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义马市义马村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义马村志编纂委员会编;戴景琥主编;肖昭欣,平泰峰,张家中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534830686
  • 页数:570 页
图书介绍:

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环境 资源 23

第一章 位置 环境 2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23

一、地理坐标 23

二、四至分野 23

第二节 地质水文 23

一、地质构造 23

二、水文 24

三、煤田地质 24

第三节 地形 地貌 25

一、地形 25

二、自然地貌 26

三、人工地貌 26

第二章 自然资源 2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6

一、耕地 26

二、林地 27

三、水面滩涂 27

四、其他非农业用地 27

第二节 生物资源 27

一、动物资源 27

二、植物资源 27

三、古植物化石 28

第三节 矿物资源 29

一、古代采空区 29

二、近代开采区 30

三、当代开采区 30

四、铁路河道占压煤田 32

五、村庄占压煤田 32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32

第一节 气候 32

一、气温 32

二、降水 33

三、风力 33

四、无霜期 34

第二节 物候 34

一、动物物候 34

二、植物物候 34

三、日月星辰 34

四、四季更替 35

五、二十四节气 35

六、交九入伏 36

七、物候与农事 36

第三节 自然灾害 37

一、干旱 37

二、暴雨 37

三、风灾 38

四、其他自然灾害 38

第四节 民间测天 38

一、风兆 38

二、雪霜雹兆 39

三、雷电兆 39

四、霞虹兆 40

五、露雾兆 40

六、物象兆 40

第四章 环境保护 41

第一节 防洪 41

一、历史回顾 42

二、水患预防 42

第二节 水资源污染与治理 42

一、主要污染源调查 42

二、预防与治理 42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治理 43

一、扬尘污染与治理 43

二、矿渣污染与治理 44

三、其他工业废弃物污染与治理 45

四、垃圾粪便污染与治理 45

五、秸杆污染与治理 45

第四节 噪音防治 45

一、跃进煤矿的治理 45

二、热电公司的治理 45

三、常村煤矿噪音防治 46

第五节 矿区绿化 46

第二篇 村落 47

第一章 村庄 47

第一节 政区归属 47

一、历代归属 47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 47

三、人民公社时期 48

四、村民自治 48

五、社区管理 48

第二节 村名村址 48

一、村名 48

二、村址 49

第三节 自然村 49

一、义马老村 49

二、新义马 49

三、东下磨 50

四、西下磨 50

第四节 消失的村庄 50

一、道北村 50

二、头峪沟村 51

三、压旨村 51

四、麻窝村 51

五、香山庙沟村 51

六、石家沟村 54

七、席家沟村 54

八、焦树窝村 54

第二章 古村古风 54

第一节 院落 54

一、四合院 54

二、多进院 54

三、三合院 54

四、窑洞院 55

五、套房院 55

六、居住变化 55

第二节 房屋 55

一、房屋格局 56

二、房屋种类 56

三、房屋建造 57

四、建筑结构变化 58

第三节 附属设施 58

一、门楼 58

二、院墙 59

三、厕所 60

四、通行道路 60

五、?儿 60

六、水井 60

七、公共设施演变 60

第四节 祠庙坛台 61

一、祠堂 61

二、庙堂 61

三、神坛 62

四、戏台 62

第五节 田园风光 62

一、麻田古话 62

二、夏麦秋菽 63

三、北国江南 63

四、园圃飘香 64

五、古槐怀古 65

六、义马八景 66

第六节 村庄安全 66

第三章 村庄搬迁 67

第一节 新义马村 67

第二节 老村新区 68

第三节 麻窝村搬迁 68

第四节 义马社区 68

第五节 下磨新村 69

第六节 老村拟搬迁 69

一、搬迁原因 69

二、搬迁领导机构 69

三、搬迁房屋建筑面积 70

四、补偿标准 70

五、新区规划 70

第三篇 居民 71

第一章 人口 71

第一节 人口发展 71

一、历史回顾 71

二、人口普查 72

第二节 计划生育 74

一、政策宣传 74

二、村民计划生育管理 75

三、流动人口计生管理 76

第三节 迁入迁出人口 77

一、迁入人口 77

二、迁出人口 79

第二章 民族 宗教 80

第一节 民族 80

第二节 宗教 80

一、基督教 80

二、佛教 80

第三章 姓氏 家族 81

第一节 姓氏调查 81

