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引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荣林著;白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2314733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阴阳五行学说 1

一·A 阴阳 1

一·A·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一·A·1·1 阴阳的对立与制约 2

一·A·1·2 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3

一·A·1·3 阴阳的互相转化、消长平衡 3

一·A·2 阴阳学说在新医学引玉中的应用 4

一·A·2·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5

一·A·2·2 说明人体的病因病理 5

一·A·2·3 用于疾病的辨证辨病、临床诊断 6

一·A·2·4 用于疾病的治疗、用药 7

一·B 五行学说 8

一·B·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一·B·1·1 五行的归类 9

一·B·1·2 五行的生克乘侮 10

一·B·2 五行学说在新医学引玉中的应用 11

一·B·2·1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1

一·B·2·2 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 12

一·B·2·3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

一·C 正确对待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13

第二篇 脏腑功能体系 17

二·A 六脏 17

二·A·1 脑 18

二·A·1·1 大脑 19

二·A·1·2 小脑 21

二·A·1·3 间脑 23

二·A·1·4 脑干 25

二·A·1·5 脊髓 27

二·B 心 29

二·C 肝 32

二·D 脾 36

二·E 肺 40

二·F 肾 45

二·G 六腑 52

二·G·1 三调节体系 52

二·G·1·1 体液性调节体系 52

二·G·1·2 神经调节体系 53

二·G·1·3 细胞内源性调节体系 54

二·G·2 小肠 55

二·G·3 胆 56

二·G·4 胃 57

二·G·5 大肠 58

二·G·6 膀胱 58

第三篇 器官生理系统 60

三·A 骨骼肌肉系统(运动系统) 60

三·A·1 骨骼 60

三·A·2 骨连结 61

三·A·3 肌肉 61

三·B 呼吸系统 62

三·B·1 呼吸传导部 64

三·B·2 呼吸部——肺 64

三·C 消化系统 65

三·C·1 消化管 67

三·C·2 消化腺 68

三·C·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69

三·D 循环系统 69

三·D·1 血液循环系统 70

三·D·1·1 心脏 70

三·D·1·2 血管 71

三·D·2 淋巴循环系统 72

三·D·3 心、血管的机能 74

三·E 血液系统 75

三·E·1 红细胞 76

三·E·2 白细胞 76

三·E·3 血小板 77

三·F 泌尿系统 78

三·F·1 肾 79

三·F·2 输尿管 80

三·F·3 膀胱 80

三·F·4 尿道 80

三·G 生殖系统 81

三·G·1 男性生殖器 82

三·G·1·1 男性的主性器官——睾丸 82

三·G·1·2 附性器官 82

三·G·2 女性生殖器 84

三·G·2·1 女性的主性器官——卵巢 84

三·G·2·2 女性附性器官 84

三·G·2·2·1 输卵管 84

三·G·2·2·2 子宫 85

三·G·2·2·3 阴道 85

三·G·2·2·4 外阴部 85

三·G·2·2·5 女性乳房 86

三·G·2·2·6 月经周期 86

三·H 神经系统 87

三·H·1 中枢神经系统 89

三·H·1·1 大脑 89

三·H·1·2 小脑 91

三·H·1·3 间脑 91

三·H·1·4 脑干 92

三·H·1·5 脊髓 93

三·H·2 周围神经系统 94

三·H·2·1 脑神经 94

三·H·2·2 脊神经 95

三·H·3 内脏神经(又叫植物神经) 96

三·H·4 脑、脊髓膜、脑脊液和脑血管 99

三·I 内分泌系统 100

三·I·1 垂体 102

三·I·2 甲状腺 103

三·I·3 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 105

三·I·4 肾上腺 106

三·I·5 胰岛 108

三·I·6 附:胸腺、前列腺、松果体、性腺 109

三·J 感觉器官 111

三·J·1 眼——视觉器 112

三·J·2 耳——位听器 113

三·J·3 鼻——嗅觉器 114

三·J·4 舌——味觉器 115

三·J·5 皮肤 115

第四篇 气、血、津液、精 118

四·A 气 118

四·B 血 122

四·C 精 123

四·D 津液 124

