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本概念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3
一、学科的发展 3
二、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5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5
一、传染病防治时期 6
二、从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所有疾病 6
三、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疾病和健康 6
四、从研究疾病与健康向研究其他人群事件拓展 7
第三节 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7
一、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 7
二、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8
第二章 暴露测量 10
第一节 概述 10
一、基本概念 10
二、暴露测量的目的 11
三、暴露测量的内容 11
四、暴露测量方法 14
第二节 查阅记录 18
一、记录的种类 18
二、利用记录的优点 18
三、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8
四、记录摘录的误差来源和质量控制 19
五、日记 20
第三节 机体测量 22
一、机体测量的用途和局限性 22
二、外源性化合物的测量 23
三、内源性化合物的测量 25
四、生物测量的质量控制 26
五、生物标本库 27
第四节 环境测量 28
一、环境测量的用途及其局限性 28
二、当前暴露的测量和抽样 29
三、既往暴露的测量和抽样 31
第五节 暴露测量中的伦理学问题 32
一、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32
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实践 34
第三章 疾病与健康测量 37
第一节 发病频率的指标 37
一、发病率 37
二、续发率 40
三、应用发病频率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40
第二节 患病频率的指标 42
一、患病率 42
二、感染率 44
第三节 死亡频率的指标 44
一、死亡率 44
二、病死率 45
三、生存率 46
四、累积死亡率 46
第四节 生命质量的评价指标 46
一、病残率 46
二、潜在寿命损失年 46
三、伤残调整寿命年 47
四、健康寿命年 51
五、质量调整寿命年 52
六、生存比与平均发病时间的关系 52
第四章 效应和联系的测量 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5
一、效应 55
二、联系 56
三、效应与联系的区别 56
第二节 效应的测量 56
一、效应的测量指标 56
二、效应测量的注意事项 61
第三节 联系的测量 64
一、联系的测量指标 64
二、联系测量的注意事项 65
第五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69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与病因模式 69
一、病因概念的发展 69
二、病因模型 71
三、疾病发生的多因性 72
四、因果联接方式 74
第二节 病因研究与因果推断 75
一、病因研究的过程 76
二、病因研究方法 77
三、因果推断 79
第二篇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7
第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和设计 87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 87
一、流行病学研究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7
二、流行病学研究选题的范围与来源 88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遵循的原则 88
一、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89
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89
三、流行病学研究的精确性与真实性 91
四、流行病学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93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 94
一、明确研究目的 94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94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95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 96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 96
六、调查问卷的设计 97
七、研究的实施 99
八、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策略 99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案的制定 100
一、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100
二、研究方案的对照检查提纲 102
第七章 流行病学中的现场调查技术 105
第一节 疾病暴发的调查 105
一、概述 105
二、调查步骤 106
三、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111
第二节 其他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 111
一、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 111
二、敏感问题应答技术 112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遥感遥测技术 114
第三节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与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115
一、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115
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116
第四节 现场标本采集 117
一、生物标本的收集 117
二、环境标本采样 119
第八章 流行病学中的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 121
第一节 定性研究概述 121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 121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22
三、定性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122
第二节 观察法 123
一、观察法的分类 123
二、观察法实施步骤 124
第三节 访谈法 125
一、访谈法的分类 125
二、个人访谈的实施步骤 126
三、专题小组讨论实施步骤 129
第四节 地图法 130
一、制定计划 130
二、收集相关信息 131
三、绘制地理分布图 131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131
一、快速评估 132
二、情境分析 133
第六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34
一、同步性 135
二、及时性 135
三、完整性 135
第九章 描述性研究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137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137
三、描述性研究的应用 138
四、描述性研究的类型 138
第二节 现况研究 138
一、概念 138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 139
三、现况研究的种类 139
四、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44
五、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47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147
一、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47
二、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8
三、生态学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149
第四节 纵向研究 150
一、纵向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150
二、纵向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50
三、纵向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153
