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周易》系统的内容和范围 1
二、易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5
三、研究易学的目的和任务 8
第一章 《易经》 12
第一节 《易经》一书的内容与性质 12
一、《易经》二字作为书名的意义 12
二、《易经》的内容 14
三、《易经》的性质 18
第二节 龟卜和占筮 25
第三节 卦爻象的起源与结构 31
第四节 卦名和卦序 38
第五节 卦爻辞的内容及其与卦象的关系 46
一、从文句体例角度分析 47
二、从社会史角度分析 52
三、从哲学史角度分析 54
四、卦爻辞与卦爻象的关系 56
第六节 《易经》的编纂及其历史价值 58
一、《易经》的编纂 58
二、《易经》的历史价值 64
第二章 《易传》 67
第一节 《易传》形成的年代和性质 67
一、《易传》形成的年代 68
二、《易传》的作者 71
三、《易传》的性质 72
第二节 《彖传》 73
一、《彖传》解经的体例 74
二、《彖传》的思想 83
第三节 《象传》 88
一、《大象传》的体例和思想 89
二、《小象传》的体例和思想 93
第四节 《文言传》 98
一、《文言传》解经的体例 99
二、《文言传》的思想 102
第五节 《系辞传》的易理观 103
一、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 103
二、论《易经》的性质 108
三、论《易经》的基本原理 110
第六节 《说卦》易说 117
一、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 117
二、论《易经》的义理 120
第七节 《序卦》、《杂卦》论卦序、卦义 122
一、《序卦》论卦序之义 123
二、《杂卦》的卦义说 126
第三章 易学 131
第一节 易学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 131
一、易学的性质 131
二、易学的内容 133
三、研究历代易学的价值和意义 134
第二节 易学的分期 137
一、汉代易学 137
二、晋唐易学 140
三、宋明易学 143
四、清代易学 148
五、近人易学研究的倾向 150
第三节 易学的流派 152
一、汉代象数学派 153
二、晋唐义理学派 155
三、宋易中的数学派和象学派 157
四、宋易中的义理学派 161
第四节 各家解经的体例 164
一、虞翻的变卦说 164
二、王弼的一爻为主说和适时通变说 166
三、程颐的随时取义说 168
四、朱熹对《周易》经传的理解 170
五、来知德对占筮体例的论述 173
第五节 易学的基本范畴 175
一、太极 176
二、太和 180
三、象数 182
四、象理 185
五、道器(形上形下) 187
六、元亨利贞 189
七、神化 190
第六节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193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193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195
三、张载的阴阳兼体说 196
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 198
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 200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203
第四章 易图学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易图学与汉代象数之学 210
一、京房卦气说 210
二、《易纬》卦气说 215
三、《周易参同契》卦气说 218
四、虞翻卦变说 223
第三节 宋明时代的易图学 225
一、河图、洛书学 225
二、周氏太极图 243
三、阴阳鱼太极图 254
四、先、后天图 262
五、卦变图 279
第五章 易学中的思维方式 298
第一节 易学思维的特征 298
第二节 直观思维 299
一、《易经》中的直观思维 299
二、《易经》运用中的直观思维 301
三、《易传》的直观思维 303
四、易学的直观思维 306
五、直观思维的特征 308
第三节 形象思维 310
一、《易经》中的形象思维 310
二、《易传》中的形象思维 313
三、易学的形象思维 320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影响 321
第四节 逻辑思维 323
一、分类 323
二、类推 327
三、形式化 329
第五节 辩证思维 331
一、变易思维 332
二、相成思维 335
三、整体思维 338
第六节 象数思维 341
第六章 易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344
第一节 易学与哲学 344
一、宇宙演化学说 345
二、宇宙本体学说 347
三、宇宙形态学说 350
四、天人关系学说 353
第二节 易学与道教 357
一、《周易》哲学与道教 357
二、《周易》符号系统与道教 359
三、《周易》占卜术与道教 361
四、《周易》与房中术 363
第三节 易学与政治、伦理 365
一、易学与政治 365
二、易学与伦理 374
第四节 易学与科学 378
一、《周易》经传的前科学性 379
二、易学的科学性 382
三、易学与中国传统科学 385
四、易学与现代科学 387
五、科学易与易科学 390
第五节 易学与医学 392
一、医易同源说 392
二、三才合一的整体观 395
三、医学中的阴阳观 397
四、医学中的五行观 400
五、医学中的常变观 404
六、易学与气功养身 406
第六节 易学与美学、文艺 409
一、易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409
二、筮法与文艺创造 416
三、易学对中国各门文艺的影响 421
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