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
二、中医诊断学的范围 3
三、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4
四、中医诊断学与临床 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5
上篇 诊法 9
第一章 问诊 9
第一节 问诊概述 9
一、问诊的原理与意义 9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1
一、一般情况 11
二、主诉 11
三、现病史 12
四、既往史 12
五、个人生活史 13
六、家族史 13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3
一、问寒热 14
二、问汗 16
三、问疼痛 17
四、问头身胸腹 19
五、问耳目 20
六、问睡眠 21
七、问饮食口味 22
八、问二便 23
九、问经带 25
十、问小儿 26
第二章 望诊 27
第一节 望诊概述 27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 27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7
第二节 全身望诊 28
一、望神 28
二、望色 30
三、望形 33
四、望态 34
第三节 局部望诊 35
一、望头面 35
二、望五官 36
三、望躯体 40
四、望四肢 42
五、望二阴 43
六、望皮肤 44
第四节 舌诊 45
一、舌的形态结构 45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 45
三、舌面分候部位 46
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6
五、望舌的内容 47
六、望舌质 47
七、望舌苔 52
八、舌象的综合分析 55
第五节 望排出物 58
一、望痰涕 58
二、望涎唾 59
三、望呕吐物 59
四、望二便 59
五、望经、带、恶露、乳汁 59
六、望鼻衄 60
七、望脓液 60
第六节 望小儿指纹 60
一、正常小儿指纹 60
二、病理小儿指纹 61
第三章 闻诊 62
第一节 闻诊概述 62
一、闻诊的原理与意义 62
二、闻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62
第二节 听声音 62
一、正常声音 63
二、病变声音 63
第三节 嗅气味 67
一、病体气味 68
二、病室气味 68
第四章 切诊 70
第一节 切诊概述 70
一、切诊的原理与意义 70
二、切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71
第二节 脉诊 71
一、脉诊的原理与方法 71
二、正常脉象 76
三、病理脉象 76
四、真脏脉 82
五、诊妇人小儿脉 82
六、脉诊的临床运用与意义 83
第三节 按诊 85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85
二、按诊的内容 86
第五章 特色诊法 92
第一节 山根诊法 92
一、山根诊法的原理 92
二、山根诊法的方法 92
三、山根诊法的临床运用 92
第二节 人中诊法 93
一、人中诊法的原理 93
二、人中诊法的方法 93
三、人中诊法的临床运用 93
第三节 腭、颊黏膜诊法 94
一、腭、颊黏膜诊法的原理 95
二、腭、颊黏膜诊法的方法 95
三、腭、颊黏膜诊法的临床运用 95
第四节 足部诊法 96
一、足部诊法的原理 97
二、足部诊法的方法 97
三、足部诊法的临床应用 98
第五节 穴位探测诊法 98
一、腧穴诊断法 99
二、俞募穴诊法 100
三、耳穴诊法 102
附:虹膜诊法 106
一、虹膜的形态结构、颜色及功能 107
二、虹膜诊法的原理 107
三、虹膜诊法的观测要点 108
四、虹膜诊法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109
五、虹膜诊法的内容 109
六、各个系统异常在虹膜反射区的征象 112
七、虹膜诊法的适用范围和临床意义 115
八、虹膜诊法与中医的眼诊 115
第六章 诊法综合应用 116
第一节 局部四诊合参 116
一、望按结合 116
二、问按结合 117
三、望闻结合 117
四、望问结合 118
五、闻问结合 118
六、按闻结合 119
七、望问按结合 119
八、问望闻结合 119
九、望问切结合 119
十、按问闻结合 120
第二节 全身四诊合参 120
一、脉症不符 120
二、舌症不符 121
三、舌脉不符 121
四、症症不符 123
中篇 辨证 127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27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 127
一、表里辨证 127
二、寒热辨证 128
三、虚实辨证 128
四、阴阳辨证 129
第二节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129
一、证的相兼 130
二、证的错杂 130
三、证的转化 131
四、证的真假 132
第八章 病因辨证 134
第一节 六淫辨证 134
一、风淫证 134
二、寒淫证 135
三、湿淫证 135
四、燥淫证 135
五、火淫证 136
六、暑淫证 136
第二节 疫疠辨证 137
一、瘟疫证 137
二、疫疹证 138
三、瘟黄证 138
第三节 情志伤辨证 139
一、喜伤证 139
二、怒伤证 139
三、忧伤证 139
四、思伤证 139
五、悲伤证 140
六、恐伤证 140
七、惊伤证 140
第四节 饮食劳逸伤辨证 140
一、饮食伤证 140
二、劳逸伤证 141
第五节 外伤辨证 142
一、金刃伤证 142
二、虫兽伤证 142
三、跌仆伤证 143
第九章 气血津液辨证 144
第一节 气血辨证 144
一、气虚类证 144
二、血虚类证 145
三、气滞类证 146
四、血瘀证 147
五、血热证 147
六、血寒证 147
七、气血同病类证 148
第二节 津液辨证 148
一、痰证 148
二、饮证 149
三、水停证 149
四、津液亏虚证 150
第十章 脏腑辨证 151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51
一、心血虚证 151
二、心阴虚证 151
三、心气虚证 151
四、心阳虚证 152
五、心阳虚脱证 152
六、心火亢盛证 152
七、心脉痹阻证 152
八、痰蒙心神证 153
九、痰火扰神证 153
十、脑络瘀阻证 153
十一、小肠实热证 154
十二、小肠气滞证 154
十三、小肠虚寒证 154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54
一、肺气虚证 154
二、肺阴虚证 155
三、风寒犯肺证 155
四、风热犯肺证 155
五、燥邪犯肺证 155
六、肺热壅盛证 156
七、痰热壅肺证 156
八、痰饮停肺证 156
九、大肠湿热证 156
十、大肠津亏证 15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57