第十章 队列研究 15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55
一、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155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 156
三、队列研究的目的 156
四、队列研究的类型 157
第二节 队列和暴露的定义 158
一、人时分类 159
二、持续暴露 160
三、暴露对象的非暴露时间 161
四、划分暴露 161
五、平均暴露强度 162
六、无死亡人时 163
七、暴露后事件 163
第三节 队列的随访 164
一、追踪研究对象 164
二、确定结局事件的时机 164
三、特殊暴露队列和一般人群队列 164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165
一、率的计算 165
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指标 167
三、分层分析与多变量分析 168
四、研究实例:石棉与肺癌关系的研究 168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研究功效 171
一、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 171
二、β错误和研究功效 171
三、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与β错误和研究功效之间的关系 171
四、样本量、功效、相对危险度、绝对危险度之间的关系 171
五、队列研究功效的估计方法 172
第六节 队列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72
一、费用 172
二、队列研究中的配比 173
三、健康工人效应和霍桑效应 174
四、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74
五、选用队列研究的指征 175
第十一章 病例对照研究 176
第一节 概述 176
一、简史 176
二、基本概念 177
三、与队列研究的本质联系 177
四、伪率和比数比 178
五、类型 179
第二节 实施要点 180
一、确定源人群 180
二、选择对照的原则 180
三、对照的来源 181
四、对照组的数目 184
五、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 186
六、病例与对照信息的可比性 187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 187
一、资料分析的原则 187
二、资料的整理 188
三、数据的分析 188
第四节 病例对照设计的衍生类型 192
一、病例-队列研究 192
二、累积(“流行”)病例对照研究 193
三、单纯病例研究 194
四、病例-交叉研究 194
五、比例死亡比研究 195
六、现患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 195
七、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96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 196
一、匹配的目的 196
二、匹配引出的问题 197
三、匹配的指征与禁忌 197
四、使用匹配时还要考虑的问题 197
五、匹配过头 198
六、匹配的代价 199
七、对信息质量的指示因子进行匹配 199
八、重叠匹配类别引起的偏倚 199
九、其他设计 200
十、每个病例应配多少对照 200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及优缺点 201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201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01
第十二章 实验流行病学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一、定义 204
二、发展简史 204
三、基本特点 205
四、主要类型 206
第二节 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206
一、研究目的 206
二、确定研究类型和设计类型 207
三、选择实验现场 207
四、选择研究对象 207
五、确定干预措施 208
六、随机化分组 208
七、确定对照的方式 208
八、样本含量估计 209
九、盲法的应用 212
十、确定实验观察期限 213
十一、选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213
十二、确定基线数据,建立监测系统 214
十三、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 214
十四、确定统计分析方法 214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14
一、资料整理 214
二、资料分析 216
三、评价效果的主要指标 218
第四节 临床试验 220
一、主要用途 220
二、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21
三、临床试验的基本设计类型 221
四、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223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226
一、定义 226
二、目的 226
三、设计类型 226
四、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227
第六节 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227
一、优点和缺点 227
二、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28
第十三章 理论流行病学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定义 231
二、发展简史 231
三、基本特点 232
第二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233
一、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 233
二、Reed-Frost模型的建立过程 233
三、参数估计与拟合实例 236
第三节 实例拟合 236
一、实例概况 236
二、模型的抽象研究 239
第四节 常用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简介 241
一、催化模型 241
二、流行病学阈模型 245
第五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246
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246
二、其他新的方法在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中的应用 249
三、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的应用前景 251
第十四章 偏倚及其控制 253
第一节 概述 253
一、真实性 253
二、误差 254
三、偏倚 254
第二节 选择偏倚 255
一、选择偏倚的种类 255
二、选择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 257
三、选择偏倚的控制 258
第三节 信息偏倚 259
一、信息偏倚的种类 259
二、信息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 260
三、信息偏倚的控制 266
第四节 混杂偏倚 267
一、混杂因素 267
二、混杂偏倚的测量与灵敏度分析 268
三、混杂偏倚的控制 270
第十五章 交互作用 272
第一节 概述 272
一、交互作用的定义 272
二、交互作用和混杂的区别 273
三、交互作用的类别 273
四、交互作用的统计学模型 277
第二节 统计学交互作用的识别和分析 278
一、分层分析 278
二、定量描述 281
三、相乘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281
四、相加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285
五、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 286
六、交互作用的图形描述 287
第三节 生物学交互作用 289
一、反事实法 289
二、交互作用的充分病因模型 291
三、生物学交互作用的反事实法和充分病因法之间的关系 291
第四节 公共卫生学交互作用 292
第五节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 293
一、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定义 293
二、各种交互作用的识别 294
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设计问题 295
第十六章 筛检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一、概念 299
二、筛检的用途 299
三、筛检的分类 300
四、应用筛检的原则 300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301
一、评价指标 301
二、筛检试验评价指标的统计推断 307
三、筛检试验评价的程序 308
第三节 人群筛检效果的评价 310
一、直接收益 310
二、生物学效果 311
三、社会经济学效果 311
