解作用的认识 176

9.2南亚热带坡地人工林蚯蚓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177

9.2.1主要蚯蚓种群的季节波动 177

9.2.2群落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181

9.2.3群落种类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182

9.2.4群落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183

9.3不同类型人工林蚯蚓群落结构的差异 183

9.3.1不同类型林间蚯蚓种类组成上的差异 184

9.3.2不同类型林间蚯蚓生物量的差异 184

9.3.3不同类型林间蚯蚓种类多样性的差异 185

9.4环境因素对蚯蚓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187

9.4.1一个对多种生境类型调查的分析结果 187

9.4.2土壤pH值和可交换Ca含量对蚯蚓群落的影响 188

9.4.3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对蚯蚓群落的影响 189

9.5蚯蚓对不同分解阶段有机物的选择 190

9.5.1不同分解程度有机物对蚯蚓吸引力的试验 191

9.5.2西土寒?蚓(O.occidentalis)对不同分解程度有机物的选择性 194

9.5.3异毛远环蚓 (A.fornicata)对不同分解程度有机物的选择性 196

9.5.4白间腔环蚓(Metaphire Sp.)对不同分解程度有机物的选择性 198

9.6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蚯蚓的分解功能 198

10鼎湖山自然林与鹤山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 200

10.1土壤生态系统能量研究的样地及方法 200

10.1.1土壤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测定 201

10.1.2土壤生态系统能量输出的测定 202

10.1.3土壤生态系统各能量库现存量的测定 202

10.2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贮存 203

10.2.1凋落物的能量 204

10.2.2土壤生物的能量 204

10.2.3土壤有机质的能量 204

10.2.4土壤能量的总贮存量及其差异 205

10.3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及其变化因素 206

10.3.1凋落物的能量贮存量动态 206

10.3.2腐殖质的能量贮存动态 207

10.3.3土壤能量变动的因素 208

10.4三个林的土壤能量(1990~1992年)收支总评 211

10.4.1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能量的库存量出现透支,但已减缓 211

10.4.2鹤山马占相思林土壤能量处于稳定状态 212

10.4.3鹤山荷木林土壤能量处于上升阶段 213

英文摘要 214

参考文献 227

后语 238

附录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动物类种类名录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