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一 1
总序二 3
自述 3
学说话 3
学读书 6
我的“偷袭” 10
教师应考 14
译匠天缘 18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22
人生回望 27
纪念欧阳竟无大师 27
送指路人——记邓恭三先生 30
风义兼师友 35
忘了的名人 38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41
何容教授 45
三笑记 48
珞珈山下四人行 51
北大图书馆长谱 56
徐祖正教授 59
送俞敏教授 61
天竺旧事(节选) 64
末班车 79
告别辞 85
中印之“思” 91
印度思想之特色 91
印度哲学中的因果问题 94
印度哲学中的时空问题 96
佛学谈原 98
《心经》现代一解 102
中印古代的“思” 113
梵剧三种残本的意义和戏剧的三大体系 115
《比较文化论集》自序 117
古书新解 125
呼唤《水经注》 125
《玉台新咏》三问 128
读《大学》 138
与书对话:《礼记》 149
读《声无哀乐论》 152
再阅《楞伽》 154
古书试新读 162
倒读历史 169
倒读历史 169
蒙古族皇帝论法治 176
畅春园康熙夜读书 180
试说武则天 183
三“王”的传统 187
一梦三千年:周公 190
妄谈孔子 194
食人·王道 197
“南渡衣冠思王导” 202
说文解艺 207
千字文 207
从北京城谈到中国文化 209
文化问题断想 213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216
文学史三题 224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227
美术三疑问 231
读书·读人·读物 238
一谈散文:《试笔》 243
再谈散文:《旁观者》 246
出入东西 251
略论甘地之死 251
回忆屠格涅夫 264
笛卡儿的死 268
弗洛伊德和黑格尔 269
纪念休谟 270
莎士比亚与忠孝恩仇 273
奥古斯丁之“圣” 274
约伯与浮士德 275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278
记人类学家密德——续谈比较文化 285
谈《文明与野蛮》和人类学的发展 291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299
学术讲坛 313
印度美学 313
泰戈尔二书 328
编后记 336
总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