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2 日本地震与海啸 5
3 地球概况 10
3.1 地球的圈层结构 10
3.2 蓝色的地球 15
3.3 岩石圈重力均衡 18
3.4 岩石圈结构构造 20
4 全球地震带 26
5 大洋中脊地震带 30
5.1 大洋中脊扩张 30
5.2 大洋中脊孕育 32
5.3 大洋中脊消亡 34
5.4 大洋中脊地震带地震成因 37
5.5 转换断层 38
6 环太平洋地震带 42
6.1 板块构造学说 42
6.2 无震海岭 44
6.3 贝尼奥夫带 48
6.4 深海沟 53
6.5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成因 61
6.6 造山运动 62
7 欧亚地震带 66
7.1 地震震源深度 66
7.2 印度洋中脊扩张 69
7.3 印度尼西亚岛弧地震带 71
7.4 喜马拉雅岛弧地震带 74
7.5 祁连山岛弧地震带 76
7.6 欧亚地震带地震成因 80
7.7 青藏高原隆升 87
8 水库地震 95
8.1 水库地震介绍 95
8.2 水库地震模式 100
9 矿山地震 108
9.1 矿山地震介绍 108
9.2 矿山地震模式 110
10 火山地震 111
10.1 火山地震介绍 111
10.2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113
10.3 火山地震模式 116
11 构造地震 119
11.1 地面形变 123
11.2 构造地震模式 125
11.3 汾渭地震带 126
11.4 汶川“5·12”大地震 129
11.5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134
12 地震孕震机理探讨 139
12.1 地壳形变 139
12.2 活动断裂带 142
12.3 形变能 145
12.4 地下水异常 147
12.5 地震孕育机理 152
13 地球的膨胀 162
13.1 非洲大陆的抬升 163
13.2 太平洋面积的缩小 167
13.3 地球的“吐新纳故” 176
14 活跃的软流圈 178
14.1 地震中的连锁反应 178
14.2 地震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182
14.3 同一地域重复地震问题 185
15 海域地震的陆地监测 188
15.1 地震预测概况 188
15.2 在大陆监测海域地震 192
16 地震临震预报与预警 198
16.1 若干问题讨论 199
16.2 地震临震预报 206
16.3 地震临震预警 209
后记 215
参考文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