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世纪跨越-高校教育思想理论界限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兆华,杨萃吉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6032079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长春市志(计划志),ISBN:9787206032073,作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汤兴华主编

第一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德育世纪跨越的根本 1

一、邓小平理论是实现德育世纪跨越的根本指针 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二)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三)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德育的世纪跨越 6

二、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是德育的首要任务 8

(一)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意义 8

(二)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目标 12

(三)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内容 15

(四)坚持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党性原则 17

三、增强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20

(一)对理论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法改造 20

(二)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22

(三)全面拓展邓小平理论教育空间 24

(四)教师要真讲真信 26

第二章 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地位与功能 28

一、21世纪高校德育的地位 28

(一)高校德育地位的历史考察 28

(二)关于高校德育首位的含义、依据及意义 33

二、德育首位与以教学为中心的关系 40

(一)高校在坚持德育首位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40

(二)以教学为中心是德育首位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41

(三)高校德育要围绕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工作 43

三、德育功能的扩展和德育重点的转移 43

(一)高校德育的时代内涵 43

(二)高校德育功能的扩展和德育重点的转移 47

(三)对高校德育重点内容的重新审视 52

第三章 “三个面向”与德育发展趋势 58

一、“三个面向”是高校德育的战略指导方针 58

(一)全面准确把握“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 58

(二)“三个面向”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1

(三)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64

二、高校德育与现代化建设 68

(一)高校德育要树立中心意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68

(二)高校德育要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70

三、高校德育与开放的世界 72

(一)高校德育必须面向世界 72

(二)高校德育始终面临着“西化”、“分化”的严峻挑战 75

(三)在开放的世界中汲取积极的东西 76

四、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德育 79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影响 79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82

(三)21世纪高校德育发展趋势 83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环境 8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 88

(一)现阶段高校德育目标 88

(二)德育目标的确立依据 92

(三)坚持德育目标层次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95

二、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97

(一)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正面影响和有利条件 97

(二)社会变革过程中,消极腐败现象对高校德育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 100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思潮以及“西化”、“分化”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影响 103

三、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重视抵御负面影响与抗挫折教育 106

(一)培养学生学会用两分法的辩证观点全面看待社会现象 106

(二)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1

(三)坚定信念,磨练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14

四、德育环境的优化 117

(一)加强“三育人”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 117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119

(三)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120

第五章 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 122

一、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的辩证关系 122

(一)德育对象是德育目标的现实依据 122

(二)德育目标是德育对象的理想人格 124

(三)德育对象与德育目标的对立统一 126

二、评价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 127

(一)要对大学生的生存时空和思想区间科学定位 127

(二)要把大学生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 129

(三)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131

(四)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132

(五)走出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上的误区 133

三、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剖析 139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主流及特征 139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主要缺陷 146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 153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的必要性 153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导向的基本要求 156

第六章 思想道德教育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 160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160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160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2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164

二、坚持正确的管理原则,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167

(一)教育行政管理要充分体现育人功能 167

(二)教育行政管理要坚持正确的原则 168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育人机制 171

三、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74

(一)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融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174

(二)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结合点 179

第七章 课程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 182

一、“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182

(一)充分认识“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特殊功能 182

(二)加强“两课”建设与改革,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183

(三)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 186

二、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 188

(一)专业课程的德育属性 188

(二)各专业课程中德育的特殊内容 189

(三)专业课德育功能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90

(四)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力量 192

三、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活动 192

(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外活动实施德育 192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德育 194

(三)通过共青团、学生会活动实施德育 197

四、学校日常管理中的思想教育 199

(一)教学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199

(二)生活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0

(三)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

第八章 德育灌输与大学生自我教育 204

一、高校德育必须坚持灌输教育 204

(一)高校德育灌输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204

(二)坚持德育灌输的现实意义 205

(三)德育灌输的基本原则 211

二、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216

(一)自我教育及其特点 216

(二)自我教育机制及功能 217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223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25

三、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与社会实践 230

(一)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230

(二)社会实践是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深化 231

第九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37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37

(一)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 237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新问题 246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与特征 248

(一)坚持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 248

(二)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250

(三)坚持学习外国长处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统一 253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254

(五)坚持爱国与富民的统一 255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五个意识 258

(一)社会责任意识 258

(二)高昂的国格意识 260

(三)国家忧患意识 263

(四)创新强国意识 265

(五)维护稳定意识 267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270

一、关于集体的概念问题 270

(一)集体 270

(二)集体利益 275

(三)集体行为 277

二、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 279

(一)关于集体主义概念 279

(二)集体主义的本质 279

(三)关于集体主义与“新集体主义” 281

(四)集体主义的基本涵义 281

三、集体主义的孕育 283

(一)集体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 283

(二)孕育集体主义的客观基础 285

(三)孕育集体主义的主观条件 288

四、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290

(一)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简析 290

(二)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时代意义 291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292

(四)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途径 294

第十一章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 299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99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 299

(二)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02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304

(一)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 304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305

三、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 308

(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308

(二)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走出认识社会主义的误区 311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323

四、廓清“三论”迷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31

(一)破除“社会主义失败论”的错误观点 331

(二)破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的错误观点 334

(三)破除“共产党领着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 339

第十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4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三德”教育 343

(一)“三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43

(二)“三德”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34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德”的基本要求 352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357

(一)大学生“三德”的状况与特点 357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362

(三)大学生“三德”教育的意义 363

三、大学生“三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65

(一)大学生“三德”教育的途径 365

(二)大学生“三德”教育的方法 367

第十三章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369

一、“三观”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 369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含义 369

(二)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特点 37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三观”的现实意义 374

二、新时期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375

(一)大学生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375

(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382

(三)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393

三、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基本途径 399

(一)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主要方法 399

(二)大学生树立崇高人生观的基本方法 400

(三)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条件和基本途径 401

第十四章 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 404

一、新时期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04

(一)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404

(二)新时期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05

二、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要求和表现 408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 408

(二)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 409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11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411

(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14

(三)对艰苦奋斗着眼点不在艰苦而在奋斗论等四则评析 418

后记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