第二节 平姓 81

第三节 方姓 83

第四节 范姓 85

第五节 韩姓 86

第六节 王姓 87

第七节 张姓 87

第八节 祭祖 87

第四章 家庭 88

第一节 家庭组成 88

第二节 家庭劳务 89

一、女红 89

二、其他女红手艺 90

第三节 家产继承 90

第四节 亲戚往来 91

第五章 邻里 91

第一节 邻里关系 91

第二节 民间借贷 92

一、借 92

二、贷 92

第三节 结社 随会 92

一、自由结社 92

二、随会互济 92

三、结亲交友 93

第四节 公益事业 93

第五节 村规民约 93

第六节 民主监督 95

一、监委会组成 95

二、监委会成员任命与罢免 95

三、监委会职责 95

四、监委会义务 96

五、监委会工作制度 96

第四篇 煤炭开采 97

第一章 古代小煤窑 97

第一节 煤炭开采简史 97

第二节 凿井 99

一、选址 100

二、主井开凿 100

三、巷道布置 100

四、配风井 101

第三节 挖煤 101

第四节 提升 102

一、绞把 102

二、拉套 102

第五节 照明 103

第六节 通风 104

一、盘风 104

二、提风 104

三、打风 104

第七节 灾害事故 104

一、透水 104

二、火灾 105

三、塌方 105

四、断氧 105

五、职业病 105

第八节 俗信 105

一、敬老君 105

二、禁忌 105

第九节 煤炭销售 106

第十节 产权与管理 106

第二章 国营煤矿 107

第一节 北露天煤矿 107

一、地质勘探 107

二、煤矿设计 107

三、建设施工 108

四、生产工艺 109

五、贡献 110

第二节 千秋煤矿 110

一、地质勘探 110

二、矿井设计 111

三、矿井建设 111

四、矿井发展 112

五、煤炭生产 113

第三节 跃进煤矿 115

一、矿井设计 115

二、建设施工 117

三、煤炭生产 118

第四节 常村煤矿 123

第三章 乡镇煤矿 127

第一节 乡镇煤矿的兴起 127

第二节 小煤窑开采与经营 129

一、入股与选址 129

二、进巷与采煤 130

三、运输与提升 130

四、供电 照明 通风 130

五、经营与管理 130

第三节 主要煤矿简介 131

一、前进一矿 131

二、香山三矿 131

三、新义煤矿 131

第四节 传统信仰 132

第五节 灾害事故防治 132

一、水患防治 132

二、火灾防治 133

三、塌方事故防范 133

四、煤尘防治 135

五、瓦斯防治 135

第六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 139

一、矿长安全管理责任制 139

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41

三、科室安全责任制 145

四、职工岗位责任制 147

第七节 乡镇煤矿兴衰的反思 153

第五篇 农业 155

第一章 耕地 155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变革 155

第二节 耕地变化 156

一、工业占地 156

二、交通道路占地 156

第二章 发展农村经济 157

第一节 经营改革 157

第二节 调整产业结构 158

一、农业产业 158

二、工业产业 158

三、商业产业 158

四、其他产业 158

五、劳动力输出 158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 159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59

第二节 耕作方法 159

一、犁地 159

二、耙地 160

三、耩地 160

四、施肥 161

第三节 主要粮食作物 161

一、夏粮 161

二、秋粮 162

三、其他农作物 163

第四节 蔬菜 164

一、传统种植 164

二、蔬菜专业队 164

第五节 农作物播种 165

一、春播 165

二、夏播 166

三、秋播 166

第六节 田间管理 167

一、中耕 167

二、浇水 167

三、施追肥 167

四、防治病虫害 168

第七节 农作物收藏 168

一、夏收 168

二、秋收 169

三、冬藏 170

第八节 生产谚语 170

第四章 林牧业 171

第一节 林业 171

一、林木管理 171

二、全民植树造林 172

三、山林承包管理 172

第二节 畜牧业 173

一、家畜养殖 173

二、家禽养殖 174

三、畜种改良 174

四、畜牧防疫 175

第五章 水利 175

第一节 水渠 175

一、古代水渠 175

二、新修水渠 175

第二节 库塘 176

一、苗元水库 176

二、南沟水库 176

三、水塘 176

第三节 提灌站 176

第四节 水土保持 176

第五节 饮用水 177

第六章 农机具 177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77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77

