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及新医药模式 1
导言 1
第一节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 2
一、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似性 2
二、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异性 5
三、纪元后中西医学先驱们的代表性观点 6
四、中西文明观差异的原因 7
五、纪元后西方医学发展大事记 9
六、纪元后中国医学发展大事记 11
七、小结 12
第二节 中西医学的结合趋势及新医药模式 13
一、古代的中西医学交流汇通 13
二、传统中医学的历史低谷 15
三、中西医汇通和结合的重大事件 16
四、毛泽东的医学思想简介 18
五、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19
六、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20
七、小结 23
第二章 “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之四统新医药模式的基础与应用 25
导言 25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的自然观及生物学基础 26
一、传统中医学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 26
二、自然与生命起源 27
三、生命与细胞 28
四、生物信息传递与调节 31
五、传统中医学的“气”理论之现代剖析 31
六、传统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之现代剖析 36
七、人体生命节律医学 38
八、人与自然的和谐 39
九、小结 41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42
一、传统中医学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42
二、中国古代对脑的相关认识 43
三、现代心理学的一般认识 45
四、心理学与疾病 46
五、古代中医学的心理治疗 47
六、心理疾病的现代治疗 48
七、社会性疾病与疾病谱 52
八、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 53
九、《黄帝内经》的社会主张和认识 55
十、小结 55
第三章 新医药模式的经络特色及科学拓展 57
导言 57
第一节 经络的古今认识与实质揭示 58
一、世界文明古国的经络认识及中国特色 58
二、《黄帝内经》对经络理论的总结及意义 60
三、关于经络理论的古籍论述 61
四、中国对经络实质的科学研究 63
五、特别视角下的经络科学实质 67
六、小结 68
第二节 经络的属性阐释和理论剖析 68
一、经络实质“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学术基础 6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科学认识 70
三、经络科学实质是物质观中主要的物质基础 73
四、经络科学实质是运动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 75
五、经络科学实质是整体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 77
六、小结 79
第三节 经络科学实质在现代中医针灸中的核心作用 79
一、经络科学实质的核心作用及应用 79
二、针灸之一般性(反射性)调节规律 81
三、针灸之防御性(兴奋性)调节规律 83
四、针灸之交感抑制性(抑制性)调节规律 84
五、从生理应激概念到生理应激理论 85
六、针灸针麻原理及其指导作用 86
七、生理应激系统的组成 87
八、小结 88
第四章 新医药模式的生理应激调节系统 90
导言 90
第一节 血管系统 90
一、中国古代典籍对血脉的认识 90
二、解剖生理学的血管系统 92
三、血管系统的神经支配问题 93
四、血管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 95
五、血管在诊治中的作用及意义 97
六、附二级子系统:淋巴系统 100
七、小结 101
第二节 交感神经系统 102
一、古今对交感神经系统的认识 102
二、交感神经系统在新医药模式中的独到作用 104
三、交感性神经的进化与特点 107
四、交感性神经的分布和传入 108
五、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 109
六、交感神经系统属性的临床应用 111
七、附二级子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112
八、小结 114
第三节 血液系统 114
一、《黄帝内经》关于血液的认识 114
二、血液系统的当代认识 115
三、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16
四、血浆的理化特性 119
五、血细胞的理化特性 120
六、关于血液病的古今中外认识 121
七、血液指标在临床检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124
八、附二级子系统:津液系统 126
九、小结 127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128
一、具有中医特点的内分泌学认识 128
二、内分泌与激素 129
三、肾上腺 130
四、甲状腺 132
五、甲状旁腺 133
六、胰腺 133
七、性腺 135
八、下丘脑 137
九、垂体 139
十、其他内分泌腺体 140
十一、各种激素的联合作用或抗衡作用 141
十二、中医对激素的调节和应用 142
十三、附二级子系统:递质和调质 142
十四、小结 142
第五节 免疫系统 143
一、中医学在免疫方面的认知与实践 143
二、免疫力的进化 145
三、主要的免疫器官介绍 146
四、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 148
五、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 149
六、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举例 151
七、中医学中的免疫功效 152
八、附二级子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153
九、小结 155
第六节 内脏系统 156
一、内脏系统的古今认识 156
二、心脏 158
三、肺脏 159
四、肝脏、胆囊 161
五、胰脏 162
六、胃肠 163
七、脾脏 165
八、肾、膀胱 165
九、各脏器接受神经-体液的系统性调节 166
十、附二级子系统:非特定器官性网络组 167
十一、小结 168
第七节 痛觉调制神经系统 169
一、传统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169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 170
三、新医药模式对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释义 172
四、人体感觉系统的新认识 173
五、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77
六、附二级子系统:大脑新皮质、躯肢感觉和运动 182
七、小结 184
第五章 新医药模式的整体生理病理学及其应用 186
导言 186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应激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187
一、《黄帝内经》对感应变化的论述 187
二、应激及应激理论 187
三、细胞-组织调节微系统 189
四、经络调节小系统 190
五、防御应激调节中系统 193
六、生理应激调节大系统 197
七、生命应激调节特大系统 199
八、小结 201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平衡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202
一、《黄帝内经》对平衡调节的论述 202
