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金属时代的军事革命 3
第一章 铜兵器的出现与军事形态的产生 3
第一节 原始社会后期的战争与军事形态的萌发 3
一、战争的起源 3
二、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与军事领域的形成 6
第二节 青铜兵器的出现与金属时代军事革命的开始 9
一、青铜兵器的出现 10
二、军队的诞生 11
三、军兵种及其早期战术的形成 14
(一)军兵种的形成 14
(二)早期陆海军战术的形成 20
第二章 铁兵器的出现推动金属时代军事革命的发展 24
第一节 兵器质量的提高 24
一、铁(含钢)冶炼技术的出现及其传播 25
二、铁兵器的发展和运用 27
(一)铁兵器的改良 27
(二)铁兵器的推广 34
第二节 兵种的多样化和战术的丰富 36
一、从古希腊方阵到古罗马军团的三线横队 36
二、古代中国作战方式的变化 44
三、攻城战术的发展 49
四、古代海军和海战战术的发展 51
第三节 军队的组织结构和兵役制度的发展 54
一、希波战争时期交战双方的军事制度 55
二、古罗马的军事制度改革 58
三、古代中国军事制度的变化 64
第四节 古代兵学的发展 66
一、古希腊的战争史著作和军事思想 67
二、古罗马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 69
三、古代中国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 73
第三章 金属时代军事革命的深入 78
第一节 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 78
一、拜占庭帝国的军区制改革 78
二、法兰克王国军事采邑制改革 81
三、雇佣军制的发展 84
四、隋唐至宋时期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嬗变 87
(一)封建军事领导体制趋于完善 87
(二)征兵制度从兵农合一的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转变 88
第二节 骑兵革命与城池攻防战的发展 90
一、拜占庭帝国的重装骑兵及其战术发展 90
二、西欧重装骑兵的创建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 93
三、蒙古骑兵体制及其战术 96
四、城池攻防技战术的发展 99
第三节 14世纪欧洲步兵革命 102
一、长弓与英格兰步兵革命 103
二、瑞士长矛步兵方阵 108
第四节 水(海)军技战术发展 111
一、“希腊火”与拜占庭海军 111
二、唐宋时期水军的发展 113
第五节 军事理论的发展 116
一、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 116
二、唐宋时期军事理论的发展 119
第二编 火药时代的军事革命 125
第四章 火药火器的发明使用与中国火药时代的军事改革 125
第一节 早期火器的创制及使用 125
一、火药的发明 125
二、火器的初步发展 127
三、早期火器在中国宋元时期战争中的运用及影响 130
第二节 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 132
一、蒙古西征中火药火器的运用 132
二、阿拉伯人对火药、火器的仿制与传播 134
(一)火药火器传入阿拉伯 135
(二)阿拉伯人对中国火器的仿制和改造 136
三、火药火器技术西传欧洲及其意义 136
第三节 中国火药时代军事改革的发展与停滞 139
一、明朝前期中国火药火器的发展 139
(一)明朝前期火药火器的改进与创制 139
(二)军队装备火器比例的增加与神机营的创建 140
(三)火器在作战中的应用和战术的发展 141
二、明朝中期中国火药化军事改革的重大进展 144
(一)社会历史条件为中国进行火药军事改革提供了保障 144
(二)新式火器的研制与防御工事的改进 147
(三)改革军队编制,大幅提高火器战斗力 149
(四)战略思想与战术、指挥和训练方式的创新 151
三、火药时代中国军事改革的停滞 155
四、中国在火药时代军事变革中落后的原因 157
(一)从动荡转入“盛世”,中国缺乏战争推动,丧失了军事改革的需求 157
(二)从对外开放包容转向封闭自大,坐失向先进军事力量学习的机会 158
(三)从思想文化相对活跃走向极度僵化,阻断了近代科技的传播发展,整个社会丧失了改革进步的意识 159
(四)封建统治从昏庸无能陷入极端反动专制,军事改革先是缺乏高层有力支持,后又遭到层层束缚 160
第五章 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火器及其战术的变革 163
第一节 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兴起与武器的改进 163
一、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兴起 164
二、火药和火器的改进 165
(一)火药的发展 166
(二)火枪的发展 167
(三)火炮的发展 170
三、海军舰船的发展 172
第二节 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战术的发展 176
一、城市攻防战术的发展——“炮兵革命”与“堡垒革命” 176
(一)15世纪的“炮兵革命” 176
(二)16世纪的“堡垒革命” 180
二、西班牙方阵的创建 185
三、海战战列线战术的产生 190
第三节 新兵种的出现与军事制度的发展 195
一、新兵种的出现 196
二、军队编制的发展和军衔制的萌发 198
三、军事制度的发展 200
第四节 西方军事理论研究与军事思想的复兴 202
一、西方军事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 203
二、西方军事思想的复兴 205
第六章 火药时代军事革命在欧洲的展开 209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与军事技术的进步 209
一、欧洲自由资本主义体系为火药化军事革命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10
二、军事技术的重大进步与火器主导地位的确立 214
(一)陆军武器装备技术的进步 214
(二)海军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 217
第二节 陆战线式战术与海战战列线战术的确立 219