四·E 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126

第五篇 经络 129

五·A 经络的生理、病理 129

五·B 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 130

五·C 经络的主要内容 132

五·C·1 十二经络 132

五·C·2 十二经络的循行感传途径和所主病症 134

五·C·2·1 手太阴肺经 134

五·C·2·2 手阳明大肠经 134

五·C·2·3 足阳明胃经 135

五·C·2·4 足太阴脾经 135

五·C·2·5 手少阴心经 136

五·C·2·6 手太阳小肠经 136

五·C·2·7 足太阳膀胱经 136

五·C·2·8 足少阴肾经 137

五·C·2·9 手厥阴脑经 137

五·C·2·10 手少阳三调节经 138

五·C·2·11 足少阳胆经 138

五·C·2·12 足厥阴肝经 139

五·D 奇经八脉 139

五·D·1 督脉 140

五·D·2 任脉 140

五·D·3 冲脉 141

五·D·4 带脉 141

五·D·5 阴维脉、阳维脉 141

五·D·6 阴跷脉、阳跷脉 142

五·E 经络穴位与主治规律 142

五·F 穴位与人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144

五·G 小结 146

五·H 附:部分常用穴位的断面解剖 147

第六篇 病因 159

六·A 发病学中的病因机理 159

六·B 疾病的四因分类 160

六·C 外因阳邪 161

六·C·1 疫疠 161

六·C·1·1 疫疠的形成 162

六·C·1·2 疫疠的发病原理 162

六·C·1·3 疫疠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165

六·C·1·4 疫疠的疾病诊断 169

六·C·2 六淫 170

六·C·2·1 六淫的概念 170

六·C·2·2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71

六·C·2·3 六淫为病的各具特点 171

六·C·2·3·1 风 171

六·C·2·3·2 寒 172

六·C·2·3·3 暑 173

六·C·2·3·4 湿 174

六·C·2·3·5 燥 175

六·C·2·3·6 火 176

六·D 外因阴邪 177

六·D·1 物理因素 179

六·D·2 化学因素 180

六·D·3 动植物及其它因素 181

六·D·3·1 虫兽所伤 181

六·D·3·2 饮食所伤 181

六·D·3·3 劳逸所伤 182

六·D·3·3·1 过度劳累 182

六·D·3·3·2 过度安逸 183

六·E 内因阳邪 184

六·E·1 七情内伤 184

六·E·1·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184

六·E·1·2 七情的致病特点 185

六·E·1·3 气的机能失常 185

六·F 内因阴邪 189

六·F·1 先天性遗传因素 189

六·F·2 后天继发因素及代谢与病理产物 191

六·F·2·1 津液代谢紊乱 191

六·F·2·2 血的运行失常 193

第七篇 病机 197

七·A 组织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理 197

七·A·1 组织细胞的损伤 198

七·A·1·1 组织细胞的萎缩 198

七·A·1·2 组织细胞的变性 200

七·A·1·3 组织细胞的坏死 205

七·A·2 组织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208

七·A·2·1 细胞的再生调节 208

七·A·2·2 创伤组织细胞的愈合 209

七·A·2·3 骨折组织细胞的愈合调节 209

七·A·3 组织细胞的代偿与适应性调节 210

七·A·3·1 代偿性调节 210

七·A·3·2 适应性调节 211

七·B 血液循环障碍 212

七·B·1 充血 213

七·B·1·1 动脉性充血 213

七·B·1·2 静脉性淤血 214

七·B·2 局部贫血 215

七·B·3 出血 216

七·B·4 血栓形成 216

七·B·5 血循中栓塞 219

七·B·6 组织细胞的梗死 221

七·C 炎症的机理 224

七·C·1 炎症的病因 224

七·C·2 炎症的局部基本病变 225

七·C·3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与全身反应 227

七·C·4 炎症的类型 230

七·C·5 炎症的传变与转归 233

七·C·6 辨炎症的临床价值 235

七·D 体液失衡的机理 236

七·D·1 水、纳失调 237

七·D·1·1 脱水症 237

七·D·1·2 体液调节障碍——水潴留 242

七·D·2 钾代谢失调 244

七·D·2·1 低血钾症 245

七·D·2·2 高血钾症 246

七·D·3 酸碱平衡失调 247

七·D·3·1 酸中毒 248

七·D·3·1·1 代谢性酸中毒 248

七·D·3·1·2 呼吸性酸中毒 249

七·D·3·2 碱中毒 251

七·D·3·2·1 代谢性碱中毒 251

七·D·3·2·2 呼吸性碱中毒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