第四节 筛检的偏倚 312
一、领先时间偏倚 312
二、病程长短偏倚 312
三、病人自我选择偏倚 312
第十七章 公共卫生监测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313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史 313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315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316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 318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318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常用技术 319
三、现代信息技术 320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321
一、监测系统的概念 321
二、监测系统的评价 321
三、我国几个重要的监测系统简介 322
第三篇 资料分析 327
第十八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基本统计方法 327
第一节 概述 327
一、基本概念 327
二、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328
三、显著性检验与参数估计 331
四、常用统计方法 336
第二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 339
一、计量资料频数分布的描述 339
二、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341
三、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342
四、计量资料两组以上均数的方差分析 345
第三节 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 350
一、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 350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多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 352
三、等级相关 354
第四节 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 355
一、大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 356
二、小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 360
第五节 纯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 361
一、大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 361
二、小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 367
第十九章 分层分析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一、分层分析的用途 369
二、混杂与效应修饰 369
三、混杂的判断及其作用大小的估计 371
四、选择需要控制的混杂因子 371
五、确定混杂因子的分类 372
六、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 372
第二节 步骤与方法 373
一、资料整理 373
二、同质性检验 374
三、点值估计 374
四、分层资料的假设检验 380
五、区间估计 382
六、效用修饰的评价与描述 384
第三节 分层分析的应用 386
一、病例队列资料 386
二、两级资料(two-stage date) 386
三、配比研究资料的分析 387
四、基本生存分析 390
五、归因分数估计 393
六、诱导期分析 395
第二十章 多重线性回归 397
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397
一、回归模型与回归方程 397
二、参数估计 398
三、回归检验 399
第二节 多重线性回归 401
一、基本步骤 401
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405
三、自变量筛选 406
第三节 分类变量的回归 408
一、哑变量的设置 408
二、哑变量回归系数的意义 410
三、哑变量回归方程的应用 411
第四节 有重复的线性回归 412
第五节 残差分析 414
一、残差的基本概念 415
二、残差分析方法 416
第二十一章 Logistic回归 420
第一节 模型介绍 420
一、细菌繁殖增长规律研究 420
二、概率模型 421
三、模型优点 422
第二节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423
一、四格表的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 423
二、回归系数的含义 424
三、标准化回归系数 429
四、回归系数检验 429
五、模型的拟合优度 430
第三节 条件Logistic回归 431
一、1:1配对资料 431
二、1:2配比资料 433
第四节 Logistic回归应用 434
一、危险因素筛选 434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分析 437
三、诊断试验评价 439
四、疾病预测与预后 440
五、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40
第五节 分类变量赋值 443
一、改变因变量赋值的影响 443
二、改变自变量赋值的影响 443
三、改变哑变量设置方法的影响 444
第二十二章 多分类资料的分析 447
第一节 多分类资料分析前的数据准备 447
一、多分类资料的常见类别 447
二、多分类变量的赋值 447
三、多分类资料的数据整理 449
四、多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抉择 449
第二节 暴露因素为无序多分类资料的分析方法 450
一、不分层资料的分析方法 450
二、分层资料的多分类统计方法 451
第三节 暴露因素为有序多分类资料的分析方法 451
一、剂量反应关系的图形分析法 451
二、趋势分析 455
三、零水平暴露资料的处理 457
第四节 结果为多分类资料的统计方法 458
一、无序多分类结果的分析方法 458
二、有序多分类结果资料的分析方法 462
第二十三章 结构方程模型 464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 464
一、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464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及其意义 465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466
一、模型特征 466
二、模型的识别 468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470
四、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471
五、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472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中的应用 473
一、在验证量表结构方面的应用 473
二、在建立并验证因果关系模型上的应用 475
三、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76
第四节 目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的热点 477
第二十四章 生存分析 479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生存时间函数 479
一、基本概念 479
二、生存时间函数 480
三、生存分析方法 481
第二节 生存函数的估计与统计学比较 481
一、生存函数的估计 481
二、生存曲线的比较 484
三、生存率计算与比较的SAS程序 486
第三节 Cox回归模型 487
一、Cox回归模型简介 487
二、Cox回归模型实例 489
三、应用Cox模型的注意事项 490
第二十五章 Meta分析 492
第一节 概述 492
一、简史 492
二、基本概念 493
三、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493
四、何时进行Meta分析 494
第二节 步骤和方法 494
一、拟定研究计划 494
二、收集资料 495
三、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 495
四、复习每个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估 497
五、提取信息,填写过录表,建数据库 498
六、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 498
七、异质性检验 498
八、敏感性分析 499
九、总结报告 499
第三节 Meta分析常用统计方法 502
一、两均数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 502
二、两率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 504