一、陆战战术的变革——线式战术的确立和发展 220
(一)最早的线式队形——莫里斯横队 220
(二)古斯塔夫创立的以步、骑、炮兵协同作战为核心的新型线式战术 227
二、海战战术的变革——战列线战术的初步确立 236
第三节 近代常备军的正规化建设 240
一、改革兵役制度和供给制度,建立近代常备军 240
二、实行正规化训练和严格军纪 247
三、军队体制编制走向正规 250
第七章 火药时代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 256
第一节 战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56
一、线式战术的进一步完善 256
(一)英国对线式战术的继承与调整 256
(二)法国建立首个完全使用火器的线式战术队形 257
(三)普鲁士的斜形战斗队形 261
(四)奥地利轻步兵部队的发展 264
二、沃邦与筑城围城战术的革新 265
三、海战战列线战术地位的最终确立 267
第二节 近代常备军正规化建设的发展 271
一、欧洲各国建设近代常备军的努力 271
(一)新型资产阶级军队——“新模范军”的创立 271
(二)欧洲大陆国家建立近代常备军的努力 274
二、陆军的正规化建设 286
(一)编制的正规化 286
(二)军衔体系的完善 288
(三)军事训练和纪律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加强 290
三、海军的正规化建设 292
第三节 军事院校的建立和军事思想的发展 298
一、军事院校的建立 298
二、军事思想的发展 300
(一)蒙特库科利的军事理论 300
(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事思想 303
第三编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军事革命 309
第八章 拿破仑军事革命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309
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新一轮军事革命的推动 309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10
二、工业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312
三、工业革命对军事领域的影响 314
第二节 18世纪欧洲军事领域的改革 319
一、七年战争与法国军事改革 320
(一)战略核心思想的变革——进攻性运动战的提出 320
(二)实行纵队、横队与散兵相结合的战术队形 325
(三)师建制的创立 332
(四)格里博瓦尔的炮兵改革 337
二、叶卡捷琳娜时期的俄国军事改革 342
(一)军事体制改革 342
(二)鲁缅采夫、苏沃洛夫、乌沙科夫的军事创新 345
三、美国独立战争与陆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356
(一)旧时期王朝战争的作战特点及缺陷 356
(二)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全民战争思想与散兵线战术萌芽 357
第九章 拿破仑军事革命——民族战争的开创 364
第一节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与民族战争时代的开始 365
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全民武装的建立 365
(一)废除封建军事制度,创建新型资产阶级国家军队 366
(二)实施全民战争动员,正式确立义务兵役制 369
(三)确立义务兵役制的深远影响 371
二、瓦尔米大捷——民族战争时代的开始 372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中作战体系的变革 375
一、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战速决的“决战战略” 375
二、改革后勤供应体制,达成快速机动和出奇制胜 381
三、淘汰线式队形,采用纵队与散兵线相结合的新战术 387
四、首创集中使用大规模炮兵作战的战术 397
五、革新军队编制,建立军级建制和步、炮、骑合成部队 406
(一)“军”级建制的确立 406
(二)步、炮、骑合成部队的建立 410
第三节 反法联盟国家的军事改革 414
一、亚历山大一世的军事改革与库图佐夫的指挥艺术创新 414
(一)亚历山大一世的军事改革 414
(二)库图佐夫对俄国军事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417
二、英国动员能力的增强与陆、海军改革 423
(一)工业革命对英国战争动员能力的促进 424
(二)英国陆军改革 428
(三)海军战术史上的重大革命——帆船舰队机动战术的确立 439
三、奥地利卡尔大公军事改革 448
四、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458
(一)普鲁士军事改革的政治动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德意志封建专制体制的崩溃 459
(二)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461
第四节 拿破仑军事革命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480
一、扩大革命影响,摧毁欧洲封建制度 480
二、改变战争性质,促使战争向无限化总体战方向发展 483
三、改革战略战术,实现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与军事理论的完美结合 485
四、拿破仑军事体系主宰了19世纪西方战争舞台 487
第五节 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 489
一、拿破仑军事思想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影响 490
二、约米尼与《战争艺术概论》 493
三、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 499
后记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