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旭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4714444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为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社会心理学》课程近20年的前提下,以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根据自己的讲义和多年的研究编著而成书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我意识;需要与动机;挫折;对人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爱情与婚姻心理;群体心理等。 本书适合作为各类高等学校的非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公共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1

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1

二、什么是心理学 1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6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6

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9

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9

二、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9

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 1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简史 11

一、哲学思辨阶段 11

二、经验描述阶段 12

三、实证分析阶段 13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 13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3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4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6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环节 17

第六节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22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 22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世界化趋势 22

复习与思考题 23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 24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简介 24

一、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 24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 27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简介 33

一、刺激-反应理论 34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 34

三、联结理论 35

四、模仿论 36

五、社会学习理论 36

六、社会交换理论 37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 38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39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39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派理论简介 40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41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42

复习与思考题 45

第三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46

第一节 社会化 46

一、社会化概述 46

二、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 48

三、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0

第二节 社会角色 56

一、社会角色概述 56

二、角色社会化 59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 63

复习与思考题 72

第四章 自我意识 73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73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 73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74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77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81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81

二、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83

三、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86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 88

一、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88

二、自我意识的复杂性 89

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90

四、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91

五、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91

第四节 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92

一、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92

二、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 96

三、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类型 97

第五节 健全自我意识 100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101

二、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102

第六节 自我意识的检测 104

一、二十问法 104

二、自我价值观探索 105

三、Q分类技术(Q—sorttechnique) 106

复习与思考题 107

第五章 需要与动机 108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108

一、需要 108

二、动机 110

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112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113

一、成就动机 113

二、亲和动机 116

三、权力动机 117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 118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119

二、弗洛伊德的升华说 120

三、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120

四、阿德勒的自卑超越学说 122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 124

六、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8

七、期望理论 132

八、公平理论 134

第四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 135

一、关于需要复杂性的研究 136

二、需要三象理论的科学基础 137

三、需要三象理论的基本观念 138

四、需要的三象结构 139

五、需要的九种类型 144

六、需要的几种周期 147

七、需要结构分析的步骤 147

八、需要结构分析与需要的调控 148

复习与思考题 149

第六章 挫折 150

第一节 挫折概述 150

一、挫折的含义 150

二、挫折的分类 152

三、挫折产生的原因 154

四、影响挫折心理体验程度的因素 156

第二节 挫折理论 160

一、挫折本能理论 160

二、挫折-攻击理论 160

三、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 161

四、社会文化理论 162

五、挫折的ABC理论 162

六、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 162

第三节 心理的防御机制 163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 163

二、各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功能 164

第四节 挫折应对 170

一、增强挫折承受力和心理力量 170

二、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 176

复习与思考题 181

第七章 对人认知 182

第一节 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 182

一、什么是对人认知 182

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182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 183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184

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 188

第三节 印象形成 195

一、印象形成概述 195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195

三、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197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201

五、印象整饰 203

第四节 归因及其理论 204

一、归因的概念 204

二、归因的理论 204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 209

第五节 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 211

一、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 211

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 211

第六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 213

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 213

二、对人认知过程的坐标选择 214

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 216

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 216

复习与思考题 221

第八章 社会态度 222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222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222

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 223

三、社会态度的特点 224

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 224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 225

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 225

二、态度与行为 226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228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229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229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233

一、瑟斯顿量表 233

二、利克特量表 233

三、语义区分量表 233

四、开放式态度测量法 234

五、投射法 234

六、情境法 234

七、生理指标测量法 234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235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 235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35

三、态度改变理论 238

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 241

五、态度改变的路径、技术和劝说方法 243

第五节 偏见 249

一、什么是偏见 249

二、偏见的特征 250

三、偏见产生的原因 251

四、偏见的消除 253

复习与思考题 253

第九章 人际关系 254

第一节 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 254

一、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254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256

三、人际吸引 258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266

第二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69

一、真诚原则 269

二、尊重原则 271

三、互酬原则 272

四、宽容原则 273

五、心理互换原则 274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274

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75

二、社会测量法 275

三、参照测量法 278

四、人物推定法 278

五、一般人际关系状态自我诊断 279

第四节 人际冲突与合作 282

一、人际冲突 282

二、人际合作 285

三、大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 286

复习与思考题 296

第十章 人际沟通 297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297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297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298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302

一、人际沟通的过程 302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 305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 306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306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307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307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308

五、个人内部沟通与人际沟通 308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309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 310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 311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 312

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 317

四、副语言沟通 320

第五节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320

一、沟通背景的影响 320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 322

三、人际沟通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 323

四、人际沟通的参照系固执 324

第六节 沟通的改善方法 328

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 328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331

三、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 331

四、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技术 335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342

复习与思考题 344

第十一章 爱情与婚姻心理 345

第一节 爱情心理理论 345

一、什么是爱情 345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348

三、爱情的类型 349

四、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351

五、爱情依恋理论 353

第二节 恋爱心理 355

一、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 355

二、关于异性吸引因素的研究 355

三、影响恋爱成功的因素 358

四、大学生中的恋爱错觉现象 359

五、爱情与好感、友情的区别 362

六、失恋的处理 365

第三节 夫妻关系心理 367

一、婚姻的意义 367

二、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 370

三、婚姻的成长过程 376

四、婚姻类型 377

第四节 夫妻爱的培育 380

一、培育心灵的亲密感 380

二、彼此支持体谅 381

三、建立充满爱的家 382

第五节 夫妻心理冲突的处理 383

一、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 383

二、夫妻冲突的处理 386

复习与思考题 388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 389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389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含义 389

三、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391

四、群体的功能 392

五、群体规范 393

六、群体压力 394

第二节 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 394

一、从众现象 395

二、社会助长 398

三、社会惰化 400

四、模仿与暗示 401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408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 408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408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409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414

五、群体凝聚力的维持与提高 415

复习与思考题 416

特别附录 扬起生命的风帆 417

一、不确定为什么不能克服? 417

二、面对不确定,科学还有没有办法 420

三、生命的安全岛在哪里 426

四、为什么必须扬起生命的风帆? 435

后记 438

参考文献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