一、脾气虚证 157
二、脾阳虚证 157
三、脾虚气陷证 158
四、脾不统血证 158
五、寒湿困脾证 158
六、湿热蕴脾证 158
七、胃阴虚证 159
八、胃阳虚证 159
九、胃实寒证 159
十、胃实热证 159
十一、气滞胃脘证 160
十二、食滞胃脘证 160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 160
一、肝气虚证 160
二、肝血虚证 161
三、肝阴虚证 161
四、肝郁气滞证 161
五、肝火炽盛证 162
六、肝阳上亢证 162
七、肝风内动证 162
八、寒凝肝脉证 163
九、肝胆湿热证 164
十、胆郁痰扰证 16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64
一、肾阴虚证 164
二、肾阳虚证 165
三、肾虚水泛证 165
四、肾精不足证 165
五、肾气不固证 166
六、肾不纳气证 166
七、膀胱湿热证 166
第六节 奇恒之腑辨证 166
一、脑病辨证 167
二、精室病辨证 169
三、胞宫病辨证 170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 172
一、心肺气虚证 173
二、心脾两虚证(心脾气血虚证) 173
三、心肝血虚证 173
四、心肾不交证 173
五、心肾阳虚证 173
六、脾肺气虚证 174
七、肺肾气虚证(肾不纳气证) 174
八、肺肾阴虚证 174
九、脾肾阳虚证 174
十、肝肾阴虚证 175
十一、肝火犯肺证 175
十二、肝脾不调证(肝郁脾虚证) 175
十三、肝胃不和证 175
第十一章 经络辨证 176
第一节 十二经脉辨证 176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176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177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177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177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178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178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178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178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179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179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179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179
第二节 奇经八脉辨证 180
一、督脉病证 180
二、任脉病证 180
三、冲脉病证 180
四、带脉病证 180
五、阴蹻、阳蹻脉病证 181
六、阴维、阳维脉病证 181
第三节 络病辨证 181
一、络气郁滞证 182
二、络脉瘀阻证 182
三、络脉绌急证 182
四、络脉瘀塞证 183
五、络息成积证 183
六、热毒滞络证 183
七、络脉损伤证 183
八、络虚不荣证 184
第十二章 六经辨证 185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185
一、太阳病辨证 185
二、阳明病辨证 185
三、少阳病辨证 186
四、太阴病辨证 186
五、少阴病辨证 186
六、厥阴病辨证 187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 187
一、影响六经传变的因素 187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类型 187
第十三章 卫气营血辨证 189
第一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 189
一、卫分证 189
二、气分证 190
三、营分证 192
四、血分证 192
第二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193
一、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 19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194
第十四章 三焦辨证 195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分类 195
一、上焦病证 195
二、中焦病证 196
三、下焦病证 197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 198
一、影响三焦传变的因素 198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198
第十五章 其他辨证方法 200
第一节 方证辨证 200
一、方证辨证的概念 200
二、方证辨证的源流 200
三、方证辨证的运用特点 201
四、方证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及意义 202
五、常见方证辨证运用举例 202
第二节 主诉辨证 205
一、主诉辨证概念与产生背景 205
二、主诉辨证的基础 205
三、主诉辨证的分类 206
四、主诉与案例 213
第三节 证素辨证 215
一、证素辨证的概念 215
二、证素的基本特征 216
三、证素确定的基本原则 216
四、证素项目 216
五、证名的确定 216
六、证素的特征 216
第四节 微观辨证 223
一、微观辨证的概念 223
二、微观辨证的产生背景 223
三、微观辨证的意义 223
四、微观辨证的主要内容 224
五、微观辨证有待于完善的研究 230
第五节 体质辨证 230
一、平和质 231
二、气虚质 231
三、阳虚质 231
四、阴虚质 232
五、痰湿质 232
六、湿热质 232
七、血瘀质 232
八、气郁质 233
九、特禀质 233
下篇 临床综合运用 237
第十六章 疾病诊断概要 237
第一节 病的概念 237
一、病的含义 237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237
三、辨病与辨证的应用 238
第二节 病的命名 238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 238
二、疾病命名的形式 238
三、正确运用中医病名 239
第三节 病的分类 239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 239
