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全集 4》PDF下载

  • 购买积分:5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梁启超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0037036
  • 页数:2533 页
图书介绍: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 1907

发行公债整理官钞推行国币说帖 1907

论国民宜亟求财政常识 1912

各省滥铸铜元小史 1914

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 1919

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 1928

第一 非国家财政上之信用见孚于民则公债不能发生 1929

第二 非广开公债利用之途则公债不能发生 1930

地方财政先决问题 1936

论地方税与国税之关系 1938

国民筹还国债问题 1940

一 筹还国债之当急 1940

二 筹还国债会之办法 1940

三 筹还国债与普法战役后法人偿还普款之比较 1941

四 筹还国债与爱国心之关系 1942

五 筹还国债与现在国民生计能力之关系 1943

六 筹还国债与将来国民生计进步之关系 1943

七 筹还国债与财政之关系 1944

八 筹还国债与对外政策之关系 1945

九 筹还国债之执行机关 1945

十 结论 1946

再论筹还国债 1947

偿还国债意见书 1952

论直隶湖北安微之地方公债 1963

一 内债过去之历史 1963

二 直隶公债办法及成绩 1964

三 湖北安徽公债办法及成绩 1965

四 公债条件评 1966

五 募债失败之原因 1967

六 募债目的之当否 1969

七 结论 1969

论币制颁定迟速系国家之存亡 1971

格里森货币原则说略 1973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1975

币制条议 1980

第一 论中国当急颁币制之故 1980

第二 论本位银币之重量 1982

第三 论中国当采用虚金本位制及其办法 1985

节省政费问题 1995

外债平议 2001

一 公债之作用 2001

二 公债之用途 2002

三 外债之性质及其功用 2004

四 各国外债利病实例及其受利受病之由 2005

五 中国宜借外债之故 2010

甲 财政上宜借外债之故 2010

乙 国民生计上宜借外债之故 2010

六 中国不宜借外债之故 2011

甲 财政上不宜借外债之故 2011

乙 国民生计上不宜借外债之故 2013

七 外债之先决问题 2015

八 今日中国可以利用外债之事项 2017

甲 决不宜利用外债之事项 2018

乙 最宜利用外债之事项 2019

九 债权者之选择及募集条件 2023

十 新债与旧债 2025

十一 国债与地方债公司债 2025

十二 外债与不换纸币 2027

十三 外债与内债 2028

国家运命论 2030

说常识 2035

说政策 2038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 2043

第一 敬告监国摄政王 2043

第二 敬告政府诸公 2044

第三 敬告各督抚 2045

第四 敬告国中有闻誉之诸君子 2045

第五 敬告一般国民 2046

第六 敬告农民 2047

第七 敬告国中有资力之人 2048

第八 敬告留学生 2048

第九 敬告资政院议员 2049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 2050

宪政浅说 2053

叙 2053

例言 2054

第一章国家 2054

第一节国家之意义 2054

第二节国家机关 2056

第三节国体 2057

第四节政体 2058

第二章政治 2059

第一节国家之功用 2059

第二节国家之目的 2060

第三节政治之意义 2061

国会与义务 2063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 2066

责任内阁与政治家 2069

官制与官规 2072

外官制私议 2076

一 省区问题 2076

甲 省区应改革之故 2076

乙 省区不能骤改置之故 2077

丙 折衷论 2078

二 督抚权责问题 2079

中国外交方针私议 2082

一 现世界弱国之位置 2082

二 列强对于中国之压迫 2083

三 美国德国之态度 2084

四 中美同盟论及中德同盟论 2085

五 列国同盟之先例及其效果 2086

六 中国因同盟所得之利益如何 2088

七 中国无同盟国其所损失如何 2089

八 中美德同盟之影响如何 2090

九 中国今日之外交方针 2092

十 外交与内治 2095

国会开会期与会计年度开始期 2097

读日本大隈伯爵《开国五十年史》书后 2100

