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篇 3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3
(二)几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8
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的理论框架 10
(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的主要理论基础 10
(二)本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的理论模型:FIDI模型 15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 20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20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20
(三)本书的特色与创新点 22
第二篇 历史篇 27
第二章 英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27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27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棉纺织业 27
(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条件 29
二、英国工业鼎盛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34
(一)英国工业鼎盛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钢铁工业 34
(二)英国工业鼎盛时期钢铁工业的发展条件 35
第三章 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38
一、美国工业现代化起步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38
(一)美国工业现代化起步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棉纺织业 38
(二)美国工业现代化起步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条件 41
二、美国工业鼎盛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45
(一)美国工业鼎盛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钢铁工业与汽车工业 46
(二)美国工业鼎盛时期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条件 48
三、美国后工业化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52
(一)美国后工业化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 53
(二)美国后工业化时期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 54
第四章 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59
一、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59
(一)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重化工业 60
(二)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基础重化工业的发展条件 61
二、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66
(一)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典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机械制造业 66
(二)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条件 70
三、日本战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75
(一)日本战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的典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微电子产业 76
(二)日本战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条件 76
第五章 亚洲“四小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82
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82
(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轻纺工业 83
(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轻纺工业的发展条件 84
二、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86
(一)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 87
(二)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 88
三、20世纪60、70年代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92
(一)20世纪60、70年代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 92
(二)20世纪60、70年代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 95
四、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新加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与发展条件 99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新加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炼油业、海事工业 99
(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新加坡炼油业、海事工业的发展条件 100
第六章 典型国家(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的历史经验总结 10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FIDI模型四大条件的支撑 104
二、要素条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05
三、创新条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7
四、需求条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109
五、制度条件是FIDI模型中最具可操作性的条件 110
六、善用国际环境改善FIDI模型各大条件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11
第三篇 现状篇 115
第七章 当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115
一、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 115
(一)近年来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16
(二)近年来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20
(三)近年来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23
(四)近年来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25
(五)近年来澳大利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29
(六)近年来新西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0
(七)近年来加拿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1
二、近年来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 132
(一)近年来俄罗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2
(二)近年来印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3
(三)近年来巴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6
(四)近年来南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6
(五)近年来韩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8
(六)近年来新加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39
(七)近年来台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40
(八)近年来香港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43
三、当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143
(一)通过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43
(二)通过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条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45
(三)通过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46
(四)通过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46
(五)充分把握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促进本国(或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48
第八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150
一、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150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15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152
(三)生物产业发展概况 155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156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158
(六)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162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163
二、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点 164
(一)发展速度快,但产业层级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 164
(二)部分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较欠缺 165
(三)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区域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 165
第九章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 167
一、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分析 167
(一)劳动力资源 167
(二)自然资源 169
(三)资本 171
(四)企业家资源 172
(五)基础设施 173
(六)环境资源 175
二、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条件分析 175
(一)创新成果 176
(二)创新制度 176
(三)创新投入 178
(四)教育水平 179
(五)外围创新条件 180
三、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分析 181
(一)国内需求条件 181
(二)国际需求条件 183
四、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分析 184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步确立,但部分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仍有待改善 184
(二)行业管理体制不断改善,但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机制仍亟待理顺 185
(三)大企业地位日益突出,企业结构有待完善 185
(四)产业标准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产业标准体系仍严重缺失 186
(五)金融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环境仍有待完善 187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政策支持方式亟待完善 187
第四篇 对策篇 193
第十章 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93
一、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 193
(一)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条件 193
(二)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条件 195
(三)积极培育企业家资源,优化企业家的发展环境 195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稀缺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 196
(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高端基础设施建设 196
(六)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7
二、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条件 197
(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 197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98
(三)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199
(四)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99
(五)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200
(六)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为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201
(七)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平台利用效率 201
(八)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2
(九)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202
三、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203
(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内市场的配套设施与配套政策 203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增强政府采购对国内需求的引导作用 203
(三)创新消费模式,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 203
(四)加强消费者保护,提高国内需求质量 204
(五)合理运用贸易政策,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04
(六)引导与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4
四、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 205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5
(二)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行业管理体制 206
(三)构建大中小企业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企业结构 207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打造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 207
(五)改善与优化政策运作方式,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208
参考文献 209
索引 219
后记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