二、疾病分类的方法 239
三、常见病性类疾病 240
四、常见病状类疾病 241
第四节 临床各科诊断举要 241
一、内科诊断举要 241
二、外科诊断举要 242
三、妇科诊断举要 242
四、儿科诊断举要 243
第十七章 疾病的症状鉴别诊断 245
第一节 鉴别诊断的原则与方法 245
一、鉴别诊断的原则 245
二、鉴别诊断的方法 246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247
一、发热 247
二、头晕 249
三、头痛 250
四、心悸 252
五、胸痛 254
六、气喘 255
七、咳嗽 256
八、呕吐 258
九、泄泻 260
十、腹痛 262
十一、水肿 264
十二、神昏 265
十三、抽搐 268
十四、紫斑 269
第十八章 病案 271
第一节 中医医案 271
一、中医医案的意义与历史沿革 271
二、医案的常见形式与要求 272
第二节 中医病历 273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重要性 273
二、中医病历书写通则 274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内容 275
四、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279
第三节 案例教学 286
一、案例教学概述 286
二、案例教学举例 286
第十九章 误诊防范 293
第一节 常见误诊分类和原因 293
一、常见误诊分类 293
二、常见误诊原因 293
第二节 误诊基本防范 296
一、注意基础理论学习 296
二、坚持实践第一 296
三、全面占有资料 297
四、深入疾病的本质 297
五、正确处理诊疗关系 297
附篇 诊断学发展与展望 301
第二十章 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 301
第一节 病的规范化研究 301
一、病的命名 301
二、病的分类 302
第二节 证的规范化研究 302
一、证的概念及其内涵 302
二、证的命名及其分类 303
三、证的诊断标准 304
第三节 症的规范化研究 306
一、症的术语规范 306
二、症的量化规范 306
三、症的辨证意义的规范 307
四、临床研究中四诊信息采集表的规范化 307
第二十一章 症、证的计量诊断研究 309
第一节 计量诊断的概念与意义 309
一、计量诊断的概念 309
二、计量诊断的意义 309
第二节 病证计量诊断的常用方法 309
一、Bayes公式法 309
二、最大似然法 311
三、逐步回归分析法 313
四、判别分析法 315
第三节 症的计量诊断研究 317
一、症的程度计分 317
二、症的多少计量 318
三、症的主次与程度联合计量 319
四、症状加权记分 319
第四节 证的计量诊断研究 321
一、以中医症征为主要指标的研究 321
二、以实验检测为主要指标的研究 322
三、构建证的实验研究平台 323
第二十二章 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327
第一节 问诊研究 327
一、中医问诊症状表述的规范化研究 327
二、中医问诊症状采集方法及途径的规范化研究 327
三、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 330
第二节 望诊研究 331
一、中医舌诊机制的现代化研究 331
二、望诊信息的数字化采集的研究 338
三、舌诊信息的数字化研究 341
四、面诊信息的数字化研究 345
五、望诊数据库的建立 348
第三节 闻诊研究 349
一、听声音的研究 349
二、嗅气味的研究 353
第四节 脉诊研究 355
一、关于脉诊的古代文献研究 355
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 355
三、脉象的临床研究 360
第二十三章 证实质研究 363
第一节 心病证候研究 363
一、心病证候诊断标准 363
二、心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 363
三、心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 364
第二节 肺病证候研究 367
一、肺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368
二、肺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 369
三、肺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 372
第三节 脾病证候研究 374
一、脾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374
二、脾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 375
三、脾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 378
第四节 肝病证候研究 382
一、肝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382
二、肝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 382
三、肝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 383
第五节 肾病证候研究 387
一、肾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387
二、肾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 388
三、肾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 389
第六节 其他证候研究 390
一、八纲证候研究 390
二、六经证候研究 393
三、三焦证候研究 393
四、卫气营血证候研究 394
第二十四章 亚健康的诊断与评估 396
第一节 亚健康的概念与分类 396
一、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 396
二、亚健康的分类 397
第二节 亚健康的判定与评估 397
一、亚健康的判定与评估原则 397
二、量表在亚健康评估中的应用 399
第三节 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及中医辨识 402
一、亚健康的常见表现 402
二、中医对健康及亚健康的认识 402
三、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403
四、中医在辨识与调摄亚健康中的优势 405
五、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 406
参考文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