改盐法议 2102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 2108

悬谈 2108

第一章国会之性质 2109

第一节法律上之性质 2109

第二节政治上之性质 2111

第二章 国会之组织 2113

第一节 二院制 2113

第一款 二院制与一院制得失比较 2113

第二款 中国当采二院制之理由 2114

第二节 左院之组织(旧称上院) 2115

第一款 各国左院之组织比较 2115

第一项 英吉利王国贵族院之组织 2115

第二项 法兰西共和国元老院之组织 2116

第三项 德意志帝国联邦参议院之组织 2116

第四项 普鲁士王国贵族院之组织 2117

第五项 意大利王国元老院之组织 2117

第六项 北美合众国元老院之组织 2118

第七项 日本帝国贵族院之组织 2118

第八项 比较 2118

第二款 中国国会左院组织私案 2121

第一项 中国不能以左院代表贵族之理由 2121

第二项 中国不必以左院代表富族之理由 2123

第三项 应设皇族议员之理由及其限制 2124

第四项 应设代表各省议员之理由 2124

第五项 应设敕选议员之理由 2125

第六项 应设代表蒙藏议员之理由 2126

第七项 左院议员之数 2128

第三节右院之组织(旧称下院) 2128

第一款 选举权 2128

第一项 普通选举与制限选举 2128

第一目 各国制限比较 2128

第二目 我国不当采制限选举之理由 2132

第二项 平等选举与等级选举 2138

第二款 被选举权 2139

第三款 选举方法 2143

第一项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2143

第一目 利害比较之学说 2143

第二目 我国当采间接选举制之理由 2145

第二项 选举区 2146

第一目 各国制度及学说比较 2147

第二目 中国划分选举区私案 2149

第三项 中选之计算法 2151

第一目 各种制度利害比较 2151

第二目 我国所当采之法 2156

第四项 选举手续 2157

第一目 选举人名簿 2157

第二目 投票 2158

第三目 选举机关 2158

第四目 选举权利之保障 2160

第四款 强制选举 2160

第五款 杂论 2162

第一项 右院议员任期 2162

第二项 无选举区之地 2162

第三章 国会之职权 2163

第一节 绪论 2163

第二节 参与立法之权 2164

第一款 参与改正宪法之权 2164

第一项 各国法制比较 2164

第二项 我国所当采者 2166

第二款 参与普通立法之权 2170

第一项 参与立法权之范围 2170

第一目 各国范围广狭比较 2170

第二目 我国所当采者 2176

现今全世界第一大事 2181

英国政界剧争记 2183

一 议会之解散与宪法之摇动 2183

二 自由党内阁 2185

三 英国财政现状 2186

四 下议院对于预算案之辩争 2188

朝鲜灭亡之原因 2192

日本并吞朝鲜记 2196

记例 2196

前记 2196

第一 中日争韩记 2196

第二 日俄争韩记 2200

本记 2201

第三 日本役韩记 2201

第四 日本并韩记 2203

附 朝鲜对于我国关系之变迁 2206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 2211

《国风报》叙例 2211

读农工商部筹借劝业富签公债折书后 2215

咨议局权限职务十论 2220

一 于大臣与宪政编查馆之辨争 2220

二 咨议局与政治问题 2222

西藏戡乱问题 2225

一 最近驭藏政策两度之大失机 2225

二 处置达赖喇嘛政策之当否 2226

三 用兵于西藏则何如 2227

四 将来外交之变故何如 2228

五 根本解决 2229

新军滋事感言 2230

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 2232

驭藏政策之昨今 2233

湘乱感言 2235

读度支部奏报各省财政折书后 2240

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 2242

一 地方行政费性质 2242

二 咨议局之议决预算权 2243

国会期限问题 2245

锦爱铁路问题 2247

一 形势及历史 2247

二 就政治上之价值论锦爱铁路 2248

三 就国民生计之效果论锦爱铁路 2248

四 就财政上之利害论锦爱铁路 2249

五 锦爱铁路外交之将来 2250

六 美国之成算 2250

七 结论 2251

满洲铁路中立问题 2252

台谏近事感言 2254

米禁危言 2257

读币制则例及度支部筹办诸折书后 2260

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 2265

一 上谕与军机大臣责任问题 2265

二 国民吁请速开国会之理由 2265

三 国会之职权及其功用 2267

四 国会与筹备宪政 2269

五 国会与人民程度 2274

