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X线的历史 2
第一节 X线发现的技术背景 2
一、真空技术 2
二、高电压技术 2
三、阴极射线技术 3
第二节 X线的发现过程 4
一、前人做过类似的试验 4
二、偶然的发现 5
三、发布和启示 5
四、伦琴关于X线发现的论文 6
第三节 X线发现的影响 6
一、对人类科学意识的推进 6
二、对医学的影响 6
三、对物理学的影响 7
第四节 X线管的发展 8
一、含气X线管 8
二、真空X线管 8
三、焦点方面的改进 8
四、旋转阳极X线管 9
五、防辐射防电击X线管 9
六、大功率X线管 9
七、X线管的散热 10
八、场致发射阴极X线管 10
第五节 X线相关技术的发展 10
一、成像技术 10
二、造影检查技术 11
三、X线设备 12
四、辐射危害的防护 14
第二章 CT概论 16
第一节 CT的发明和技术特点 16
一、CT的发明 16
二、CT的技术特点 16
第二节 CT的原理和结构 17
一、CT的基本原理 17
二、CT的结构 18
三、非螺旋CT的发展 19
第三节 螺旋CT 20
一、单层螺旋CT 20
二、4层螺旋CT 21
三、16~64层螺旋CT 21
四、高端CT 21
第四节 CT硬件的发展 22
一、扫描驱动方式的改进 22
二、X线管和高压发生器技术的发展 22
三、探测器的发展 23
第五节 CT软件的发展 24
一、影像重建 24
二、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的发展 26
三、智能kV扫描技术 26
四、能量成像 26
五、CT灌注成像 27
第三章 MRI概论 28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历史和评价 28
一、磁共振成像的历史 28
二、磁共振成像的评价 30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31
一、核磁 31
二、静磁场中的磁性核 31
三、核磁共振现象 31
四、弛豫 32
五、磁共振信号 32
六、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 32
七、加权 33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安全性 33
一、磁共振设备组成 33
二、磁共振成像系统安全性及生物效应问题 36
第四节 磁共振扫描序列与特殊成像技术概述 37
一、磁共振常用扫描序列概述 37
二、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概述 38
三、磁共振常用辅助技术 39
第五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评价 40
一、SNR 40
二、CNR 40
三、空间分辨力 41
四、伪影 41
第六节 磁共振成像进展 41
一、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进展 41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展 42
第四章 DSA概论 44
第一节 DSA的成像原理 44
一、照片减影方法 44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44
三、DSA的信号与幅度 45
四、DSA减影方式 45
第二节 DSA的优缺点 46
一、DSA的优点 46
二、DSA的缺陷 46
第三节 DSA系统的构成 47
一、X线机 47
二、影像增强器 47
三、电视摄像机 47
四、平板探测器 47
五、计算机数字影像控制处理器 48
第四节 DSA的应用 48
一、DSA的成像方式 48
二、DSA的临床应用 49
第五节 DSA的技术进展 49
一、旋转DSA技术 49
二、3 D-DSA技术 50
三、岁差运动DSA技术 50
四、步进DSA技术 51
五、多轴旋转采集冠脉造影技术 51
六、C形臂CT成像 52
七、组合蒙片技术 52
八、冠脉支架精细显影 53
九、 DSA的发展方向 53
第五章 X线物理与防护 54
第一节 X射线的本质与特性 54
一、X射线的本质 54
二、X射线的基本特性 54
第二节 X线的产生 55
一、X线的产生原理 55
二、诊断X线产生的条件 56
第三节 X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57
一、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7
二、X射线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58
三、影响X线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59
第四节 X射线的测量 59
一、描述X射线强度的辐射量——照射量 59
二、描述介质吸收的X射线能量的量——吸收剂量 59
三、辐射防护中常用的辐射量 60
四、X射线的测量 60
第五节 X射线的防护 61
一、辐射防护法规与辐射防护标准 61
二、X射线检查的辐射防护 61
第六章 医学影像的形成 63
第一节 医学影像的基本概念 63
一、影像 63
二、医学影像 63
三、光学密度/影像灰度 63
四、影像对比度 63
五、投影像和断面影像 64
六、二维影像和三维影像 64
七、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 64
第二节 医学影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 64
一、X线检查 64
二、磁共振成像 65
三、超声成像 65
第三节 人眼的视觉特性 66
一、明视觉、暗视觉与视见函数 66
二、亮度感觉 66
三、空间分辨力 67
第四节 医学影像的阅读 68
一、医学影像的阅读方式 68
二、照片阅读的要求 68
三、软拷贝阅读的要求 69
第七章 网络技术在放射科的应用 71
第一节 网络管理化基本流程 71
一、预约登记处 71
二、检查机房 72
三、诊断报告 74
四、出具诊断报告 75
五、诊断报告发放 75
第二节 RIS对科室管理的支持 75
一、统计功能 75
二、分诊叫号系统 76
三、影像三维后处理系统 76
四、远程会诊系统 76
第八章 患者的接待与服务 77
第一节 与患者的沟通及心理对应 77
一、与患者的沟通 77
二、患者心理状态的对应 79
第二节 患者接待与安置 80
一、患者接待 80
二、患者的移动 81
三、检查床的准备 82
四、辅助器材的使用 82
第三节 患者的隐私保护 82
第九章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84
第一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 84
一、国外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 84
二、我国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发展 85
第二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85
一、质量控制 85
二、质量保证 85
三、质量改进 85
四、质量管理 85
五、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86
六、预防性质量控制 86
七、回顾性质量控制 86
第三节 质量管理方法 86
一、PDCA循环方法 86
二、集体创造性思维 86
三、主次因素图 87
四、因果关系图 87
五、管理控制图 87
第四节 质量管理程序 88
第五节 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89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89
二、实施质量控制技术 89
第十章 影像(放射)科管理 91
第一节 影像(放射)科管理的意义 91
一、适应设备飞速发展的需要 91
二、满足医、患要求的需要 91
三、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需要 91
第二节 影像(放射)科管理的内容 92
一、人员管理与培养 92
二、设备管理与应用 97
三、检查前准备与环境管理 98
第三节 辐射安全管理 99
一、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99
二、国家法律 100
三、行政法规 101
四、部门规章制度 102
五、放射防护标准体系 103
六、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原则 104
第四节 《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关于放射科管理内容的要求 105
一、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06
二、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 107
第十一章 影像技术队伍的建设 108
第一节 影像技术队伍的建立 108
一、影像技术专业的形成 108
二、影像技术专业的定位 109
第二节 影像技师的职责与能力要求 110
一、职责范围 110
二、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110
三、能力要求 110
第三节 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的建设 111
一、专业教育 111
二、专业资格获得与考核 112
三、学术研究与学会活动 112
四、发展方向 113
附录:论一种新射线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