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崇义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8469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证据法学领域内最全面、最专业的教学用书,其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证据法领域的领先之作。本书以十六章的篇幅阐述了证据法的一般原理、证据概念、证据规则、证明制度、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等内容,结构完整清晰,又不乏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电子证据、“录音、录像、律师在场”三项制度及刑诉修改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等)的积极探索。既有宏观概括,也有细致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1

一、证据法及其证据规则 2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3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3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4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5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 9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10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0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1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2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13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 13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13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14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14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 14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6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 17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17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7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18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20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 21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22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22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3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23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 24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25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6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26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 29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30

第三章 证据法与诉讼法 34

第一节 证据法 34

一、证据法的概念 34

二、证据法的形式 35

三、证据法的内容 36

四、证据法的作用 38

第二节 证据法与诉讼结构 38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 38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 41

三、我国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 47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理 51

第一节 证据法原理概述 51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51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 52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53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9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 60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 62

三、逻辑推理和经验规则 64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 66

第三节 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 69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 69

二、程序正义论 70

第四节 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72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 72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74

第五章 证据法的原则 77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77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 78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79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 82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 84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84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86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88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 89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 89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89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 92

第六章 证据规则 94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 94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94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95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96

四、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8

五、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100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发展 101

一、关于证据规则的原则性规定 102

二、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则 103

三、关于证明力的规则 104

四、关于举证的规则 107

五、关于质证的规则 108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109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109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111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113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16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116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 117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 118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121

五、关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121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 127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 127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127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 128

第六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129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129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130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130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 132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133

第七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136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136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 138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 142

第八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144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144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 146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 147

第七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4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149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149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50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150

一、证据的客观性 150

二、证据的关联性 151

三、证据的合法性 153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155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155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157

第八章 证据的种类 158

第一节 物证 158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158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160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 160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 163

第二节 书证 165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165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 167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 169

第三节 证人证言 172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172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173

三、证人的保护 182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188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189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 192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192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193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194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98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198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199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 201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206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 208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208

二、当事人承认 210

三、自认 212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 216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217

第七节 鉴定意见 218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 218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220

三、鉴定人与专家证人 223

四、鉴定意见证明力的特点 223

五、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224

第八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和现场笔录 226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226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228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 228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231

第九节 视听资料 232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 232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 233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234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 235

第十节 电子证据 237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237

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238

三、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239

四、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242

第十一节 行政执法证据 243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概念 243

二、行政执法证据的特征 244

三、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判断 244

第九章 证据的分类 247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47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247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247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 248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48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248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 249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250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51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251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252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254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 254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255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255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255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256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258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 259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 259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 260

第十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262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 262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262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 265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266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 272

第二节 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275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275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 277

三、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279

第三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 282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282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 287

三、举证时限制度 290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 294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294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297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 297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 301

第一节 证明制度概述 301

一、证明的概念 301

二、证明的历史 303

三、证明的要素 304

四、证明的种类 305

五、证明的作用 306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307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307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307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 309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309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309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311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313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313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316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318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 321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321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321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23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325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326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27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29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37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 344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344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344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 345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346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49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 349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51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55

四、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 358

第十五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360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360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360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理论前提 361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362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 363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收集的关系 366

六、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367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367

一、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367

二、证据的分类审查判断 372

三、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377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382

一、个别审查 382

二、侦查实验 382

三、辨认和对质 383

四、技术鉴定 384

五、综合分析 385

第十六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387

第一节 推定 387

一、推定概述 387

二、法律上的推定 393

三、事实上的推定 398

第二节 司法认知 401

一、司法认知概述 401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 406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