第六篇 工业 179

第一章 传统手工业 179

第一节 铁匠 179

第二节 泥木匠 180

一、泥木两作 180

二、木匠 180

三、专技木工 180

第三节 石匠 181

第四节 编织匠 181

一、条编 181

二、竹编 182

三、苇编 182

第五节 其他工匠 182

一、漆匠 182

二、银匠 182

三、弹花匠 182

四、钉蹄匠 182

五、补锅匠 182

六、砖瓦匠 183

第六节 手艺匠 183

一、纸扎匠 183

二、焰火匠 183

三、水供匠 183

第七节 作坊 183

一、粉坊 183

二、豆腐坊 183

三、油坊 184

四、酒坊 184

五、染坊 184

第二章 村办工业 185

第一节 发展历程 185

一、探索徘徊阶段 185

二、发展阶段 186

三、高速增长阶段 186

四、整顿提高阶段 187

五、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 188

六、调整创新阶段 188

第二节 主要企业简介 189

一、机械厂 189

二、橡胶厂 189

三、三队面粉厂 189

四、金属镁厂 190

五、磨料磨具厂 190

六、鑫顺中频门厂 190

七、皮革厂 190

八、矽铁厂 190

九、化纤厂 190

十、阻燃皮带厂 190

十一、再生胶厂 191

十二、香山水站 191

十三、洗煤厂 191

十四、千秋刚玉物资有限公司 192

十五、新型建材厂 192

第三节 经验与教训 192

第四节 村办工业调研 193

一、基本情况 193

二、困惑与思考 193

三、改制及效益 193

四、存在问题 194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194

第五节 义马村办企业历年获得的荣誉 195

第七篇 商贸 交通 通信 197

第一章 集市贸易 197

第一节 传统商贸活动 197

一、坐商 197

二、行商 197

三、商标 198

第二节 庙会交易 198

第三节 火车站集贸市场 199

一、市场的形成 199

二、规模与变迁 199

第四节 民间交易 199

一、牲畜交易 199

二、房屋、土地买卖 200

三、粮食交易 200

四、以物易物 201

五、典当 201

第二章 交通 201

第一节 民间行旅 201

第二节 古代道路 203

一、故道 203

二、驿站 203

第三节 铁路 204

一、陇海铁路修建始末 204

二、义马火车站 206

三、桥涵 206

第四节 乡村道路 207

一、四乡便道 207

二、农耕小道 208

第三章 运输 209

第一节 人力运输 209

第二节 畜力运输 210

第三节 机械运输 210

第四章 通信 211

第一节 民间传信 211

第二节 古代通信 211

第三节 现代通信 212

一、有线通讯 212

二、无线通讯 212

第四节 网络 212

一、互联网 212

二、网吧 212

第五节 邮政 物流 212

一、邮政 212

二、物流 213

第八篇 村级组织 215

第一章 中共义马村基层组织 215

第一节 基层组织 215

一、组织建设 215

二、党小组 216

第二节 党员 216

一、党员人数 216

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16

三、党员先锋工程 217

四、远程教育工作 218

五、党员评格 218

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18

第三节 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219

一、办实事促发展 219

二、服务农村建设 220

三、创建“五好”党支部 221

四、招商引资 222

五、建设新农村 223

六、党风建设 223

七、廉政文化建设 223

第二章 村委会 225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25

第二节 行政村 226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 226

一、生产大队 226

二、生产小队 226

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226

第四节 村民自治 227

一、土地改革后的自耕农时期 227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 228

三、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228

四、村民委员会 229

五、村民小组 229

第五节 村政管理 229

一、财务管理 229

二、村务公开 242

三、养老金发放 243

四、村民福利 243

第三章 群众团体 243

第一节 农会 243

一、农会组织的产生 243

二、历史功勋 243

三、贫下中农代表 244

第二节 共青团 244

一、团支部 244

二、团的活动 245

第三节 妇联 245

一、解放前妇女的地位 245

二、妇女地位变化 246

三、妇联工作 247

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247

五、妇联活动 248

第四节 其他社团组织 248

一、学董委员会 248

二、红白理事会 248

第四章 重大政治活动 249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 249

一、土地改革 249

二、抗美援朝 253

三、镇压反革命 254

四、社会民主运动 255

五、繁荣商业 257

六、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2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59

