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1章 阳离子定性分析 5
1.1定性分析概述 5
1.1.1定性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5
1.1.2鉴定反应 5
1.2阳离子系统分析 9
1.2.1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 9
1.2.2阳离子分组方案 9
1.3第一组阳离子分析 10
1.3.1本组阳离子的性质 10
1.3.2组试剂的作用条件 12
1.3.3本组离子的系统分析 13
1.4第二组阳离子分析 14
1.4.1本组离子的性质 14
1.4.2组试剂作用条件 15
1.4.3本组离子的系统分析 18
1.4.4本组离子的分别分析 21
1.5第三组阳离子分析 23
1.5.1本组离子的性质 23
1.5.2组试剂的作用条件 25
1.5.3本组离子的系统分析 25
1.5.4本组离子的分别鉴定 30
1.6第四组阳离子分析 30
1.6.1本组离子的性质 30
1.6.2本组离子的系统分析 30
1.7阳离子未知液的系统分析步骤 35
思考题与习题 35
第2章 阴离子定性分析 37
2.1阴离子分析概述 37
2.1.1阴离子的分析特性 37
2.1.2阴离子的初步试验 38
2.2阴离子的分别鉴定 40
2.2.1 CO2-3的鉴定 40
2.2.2 SO2-4的鉴定 41
2.2.3 S2- S2O2-3、SO2-3的鉴定 41
2.2.4 SiO2-3的鉴定 42
2.2.5 PO3-4的鉴定 42
2.2.6 Cl- 、 Br- 、 I-的鉴定 43
2.2.7 NO2-的鉴定 43
2.2.8 NO3-的鉴定 44
2.2.9 Ac-的鉴定 44
2.3定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44
2.3.1试样的观察和准备 45
2.3.2预测试验 46
2.3.3阳离子试液的制备和分析 46
2.3.4阴离子试液的制备和分析 48
2.3.5分析结果的判断 48
思考题与习题 49
第3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51
3.1定量分析的误差 51
3.1.1精密度和准确度 51
3.1.2误差的分类 54
3.1.3随机误差的规律性 55
3.1.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59
3.1.5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59
3.2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60
3.2.1 t分布规律 60
3.2.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62
3.2.3可疑值的取舍 63
3.2.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65
思考题与习题 68
第4章 滴定分析概论 70
4.1滴定分析法概述 70
4.1.1滴定分析法 70
4.1.2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70
4.1.3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70
4.1.4滴定操作方式 71
4.1.5标准溶液的配制 71
4.2滴定分析的计算 72
4.2.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72
4.2.2滴定分析计算 73
思考题与习题 76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78
5.1酸碱溶液中的平衡关系 78
5.1.1酸碱质子概念 78
5.1.2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79
5.1.3物料平衡 电荷平衡 质子平衡 81
5.1.4酸碱的强度 84
5.2酸碱平衡中酸碱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数 85
5.2.1分布分数的概念 85
5.2.2酸碱各种存在形式分布分数与溶液酸度的关系 86
5.3酸碱溶液pH的计算 90
5.3.1强酸强碱溶液 90
5.3.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92
5.3.3多元酸碱溶液 95
5.3.4两性物质溶液 97
5.3.5混合酸(碱)溶液 100
5.4酸碱缓冲溶液 102
5.4.1基本概念 102
5.4.2缓冲溶液pH的计算 103
5.4.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04
5.4.4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06
5.5酸碱指示剂 107
5.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07
5.5.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08
5.5.3混合指示剂 110
5.6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111
5.6.1强酸强碱的滴定 111
5.6.2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114
5.7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119
5.7.1多元酸的滴定 119
5.7.2多元碱的滴定 121
5.8酸碱滴定终点误差 123
5.8.1终点误差的定义 123
5.8.2滴定强酸强碱的终点误差 123
5.8.3滴定弱酸弱碱的终点误差 124
5.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127
5.9.1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127
5.9.2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128
5.9.3非水溶液滴定有机酸碱 128
思考题与习题 130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134
6.1配位滴定中的配合物 134
6.1.1配合物 134
6.1.2氨羧配位剂 134
6.1.3乙二胺四乙酸 135
6.2配位滴定溶液中的平衡关系 137
6.2.1配合物的形成常数 137
6.2.2影响配位滴定反应平衡的因素 138
6.2.3复杂平衡体系中的副反应系数 142
6.2.4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 146
6.3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50
6.3.1滴定曲线 150
6.3.2影响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的因素 152
6.4金属指示剂 153
6.4.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53
6.4.2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154
6.4.3金属指示剂简介 157
6.4.4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现象 157
6.5终点误差 158
6.5.1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158
6.5.2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163
6.6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169
6.6.1金属离子能被定量滴定的酸度条件 169
6.6.2酸度对终点误差的影响 171
6.6.3混合离子选择性滴定的可能性 172
6.6.4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74
思考题与习题 176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80
7.1氧化还原反应平衡 180
7.1.1条件电极电位 180
7.1.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82
7.1.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因素 184
7.2氧化还原滴定法 189
7.2.1滴定曲线 189
7.2.2影响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的因素 192
7.3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193
7.3.1指示剂的分类 193
7.3.2几种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 194
7.3.3氧化还原滴定的可行性 195
7.4高锰酸钾法 196
7.4.1概述 196
7.4.2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97
7.4.3高锰酸钾法应用示例 197
7.5重铬酸钾法 199
7.5.1概述 199
7.5.2重铬酸钾法应用示例 200
7.6碘量法 201
7.6.1概述 201
7.6.2 12和Na2 S2 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02
7.6.3碘量法应用示例 204
思考题与习题 206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209
8.1莫尔法 209
8.1.1概述 209
8.1.2滴定条件 209
8.2佛尔哈德法 212
8.2.1概述 212
8.2.2滴定条件 213
8.3法扬司法 213
8.3.1概述 213
8.3.2滴定条件 214
思考题与习题 215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217
9.1重量分析法概述 217
9.1.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217
9.1.2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218
9.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19
9.2.1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219
9.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21
9.3沉淀的形成 228
9.3.1晶核的形成 228
9.3.2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 230
9.4沉淀的污染和纯化 231
9.4.1共沉淀 231
9.4.2后沉淀 233
9.4.3沉淀条件的选择 233
思考题与习题 235
第10章 分光光度法 237
10.1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237
10.1.1吸收光谱的产生 237
10.1.2光吸收定律 239
10.1.3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242
10.2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244
10.2.1光度分析的方法 244
10.2.2光度分析的仪器 245
10.3分析条件的选择 246
10.3.1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46
10.3.2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250
10.3.3光度分析中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252
10.4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52
10.4.1定量分析 252
10.4.2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254
10.4.3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256
思考题与习题 258
第11章 分析过程 260
11.1试样的制备和分解 260
11.1.1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260
11.1.2试样的分解 262
11.2被测组分与干扰组分的分离 264
11.2.1沉淀分离法 264
11.2.2萃取分离法 266
11.2.3离子交换分离法 271
11.2.4纸上色谱和薄层色谱 275
思考题与习题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79
习题答案 281
附录 285
表一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 5 ℃) 285
表二 配合物的形成常数(20~25 ℃) 288
表三EDTA在不同pH时的lgαY(H)值 292
表四 氨羧配合剂类配合物的形成常数(20 ℃) 293
表五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 294
表六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Θ′) 297
表七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18~25 ℃) 300
表八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pH 302
表九 化合物的摩尔质量表 303
表十 离子的体积参数(a)值(10-10 m) 306
表十一 离子的活度系数 307
表十二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2009年)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