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耕读传世 军功起家 1
第一节 湘乡侯国及变迁 1
一 古老的湘乡侯国 1
二 清代的湘乡县 2
三 双峰县的建立 3
四 荷叶镇的变迁 4
五 荷叶的山水 4
第二节 曾氏家族迁入湘乡及家风的绵延 6
一 曾氏家族迁入湘乡大界 6
二 曾竟希的故事 8
三 曾星冈家训 9
四 曾麟书家训 14
第三节 曾国藩对家风家训的扩展与传播 19
一 再述“治家八诀”(八好)与解读 19
二 “八本”、“三致祥” 20
三 读书两事:进德修业 22
四 曾氏家风对湘军的影响 23
第四节 曾氏家族的兴起 25
一 恪守寒士家风 25
二 高嵋山中的造纸棚 26
三 赫赫军功,封侯封伯 29
第二章 孝友家风 英才满门 32
第一节 读书养望白玉堂 32
一 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 33
二 老秀才曾麟书首破“泮池”之门 36
三 曾国藩步入翰苑 37
四 白玉堂传人 40
第二节 乡间“泮宫”富厚堂 49
一 富厚堂建筑群及地理环境 49
二 富厚堂的建筑风格 52
三 曾国藩的传人 54
四 曾国藩其他后辈 59
五 雪耻的数学世家 66
第三节 甲第崇闳万宜堂 79
一 国子监太学生曾国潢 80
二 曾纪梁两考秀才 82
三 县试案首曾纪湘 83
四 秀才、院士、教授、博士之家 84
第四节 荩勋繁祉大夫第 89
一 秀才世家 书香不绝 92
二 大夫第其他传人 97
第五节 尽忠尽孝有恒堂 101
一 曾国葆其人其事 103
二 有恒堂的传人 106
三 耕读孝友之家 109
第三章 学本程朱 兼收并蓄 111
第一节 学本程朱 理学传家 111
一 学本程朱 后宗周张 111
二 横渠正学 王曾承绪 127
第二节 湖湘一脉 源远流长 145
一 从王夫之到张正笏 146
二 从张正笏到曾国藩等湘军将领 152
第三节 与时俱进 兼收并蓄 157
一 顺应时势 一生三变 157
二 兼收并蓄 综合学派 161
第四章 教育济世 誉满华夏 171
第一节 曾氏私塾 171
一 曾麟书创办利见斋、锡麟斋 171
二 曾国藩接办前门义塾 173
三 富厚堂私塾 174
四 修善堂 万宜堂——南来学堂 177
第二节 曾氏家族与书院 179
一 曾氏家族与双峰书院 179
二 曾氏家族与涟滨书院 181
三 曾国藩与岳麓书院 182
四 曾氏家族与东皋书院 183
五 曾国藩与箴言书院 185
六 曾国藩与其他书院 190
第三节 曾国藩与“西学” 196
一 奏准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 196
二 创立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兵工学校 198
三 选拔幼童出国留学 198
第四节 曾氏家族与新式学校 202
一 京师同文馆管学大臣曾纪泽 202
二 曾广镕与京师大学堂 204
三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曾广铨 211
四 曾广钟首创中国基督教自立会 215
五 湖南教育界五老 220
六 曾昭杭出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 227
七 曾氏家族与长沙明德中学 228
第五节 曾氏女性办学 232
一 捐资助学、创办女校的先驱者——曾广镛 232
二 曾宝荪创办艺芳女校 237
三 艺芳小学校长曾宝荀 241
第五章 三十万卷 藏书传家 243
第一节 曾国藩在京师期间的藏书活动 243
一 金陵城典衣买书 243
二 早期的读书与藏书目录 245
三 同文堂巧买《二十一史》 247
四 流连厂肆 249
五 珍惜藏书 误会老弟 251
六 《通鉴纪事本末》最为称意 254
七 喜得宋版《广韵》 256
八 身在京师 购书天下 257
九 仕宦十年 有唯书籍 261
第二节 曾国藩江西军次的藏书活动 263
一 痛失书籍、奏章及家书 263
二 题跋《长恩书室丛书》 265
三 求觅吉安名贤文集 266
四 援浙途次藏书 267
五 建昌府城藏书 271
六 抚州府城藏书 276
第三节 安徽军次的藏书活动 284
一 宿松绅士赠《朱字绿文集》 284
二 初求殿版初印本《二十四史》 285
三 追索《瀛环志略》 287
四 宝名堂买《二十四史》被讹 289
五 三求殿版初印《二十四史》 291