一、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形势 259

二、互助合作化运动 260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261

四、农业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 263

第三节 三年大跃进 263

一、大跃进前的全国政治形势 263

二、大炼钢铁 264

三、对极“左”错误的初步纠正 265

第四节 “四清”与社教运动 265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 266

第五章 解放思想 269

第一节 给地主富农改变成分 269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270

第三节 澄清“文革”中的不当做法 270

第四节 实行村民自治 270

第五节 集体荣誉 271

第九篇 兵事 政法 273

第一章 民兵 273

第一节 民兵建制 273

第二节 民兵训练 273

第二章 兵役 274

第一节 历代兵役 274

第二节 民国兵役 274

一、征兵制度 274

二、买兵 275

三、卖兵 275

四、抓兵 275

五、交兵 275

六、新兵训练 27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276

一、志愿兵 276

二、义务兵 276

第三章 兵事 277

第一节 古代兵事 277

第二节 民国年间兵事 27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事 278

第四章 社会治安 278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78

第二节 重点治理 279

一、暂住户籍管理 279

二、加强巡逻 279

三、闻警即报 279

第十篇 教科文卫体 281

第一章 教育 281

第一节 传统教育 281

一、传统家教 281

二、私塾 282

第二节 小学教育 284

一、学前教育 284

二、民国年间的小学教育 284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285

第三节 初中教育 286

一、发展历程 286

二、思想教育 287

三、文化课教育 288

四、教学管理 290

五、文体活动 291

六、勤工俭学 291

七、教学设施 292

第四节 教师队伍 292

一、教师任用 292

二、队伍发展 293

三、工资待遇 293

四、职称评定 294

五、民办转公办 294

六、师资培训 296

七、评先表优 296

第五节 教育经费 307

一、集资办学 307

二、民办公助 308

三、公费办学 308

第六节 业余教育 312

一、扫盲 312

二、技术培训 312

三、自学考试 313

第二章 科技 313

第一节 科技活动 313

第二节 科技种田 314

一、日光大棚 314

二、科学管理 315

三、蔬菜种植 316

四、黄瓜病害防治 317

第三章 文化 317

第一节 戏剧 317

一、哼背弓 317

二、六班戏 317

三、平老四戏班 318

四、家戏 318

五、戏曲谚语 320

六、行话 321

七、戏班内黑话 322

第二节 庙会文化 323

一、传统庙会 323

二、庙会风俗 324

第三节 酒文化 324

一、酒风 324

二、酒令 325

第四节 社火 326

一、社火表演 326

二、社火活动 327

三、社火队发展 328

第五节 民间艺术 328

一、剪纸 328

二、花馍 328

三、纸扎 329

第六节 口头文学 329

一、歌谣 329

二、歇后语 336

三、路戏 338

四、笑话 338

五、谜语 344

六、骂耍 344

七、起外号 345

八、民俗故事 345

第七节 方言 353

一、语音 354

二、声调 355

三、语汇 356

第八节 楹联选录 359

一、春联 359

二、婚联 359

三、寿联 361

四、挽联 362

第九节 文化大院 364

第十节 艺文 365

第四章 卫生医疗 37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71

第二节 中药 373

第三节 中医 373

第四节 西医 374

第五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74

第六节 土单验方 375

第五章 体育 376

第一节 传统健身活动 376

第二节 义马村农民篮球队 378

第十一篇 和谐社会建设 379

第一章 精神文明创建 379

第一节 创建活动的开展 379

一、组织机构 379

二、提高村民素质 379

三、综合治理 379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 380

五、促进经济发展 380

第二节 文明家庭创建 380

一、十星级农户 380

二、五好家庭 381

三、好婆婆、好媳妇 381

四、“五四三”活动 381

第三节 文明村活动 382

一、指导思想 382

二、工作目标 382

三、主要措施 383

四、活动纪实 383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 385

第一节 关注民生 385

第二节 人与人和谐 385

第三节 人与环境和谐 386

