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上再无曾国藩 1
第一节 天津教案事件——曾国藩认“实”,李鸿章务“实” 3
进退两难——曾国藩的拖延战术 3
左右逢源——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 10
第二节 身心俱疲——曾国藩溘然长逝 15
总督很难当——师徒合力治理永定河 15
老师辞世——闻噩耗鸿章悲痛欲绝 18
第二章 科举考试种下的师生缘分 21
第一节 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做官是考出来的 23
功名难考——两次会试落榜,国藩发愤图强 23
从“农二代”到“官二代”——父亲为鸿章开路 30
第二节 高升有窍门——清朝的官场是个关系网 33
大树底下好乘凉——穆章阿助曾国藩平步青云 33
名师出高徒——曾李二人齐头并进 35
得道有先后——二品大员VS低等京官 38
第三章 从团练开始的戎马生涯 41
第一节 清朝的丧钟——太平军来了 43
三件大事——新帝登基、穆彰阿落马、太平天国起义 43
一边丁忧一边团练——国藩得名“曾剃头” 46
忧国忧乡上奏折——李鸿章第一次团练 50
第二节 遭遇官场潜规则——太平军难剿 56
湘军吃败仗——曾国藩两度跳江自杀 56
忠孝不能两全——战事正酣曾父过世 61
第四章 割不断的师生情谊 65
第一节 权臣也曾失意——走出困境须努力 67
难兄难弟——国藩遭皇帝忽视,鸿章才华被埋没 67
柳暗花明——同僚助国藩出山,鸿章携家眷投亲 70
第二节 患难见真情——二人合力再战太平军 73
“导师”和“研究生”——曾国藩悉心栽培李鸿章 73
学生长大了——鸿章助国藩打赢安庆之战 78
第三节 矛盾在所难免——师生反目也有时 82
建营祁门,弹劾李元度——李鸿章积郁出走 82
别后两惘然——国藩书信请鸿章回幕 85
第五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93
第一节 新的历史机遇——消灭太平军曾李承担大任 95
走进权力核心——曾国藩荣升四省大员兼协办大学士 95
攘外必先安内——曾李联手瓦解内部对抗势力 99
喜忧参半——攻下安庆,胡林翼命亡军中 102
第二节 建立淮军——李鸿章实现自成一军梦想 106
师徒关系很微妙——让谁去救援上海是个难题 106
一脉相传——李鸿章用湘军制度建立淮军 111
捷报频传——李鸿章彻底在上海站住了脚 116
第三节 牛刀小试——淮军顺利壮大 123
我的地盘我做主——李鸿章苦心经营上海官场 123
扩军、装备——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29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灭 135
第一节 难啃的天京——老曾也有着急上火的时候 137
曾氏兄弟的功利心——攻占天京为封王 137
得了便宜还卖乖——鸿章巧拒老师争爱将 139
湘军粮饷紧——曾国藩有一位尽职的后勤部长 143
驾驭洋将——鸿章如虎添翼进攻苏州 147
第二节 金陵浩劫——曾氏兄弟终于拿下天京 156
天京成了“围城”——湘军想进来,太平军想出去 156
成人之美——李鸿章不欲与曾氏兄弟分功劳 160
攻占天京——国藩封侯鸿章地位陡变 169
第七章 学生胜过老师 177
第一节 英雄暮年——李鸿章不把曾国藩看在眼里 179
自保的万全之策——削减湘军力捧淮军 179
艰难的剿捻任务——淮军只听李鸿章的 183
第二节 超级替补——淮军能完成湘军不能完成的任务 189
朝廷忌惮——师生轮流做钦差大臣与两江总督 189
平捻军部下起纷争——鲍超与刘铭传谁更厉害? 194
第八章 师生的最后时光 203
第一节 剿灭西捻军——李鸿章第一次面见慈禧 205
三个男人一台戏——自大的左宗棠让曾李很无奈 205
功高不可震主——鸿章明哲保身裁淮军 211
第二节 疲于奔命——尴尬的总督生涯 215
混官场很费脑细胞——曾李二人被朝廷卸磨杀驴 215
哪里需要哪里搬——李鸿章成了朝廷的红砖 220
第三节 西风渐浓——曾李师徒掀起中国的“工业革命” 225
武力立国——第一批现代军工厂诞生 225
百年树人——曾国藩、李鸿章有共同的人才观 232
第九章 老师身后事 237
第一节 独留鸿章续遗愿——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239
继承衣钵——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大发展 239
王朝末路——弱国军事外交靠李鸿章力挽狂澜 243
第二节 丧权辱国奔波苦——为清朝鞠躬尽瘁 253
苦心孤诣——为抗日与慈禧抢经费兴建海军 253
人生最大的污点——甲午战争失败,马关谈判李鸿章遇刺 257
第三节 临事方知一死难——国家的命运即个人的命运 263
最后的风光——背着黑锅完成环球之旅 263
油尽灯枯——李鸿章艰难离开人世 269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