六 求觅袖珍版《二十四史》 294
第四节 金陵督署藏书(上) 296
一 《好云楼全集》与钟山书院山长 296
二 吴棠赠《清河县志》 298
三 以书籍为贺礼 299
四 平捻军次藏书 300
第五节 金陵督署藏书(中) 306
一 拟以二千金陆续收买佳书 306
二 《千字文》精本重价购之 310
三 《通鉴辑览》心开目朗 311
四 丁日昌赠书 312
第六节 保定督署的藏书活动 314
一 郝联薇赠其祖父著作 314
二 重逛琉璃厂书肆 315
三 金陵藏书海运天津 316
四 收集刘墉作品拓片 317
五 宝名堂送书二车至保定 319
六 丁雨生送书“纸墨亦皆上品” 322
七 保定藏书运河南归 323
第七节 金陵督署藏书(下) 324
一 三鱼堂著述又添一种流传人间 324
二 吴敏树送诗文集各五十 326
三 恩赏《圣训》 329
第八节 富厚堂藏书楼的建设 330
一 思云馆藏书楼 331
二 求阙斋藏书楼(公记书楼) 336
三 归朴斋藏书楼(朴记书楼) 339
四 艺芳馆藏书楼(芳记书楼) 339
第九节 藏书的管理及流传 340
一 藏书的管理 340
二 藏书的接收与流失 342
三 王席珍口述记录 345
四 陈浴新接收清点《公记书目序》 347
五 尹天祜《接收曾国藩藏书记》 348
第十节 富厚堂藏书楼的地位及其影响 350
一 富厚堂藏书楼可与中国近代四大藏书楼齐名 350
二 富厚堂藏书对曾氏文化世家的影响 351
第六章 著作宏富 与时俱进 353
第一节 曾国藩著作述略 353
一 曾国藩诗文最早的结集 353
二 曾国藩日记及其版本 357
三 曾国藩著作的三次结集 360
四 《古文四象》的流传 365
第二节 曾国荃著作述略 368
一 《曾国荃全集》的两次结集 368
二 曾国荃主持编纂的其他著作 370
第三节 曾纪泽、曾纪鸿著作述略 373
一 曾纪泽著作 373
二 曾纪鸿著作 376
第四节 曾广钧兄弟著作述略 377
一 曾广钧著作 377
二 曾广镕著作 381
三 曾广铨著作 387
四 曾广钟著作 387
五 曾广祚著作 387
六 曾广植著作 388
第五节 曾昭抡兄弟著作述略 388
一 曾昭抡部分著述编目 388
二 曾昭权著作 391
三 曾昭桓著作 394
四 曾昭桦《酌霞诗存》 397
第六节 曾氏女性著作述略 399
一 曾纪耀的《紫琅玕院遗稿》 399
二 曾纪芬著述 401
三 郭筠的《艺芳馆诗钞》 401
四 刘鉴著作 403
五 曾广珊的《鬘华仙馆诗钞》 413
六 曾宝荪的著述 415
七 曾昭燏的著述 419
八 曾宝葹的译作 426
九 曾宪楷的著述 427
十 编书、著书的曾宪源 436
第七章 四代刻书嘉惠士林 437
第一节 曾国藩京师期间校刊的图书 437
一 校刊《学案小识》 437
二 校刊《孟子要略》 441
第二节 曾国藩江西军次的刻书活动 446
一 《圣哲画像记》精钩刻石 446
二 资助刊刻《蒙古游牧记》、《延昌地形记》 447
第三节 曾国藩安庆督署刻书活动 450
一 曾国藩安庆私立书局 450
二 曾国藩兄弟首刻《船山遗书》 453
三 刻《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471
四 发刊《李秀成亲供》及《恩旨》 476
第四节 曾国藩金陵督署与直隶督署的刻书活动 480
一 曾国藩重振金陵书局 480
二 发刻《曹集铨评》 483
三 刊刻《谢叠山先生文章轨范》 487
四 刻《直隶清讼事宜十条》 490
第五节 曾氏兄弟与晚清官书局 494
一 曾国藩与扬州、淮南书局 494
二 曾国藩劝设广东书局 502
三 曾国藩将金陵书局移交为官办 505
四 曾国荃始立湖北崇文书局 507
五 曾国荃与山西濬文书局 509
第六节 曾氏后裔的刻书活动 516
一 曾纪泽刻书 516
二 曾广钧兄弟刻书 518
三 曾宝荪、曾约农姐弟刻书(影印) 522
第八章 曾氏书学 代有传人 525
第一节 曾国藩的书法交游 525
一 曾国藩与何绍基 526
二 曾国藩与晚清其他书家的书法交游 531
第二节 曾国藩的书法风格及书学观念 537
一 书法风格 537
二 书学观念 550
三 书法审美 563
第三节 曾氏家族善书者的书法 580
一 兄弟辈的书法 581
二 儿女子侄辈的书法 587
三 孙(女)辈书法 597
四 曾孙(女)辈书法 601
五 书印双绝——曾绍杰 609
六 誉满国内外的国画家——曾宪杰 615
后记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