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潘富恩 1
绪言 1
第一章 荀子思想的现代追寻 14
第一节 荀子的历史命运与儒学的现代性 14
1.荀子与政治 14
2.荀子与现代化 22
第二节 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 30
3.中国文化与康德 30
4.荀子与康德 38
第三节 荀子的撕扯性 43
5.荀子的众多面相 43
6.荀子与意识形态 44
第四节 荀子的美学精神是否可能 47
7.功利、知性与荀子的美学精神 47
8.道路展望 51
第二章 荀子所揭示的多元矛盾 63
第一节 人的现实生存境域的发现 63
9.“解蔽” 63
10.“解蔽”与认识论 68
11.“解蔽”与意识形态 74
12.“解蔽”与存在论 79
第二节 义利之间 89
13.“制民之产”与“浩然之气” 89
14.“养五綦者有具”与“虚壹而静” 92
15.“君”与“民”的游戏 96
第三节 解蔽与遮蔽争执的意义 103
16.阴阳·存在论差异·心物 103
17.作为一种存在境域的美 115
第三章 感而自然:伟大的情欲 131
第一节 荀子对人之情实的描述 131
18.“瑕适并见,情也” 131
19.“欲者,情之应也” 140
第二节 称情而立文 143
20.“长虑顾后”之算计 143
21.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 149
第三节 荀子的“功利论”审美起源论 156
22.对荀子“人之情”的双重削弱 156
23.荀子与“超主客关系” 166
24.关于“无功利”的一个讨论 173
25.蜕变 178
第四节 身尽其故则美 182
26.争执与美学 182
27.知性·想像力·理性 187
28.由人情之实开始之于儒家美学的意义 190
第四章 感而不能然:伟大的清醒 204
第一节 荀子的“超越论”审美起源论 204
29.“唱和有应”:对于人之规定性的描述 204
30.“度”与“比方”:美的生成问题 207
31.“感”:作为一种先天的命运 217
第二节 荀子与“知性”思维方式 223
32.判荀子为“泛认知主义”的理据和意义 223
33.“艺术性主体” 230
34.“神”: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235
第三节 从道不从君 243
35.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243
36.共通感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流转迁变 246
第五章 感应之变:美善相乐 257
第一节 荀子思想的两块基石 257
37.感利与感义 257
38.“同然”与“共予” 263
第二节 美学精神之于整个荀子思想的意义 272
39.利·美·义 272
40.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277
41.全尽之学 282
第三节 美学精神与荀子之礼 285
42.功利主义的礼 285
43.道德理想主义的礼 288
44.美的礼 294
第四节 审美与实践、生活方式及其他 298
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