三、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 505
第四节 偏倚及其检查 507
一、偏倚的种类 507
二、偏倚的检查 508
第五节 遗传关联性研究的Meta分析 510
第六节 Meta分析展望 511
第四篇 流行病学的应用 517
第二十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517
第一节 概述 517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历史 517
二、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517
第二节 传染过程 520
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520
二、传染过程与感染谱 522
第三节 传染概率 523
一、概念 523
二、传染概率的计算方法 523
三、传染概率比 524
第四节 基本繁殖数 525
一、概念 525
二、基本繁殖数的计算 525
三、基本繁殖数与发病率的关系 527
第五节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527
一、疫源地 527
二、流行过程 528
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532
一、预防措施 532
二、疫情控制措施 535
第七节 传染病的疫情预测 537
一、传染病疫情的定性预测 537
二、传染病疫情的定量预测 538
三、传染病家庭聚集性分布的预测 540
第二十七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542
第一节 概述 542
第二节 流行特征 543
一、时间趋势 543
二、地区分布 545
三、人群分布 546
第三节 危险因素 548
一、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548
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549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 551
一、预防与控制的策略 551
二、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552
第二十八章 伤害流行病学 554
第一节 概述 554
一、伤害研究简史 554
二、伤害的定义 555
三、伤害的分类 556
四、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557
五、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558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 559
一、全球的流行特征 559
二、中国的流行特征 561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562
一、伤害资料的收集 562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 563
三、不同种类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566
四、伤害研究领域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569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572
一、预防策略 573
二、预防措施 574
第二十九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577
第一节 概述 577
一、定义 577
二、简史 578
三、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579
第二节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581
一、精神健康状况的描述 581
二、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583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结局研究 587
四、精神障碍的临床实验研究 588
五、精神卫生服务研究 588
第三节 常用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工具 591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 591
二、筛查工具 592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 592
四、评定残障程度和功能水平的工具 593
五、症状评定量表 593
六、行为评定工具 594
七、积极健康的评定工具 594
八、应激及相关研究工具 595
九、人格特质评估工具 595
十、其他工具 595
第四节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596
一、研究目的 596
二、研究内容 596
三、研究对象 596
四、案例的发现与确定 597
五、现场调查人员 598
第三十章 临床流行病学 599
第一节 概述 599
一、发展简史 599
二、定义 599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 600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 601
五、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601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602
一、设计 603
二、测量 604
三、评价 604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应用 608
一、临床诊断 608
二、治疗 609
三、预后 609
四、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609
五、病因的探索 610
六、临床决策分析 610
七、循证医学 611
八、卫生经济学评价 611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611
一、定义 612
二、原理 612
三、基本特征 612
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612
第五节 序贯分析 614
一、特点 614
二、要求 614
三、设计 614
四、种类 614
五、序贯试验的一般程序 615
六、关于θ值 616
第六节 临床决策分析 617
第三十一章 循证卫生决策 620
第一节 “循证”理念的发展历程 620
一、循证医学的诞生 620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620
三、循证理念的拓展 621
第二节 循证卫生决策 621
一、推广循证决策的必要性 621
二、循证决策的内涵 622
三、循证决策的实践步骤 623
第三节 实例介绍 628
一、构建具体化的问题 628
二、检索证据 629
三、综合证据 630
四、进一步的考虑 632
第四节 在我国实施循证决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632
一、面临的问题 632
二、对策及可借鉴的典范 633
第三十二章 遗传流行病学 637
第一节 概述 637
一、概念 637
二、研究内容 637
三、遗传流行病学与基因研究及公共卫生核心功能的关系 638
四、发展简史 638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分析方法 639
一、家族聚集性分析 639
二、双生子分析 642
三、养子研究 644
四、遗传度及其估计 644
五、通径分析 650
第三节 遗传方式分析 651
一、系谱分析 651
二、分离分析 652
三、K值检验法——Penrose法 656
四、Slater法 657
五、Hardy-W einberg定律的应用 657
六、复合分离分析 659
第四节 致病基因筛选与定位方法 660
一、连锁分析 660
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 662
第五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65
第三十三章 分子流行病学 671
第一节 概述 671
一、产生与发展 671
二、定义 675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675
四、与生物群体有关的概念 677
第二节 研究内容 678
一、生物标志 678
二、暴露测量 680
三、效应测量 682
四、易感性测量 683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684
第三节 研究方法 684
一、测量指标与标本采集 684
二、现场调查研究方法 685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 686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 688
五、研究设计 692
第四节 发展与应用前景 694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694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695
三、健康状态研究 695
四、结语 695
第三十四章 生殖流行病学 697
第一节 概述 697
一、基本概念 697
二、生殖流行病学的历史与现状 698