二、平衡性调节学说的提出 203
三、近代以来平衡理论源流 204
四、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枢纽方面的解读 205
五、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主导方面的解读 207
六、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系统性调节方面的解读 209
七、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机体内、外平衡方面的解读 214
八、小结 215
第三节 新医药模式:生命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216
一、《黄帝内经》对生命医学的论述 216
二、关于生命医学的定义 216
三、脑的调节网络组与生命力 217
四、生命医学的平衡状态分类 221
五、平衡状态分类阐释 222
六、先病和后病与自身调节性失衡 224
七、生命力的管理中枢 226
八、小结 228
第六章新医药模式:个体化医学之新诊治法则和方法 230
导言 230
第一节 新医药模式的功能诊断新标准与新五诊法 231
一、《黄帝内经》对辨证施治的论述 231
二、传统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启迪 231
三、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问题 232
四、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标准 235
五、新医药模式的复合诊断法 239
六、新医药模式中的望、问、切、按、检五诊法 240
七、新医药模式五诊法的内容一览表 244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新治则和新治法 245
一、《黄帝内经》对治则治法的论述 245
二、古代治则治法的启迪 246
三、新医药模式中生理应激原理的指导作用 246
四、一般性调节治则及逆反治法和顺应治法 247
五、防御性调节治则及复兴治法和防疫治法 248
六、交感抑制性治则及抑衡治法和通激治法 250
七、新医药模式的复合治疗问题 251
八、新医药模式的临床特点 254
第七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非药物疗法 257
导言 257
第一节 现代针灸学的现代穴位分类与临床 258
一、穴位实质分类概说 258
二、皮神经穴 259
三、血管神经穴 260
四、淋巴管(结)神经穴 261
五、混合神经穴 261
六、压敏穴 262
七、痛敏穴 262
八、一般穴 263
九、复合针灸疗法 263
第二节 现代针灸学常用穴位及主治介绍 265
一、现代针灸学的新式取穴法 265
二、头面穴段 266
三、颈肩穴段 267
四、上肢后侧穴段 268
五、手穴段 268
六、上肢前侧穴段 268
七、胸穴段 269
八、上背穴段 269
九、上腹穴段 270
十、中腹穴段 270
十一、下背穴段 271
十二、下肢外侧穴段 271
十三、足穴段 272
十四、下肢内后侧穴段 272
十五、下腹穴段 273
十六、腰骶穴段 273
第八章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药物疗法 275
导言 275
第一节 中药学的来龙去脉与新药理学 276
一、中药学的过去 276
二、中药学的现在 278
三、中药学的将来 280
四、中药学的现代化问题 282
五、新医药模式的药理基础 283
六、新药药理学的新分类标准及应用 285
七、关于中西药新分类的小结 287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药物疗法典型示例 288
一、新分类标准下的单味中药药理作用(示例) 288
二、新分类标准下的中药制剂药理作用(示例) 293
三、新医药模式观点下的中成药——口炎清 296
四、药物治疗须知 299
第三节 新医药模式的常用中西药物新分类 300
一、新医药模式对药物新分类的说明 300
二、具有防御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301
三、具有交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304
四、具有一般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308
第九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疾病诊治示例 314
导言 314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和面神经麻痹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15
一、支气管哮喘病因 315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 315
三、诊断要点 316
四、施治方法与新医药治疗 317
五、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说明 319
六、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320
七、新医药模式的治疗机制及措施 322
八、新医药模式施治方法 323
九、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说明 325
第二节 增生性脊椎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25
一、增生性脊椎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325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及措施 326
三、诊断要点 327
四、新医药模式施治办法 329
五、关于增生性脊椎炎的说明 331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古代认识与治疗 332
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认识 333
八、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 333
九、新医药模式治疗方案 336
第三节 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36
一、艾滋病概述 336
二、传统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 337
三、新医药模式治疗艾滋病的科学认识和方法 338
四、针灸及复合治疗艾滋病的典型资料 341
五、白血病概述 343
六、疾病诊断 343
七、西医学治疗 344
八、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辨证认识 345
九、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治疗 345
第十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临床常见病症概述 348
导言 348
第一节 内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49
一、呼吸系统病症 349
二、心血管系统病症 352
三、消化系统病症 355
四、泌尿系统病症 360
五、血液系统病症 361
第二节 神经精神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61
一、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361
二、周围神经系统病症 363
第三节 外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64
一、肌肉和骨骼病症 364
二、其他外科病症 366
第四节 五官科及热门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370
一、五官科病症 370
二、热门病症 374
附录A世界医药学发展进程的分类概述 376
一、医药学内容分类 376
二、医药学地域分类 378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