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光学仪器 基础部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东工程学院编
  • 出 版 社:华东工程学院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双眼望远镜 1

第一节 观察仪器概述 1

第二节 双眼仪器的体视原理 3

2—1双眼的体视效应 3

2—2双眼体视仪器的基本原理 7

2—3双眼仪器的设计制造要求 10

第三节 主要机构及其分析 11

3—1光学零件的固定及其要求 11

3—2视度调节机构 15

3—3瞳孔间隔调节机构 18

3—4望远镜的发展趋势 20

附录 望远镜的装配与校正 25

一、望远镜装配校正的具体内容、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 25

二、六二式八倍望远镜的主要验收技术条件 29

三、Б—6望远镜的主要技术要求 30

四、三管式望远镜光轴校正仪的使用方法 31

五、两管式(Ю—Б 6—1)望远镜光轴校正仪使用方法 32

六、反射式望远镜光轴校正仪使用方法 33

七、象倾斜的检查和校正 33

八、光轴不平行度的校正 36

九、视度、视差及分划板垂直的校正 58

十、密封、干燥、五项试验与成品检验 62

十一、望远镜的装配基准 64

第二章 炮队镜与方向盘 66

第一节 炮队镜与方向盘的战术要求 66

第二节 炮队镜与方向盘光学系统及总体结构的选择 66

2—1炮队镜光学系统的选择 66

2—2方向盘的光学系统 67

2—3炮队镜与方向盘的总体结构安排 68

第三节 主要结构及其分析 69

3—1标定机构 69

3—2方向机构 71

3—3高低机构 72

3—4炮队镜的目距调节机构 75

3—5方向盘的磁针室 76

第四节 战斗操作 77

4—1炮队镜的架设 77

4—2赋予炮队镜的基准射向 77

4—3观察和测量 78

4—4方向盘的使用 81

第三章 光学瞄准镜 82

第一节 火炮射击瞄准的基本原理 82

1—1瞄准的实质 82

1—2瞄准的种类 82

1—3瞄准的基本原理 83

1—4火炮瞄准具原理 84

第二节 瞄准镜的光学系统与总体结构型式的选择 87

2—1对瞄准镜结构的要求 87

2—2对瞄准镜的光学特性的要求 87

2—3典型光学瞄准镜的光学系统及其原理 88

2—4光学瞄准镜总体结构型式的选择 94

第三节 主要结构及其分析 94

3—1实现周视原理的机构——齿轮差动机构 94

3—2坦克瞄准镜的铰链机构 96

3—3瞄准角机构 97

第四节 测瞄合一的瞄准镜 99

4—1概论 99

4—2测瞄合一的原理 100

4—3测距原理简介 101

4—4提前量测量简介 103

第四章 光学校正原理 105

第一节 平面反射系统的矩阵分析 105

1—1平面反射系统的作用矩阵 105

1—2平面反射系统的分类 112

1—3平面反射系统的特征方向 118

1—4特征方向偏离理想位置时产生的光路变化 133

1—5象倾斜与出射光轴偏的“极值”与“极值轴向” 144

1—6分析总结 153

本节参考文献目录 169

第二节 会聚光路中的平面反射系统 170

2—1会聚光路中平面反射系统的平移 170

2—2会聚光路中平面反射系统微量转动对象点的影响 178

第三节 棱镜的制造误差 188

3—1反射棱镜的角度误差 188

3—2屋脊棱镜的误差 192

3—3反射棱镜光轴长度误差与最小焦距 194

第四节 透镜系统的误差分析 196

4—1物镜的位置变化 196

4—2组合物镜、校正透镜和内滤光镜的误差分析 201

4—3透镜转象系统的误差分析 209

第五节 光学系统局部误差在仪器中的传递 217

第五章 望远系统的基本检验校正项目 221

第一节 望远系统基本性能的检验与校正 221

1—1象质和分辨率 221

1—2视场与分划值 228

1—3视放大率 231

1—4出瞳直径和出瞳距离、眼点距离 233

第二节 望远系统成象位置的检验与校正 235

2—1光学仪器视度的检验与校正 235

2—2光学仪器视差的检验与校正 239

2—3分划倾斜与象倾斜的检验与校正 243

第三节 双眼仪器的特殊检校项目 246

3—1双眼仪器光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 246

3—2双眼仪器放大率差的检验与校正 256

第六章 光学仪器装配尺寸链计算 269

第一节 尺寸链计算的基础知识 269

第二节 尺寸链计算的基本方法 273

第三节 最短尺寸链原则 282

第四节 光学仪器装配尺寸链计算的特殊问题 288

第五节 不同装配方法的尺寸链计算 324

5—1各种装配方法的介绍 324

5—2各种装配方法的尺寸链计算 329

〔第六章附录〕反计算问题的解法简介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