三、生殖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698
四、生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问题 699
第二节 常见生殖现象的流行特征 700
一、不孕不育 700
二、自然流产 702
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704
四、围生期感染 706
五、出生缺陷 707
第三节 生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709
一、描述性研究 709
二、分析性研究 710
三、实验性研究 711
四、研究方法进展 712
第四节 防治策略和措施 714
一、策略 714
二、措施 714
第三十五章 行为流行病学 716
第一节 概述 716
一、行为与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 716
二、行为与健康 716
三、健康关联行为 717
第二节 应激 718
一、应激的概念 718
二、应激源 718
三、应激状态(紧张反应) 718
四、应激的宏观模式 719
第三节 常见健康关联行为 719
一、生活方式(习惯行为) 719
二、A型行为类型 720
三、成瘾行为 721
第四节 行为及其关联因素的测量 722
一、行为测量的基本方法概述 722
二、行为相关因素的测量方法及量表 723
三、行为测量 724
第五节 行为干预及其评价 725
一、行为干预的概念 725
二、行为干预的策略 726
三、行为干预研究的流行病学设计和评价 727
第三十六章 健康流行病学 730
第一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730
第二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 731
一、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 731
二、健康流行病学的思想观 732
三、健康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733
四、健康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733
第三节 健康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 734
一、健康观的演变 734
二、健康的定义 735
三、健康的维度 735
四、影响健康的因素 736
五、健康促进 737
第四节 健康测量及其指标 739
一、健康测量的概念及其发展 739
二、健康测量的特征 739
三、健康测量指标的分类 740
四、常用的健康测量指标 741
第五节 健康管理 742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742
二、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服务流程 743
第三十七章 环境流行病学 746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述 746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 746
二、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 747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747
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747
五、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749
六、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49
第二节 环境暴露测量 750
一、基本概念 751
二、暴露测量方法 752
第三节 环境健康效应的评价 754
一、环境健康效应的概念 754
二、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755
三、健康效应机体功能的测量 755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759
一、克山病的病因探讨 759
二、云南宣威肺癌的病因探讨 760
第三十八章 营养流行病学 762
第一节 概述 762
一、营养流行病学的发展 762
二、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特点 763
第二节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764
一、描述性研究 764
二、分析性研究 765
三、实验性研究 767
第三节 营养流行病学中的膳食测量 767
一、膳食暴露变量的选择 767
二、膳食暴露变量的测量方法 769
第四节 危险性的测量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 772
一、危险性的测量 772
二、营养流行病学中因果关系的推断 773
三、膳食与疾病关联指标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773
第三十九章 管理流行病学 775
第一节 概述 775
一、管理流行病学的溯源 775
二、管理流行病学的用途 776
第二节 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 777
一、明确需要优先或重点控制的疾病 777
二、确定目标疾病的控制目标 777
三、确定控制目标疾病的策略与措施 778
第三节 卫生计划实施与质量监控 778
一、计划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778
二、计划实施的质量监控 779
第四节 评价与评价研究 779
一、评价的概念与范围 780
二、评价的类型 781
三、评价研究 782
四、现场调查评价模式 783
五、卫生服务需求与项目评价 784
第五节 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及临床指南的制定 786
一、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 786
二、流行病学与临床指南的制定 787
第六节 管理流行病学的前景 788
一、人群健康状态的测量 788
二、卫生政策和项目的综合评价 788
三、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788
第四十章 药物流行病学 790
第一节 概述 790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定义 790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791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用途 792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集 793
一、常规资料 793
二、专题资料 794
第三节 传统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794
一、描述性研究 794
二、分析性研究 796
三、实验性研究 798
第四节 新发展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798
一、数据库挖掘和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的探索与分析 798
二、分子药物流行病学 804
第四十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809
第一节 概述 809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80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81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811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813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815
一、流行病学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815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816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的一般程序 817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819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81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 81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 820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82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 82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 823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评估 824
中英文对照索引 828
英中文对照索引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