第三章 民政 民事 387

第一节 优抚救济 387

一、天灾人祸救济 387

二、特困户救济 387

三、“五保”户救济 387

第二节 婚姻登记 387

第三节 拥军优属 387

一、群众优待 387

二、国家抚恤 388

第四节 民事调解 388

一、调解组织 388

二、家庭纠纷调解 388

三、邻里纠纷调解 388

四、其他纠纷调解 389

第五节 最低生活保障 389

一、评选条件 389

二、申请程序 389

三、审批程序 389

四、享受待遇 390

第十二篇 村民生活 391

第一章 生活习俗 391

第一节 居住 391

一、房屋装饰 391

二、住房分配 392

三、照明取暖 392

四、建房信仰 393

第二节 服饰 394

一、发型 394

二、冠戴 394

三、衣着 394

四、鞋袜 395

五、首饰 396

六、洗涤保藏 396

第三节 饮食 396

一、家常便饭 397

二、客人饭 397

三、春荒饭 398

四、工匠饭 399

五、改样饭 399

六、节日饮食 399

七、饮食习惯 400

八、饮食变化 400

第四节 起居 400

一、早起 400

二、晚睡 401

三、一日三上工 401

第五节 生活谚语 401

第二章 农民收入 404

第一节 民国以前 404

第二节 土地改革以后 404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 404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 404

二、三年困难及调整时期 405

三、菜业队时期 405

四、集体财产积累 406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 408

第三章 农民负担 409

第一节 田赋 田租 409

一、田赋 409

二、算赋、口赋 411

三、田租 411

第二节 契税 412

一、清代契税 412

二、民国契税 41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 412

第三节 徭役 413

第四节 农业税 414

一、农业税征收 414

二、农业税附加 414

三、农业税免征 415

第四章 生活水平 415

第一节 生活变化 415

一、民国以前 415

二、土地改革以后 415

三、合作化时期 415

四、人民公社时期 416

五、改革开放前后 416

第二节 新生活新观念 417

一、家具摆设 417

二、交通工具 418

三、旅游 418

四、投资理财 419

五、人均寿命 419

第三节 百户居民调查 419

一、富裕大户 419

二、小康之家 420

三、温饱家庭 420

四、贫困家庭 420

第十三篇 村风民俗 421

第一章 村风 421

第一节 包容互助 421

第二节 乡情 421

第三节 尊老敬老 422

第二章 人生礼仪 423

第一节 通礼 423

一、礼貌语言 423

二、通行礼仪 424

三、亲戚礼节 425

第二节 称谓 426

一、族内称谓 426

二、亲戚称谓 426

三、亲友称谓 427

四、途中问人称谓 427

五、往来应酬称谓 427

第三节 生育 427

一、妊娠 427

二、分娩 428

三、满月 429

四、起名 429

五、认干爹娘 430

第四节 成年 430

第五节 嫁娶 431

一、议婚 431

二、订婚 432

三、谢姻 432

四、送好 432

五、送大礼 432

六、添箱 433

七、装箱 433

八、请爷牌 433

九、开脸 433

十、迎娶 433

十一、拜堂 434

十二、闹房 434

十三、梳头 认亲 435

十四、搬闺女 435

十五、其他婚俗 435

第六节 寿诞 435

一、庆寿 435

二、做生日 436

第七节 葬礼 436

一、理丧 436

二、埋葬 437

三、葬后礼仪 439

四、其他葬俗 440

第三章 民间信仰 441

第一节 信神 441

一、家中敬神 441

二、村中敬神 441

三、他乡敬神 442

第二节 信鬼 442

一、祭祖 442

二、招魂 443

三、驱鬼 444

第三节 信命 445

一、算命 445

二、看风水 445

三、择吉 445

四、前兆迷信 446

五、占卜 447

第四节 信教 448

第五节 谐音民俗 448

第四章 岁时节日 449

第一节 传统节俗 449

一、春节 449

二、元宵节 451

三、添仓 451

四、二月二 452

五、清明节 452

六、端阳节 452

七、六月六 452

八、乞巧节 452

九、中秋节 452

十、寒衣节 452

第二节 纪念日 452

一、元旦 453

二、妇女节 453

三、植树节 453

四、劳动节 453

五、青年节 453

六、儿童节 453

七、建党节 453

八、建军节 453

九、教师节 453

十、国庆节 454

人物 455

专记 455

致富带头人 459

传记 463

简介 471

一、科级(中级职称)以上干部 471

二、历任村两委主要领导简介 485

三、历任学校校长简介 489

四、本书编纂人员简介 490

功德录 493

历史名人表 493

附录 497

重要文件选录 497

重要讲话稿选录 508

碑文选录 515

轶文选录 515

帖式选录 518

契约文书 519

前志序 554

专家评志 555

索引 557

后记 569

后记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