六 国会与资政院 2276

七 所谓不准再行渎请者何如 2277

八 结论 2277

资政院章程质疑 2279

葡萄牙革命之原因及其将来 2282

中国最近市面恐慌之原因 2284

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 2286

评一万万元之新外债 2292

论资政院之天职 2294

亘古未闻之预算案 2295

评新官制之副大臣 2297

朱谕与立宪政体 2298

评资政院 2300

甲 资政院之效果 2300

乙 吾所欲忠告之资政院者 2301

将来百论 2306

一 责任内阁之将来 2306

二 司法独立之将来 2307

三 银价之将来 2307

四 英、日同盟之将来 2308

五 资政院之将来 2309

六 弼德院之将来 2310

七 三国同盟之将来 2310

八 三国协商之将来 2312

九 俄、德协商之将来 2313

十 新外债之将来 2314

十一 墨西哥革命之将来 2315

十二 中国冗官之将来 2316

十三 北京之将来 2317

十四 上海之将来 2318

十五 罗马教皇之将来 2318

十六 朝鲜贵族之将来 2319

十七 中国政党之将来 2320

改用太阳历法议 2321

说国风(上) 2323

说国风(中) 2325

说国风(下) 2327

双涛阁日记 2329

附 随笔二则 2349

张勤果公佚事 2349

孙文正公饰终之典 2349

学与术 2351

中俄交涉与时局之危机 2353

一 自由行动之文牒 2353

二 俄人最近对外政略之变迁 2353

三 俄国在新疆、蒙古方面之势力 2354

四 今兹威胁之动机 2356

五 今次威胁之条件与其无理 2357

六 我国所以待之者如何 2359

为筹制宣统四年预算案事敬告部臣及疆吏 2361

论政府违法借债之罪 2363

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 2365

论边防铁路 2372

收回干线铁路问题 2374

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 2380

侥幸与秩序 2400

对外与对内 2402

政党与政治上之信条 2406

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 2409

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2413

责任内阁释义 2419

第一章释内阁名义 2419

第二章论内阁之组织 2421

附 内阁果对于谁而负责任乎? 2423

附 论德、日两国关于责任大臣之立法 2426

附 论大臣责任与君主任免权之关系 2428

附 内阁是否代君主负责任 2430

新中国建设问题 2433

叙言 2433

上篇 单一国体与联邦国体之问题 2433

第一节联邦国体、单一国体之利害 2433

第二节 中国将遵何道乃得成联邦国体乎? 2434

第三节采联邦制所当审慎之诸端 2435

下篇 虚君共和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问题 2437

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 2444

时事杂感 2450

北京调查户口之报告 2450

俄国与达赖喇嘛 2450

我政府之对俄政策 2451

俄国之第二次哀的美敦书 2452

英、美与英、日 2452

鸣呼一万万元之新外债 2453

粤乱感言 2454

违制论 2455

国民破产之噩兆 2458

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 2464

箴立法家 2467

吾党对于不换纸币之意见 2469

第一 不换纸币所以骤难施行之故 2469

第二 强欲施行不换纸币之弊 2470

第三 余论 2472

中国道德之大原 2474

政策与政治机关 2478

专设宪法案起草机关议 2481

省制问题 2484

中国立国大方针 2488

一 世界的国家 2488

二 保育政策 2491

三 强有力之政府 2494

四 政党内阁 2500

结论 2506

初归国演说辞 2508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2508

到京第一次欢迎会演说辞 2510

莅共和党欢迎会演说辞 2511

莅民主党欢迎会演说辞 2514

莅同学欢迎会演说辞 2518

莅广东同乡茶话会演说辞 2519

莅北京商会欢迎会演说辞 2520

莅北京公民会、八旗生计会联合欢迎会演说辞 2523

莅佛教总会欢迎会演说辞 2524

莅山西票商欢迎会演说辞 2525

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 2527

答礼茶话会演说辞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