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建筑的奇才初露头角 1950-1960年代初 1
对音乐的狂热爱好 10
设计新概念的旗手 10
第二章 设计事业的正式展开 1960年代上半期 17
在非广告设计领域中博弈 18
在音乐题材的设计领域独树一帜 20
东京画廊的展览图录与不断增多的书籍设计 32
摄影集——开创编辑设计的新理念 39
向书籍文本——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发起挑战 45
印刷现场:我之师 49
闯入筑地书馆 53
对杂志的推陈出新 61
探究噪音化的设计特性 67
“最懂得感觉的人” 74
第三章 执教乌尔姆大学的重要转机 1960年代后半期-1970年代前半期 77
与《永不凋谢的白玫瑰》有缘的大学 78
访问闭校30年后的乌尔姆 80
在现代主义的圣地执教 84
将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带回日本 87
“封面即容颜”的戏剧性变化 91
视觉图表设计的渊源 98
“变形地图”系列——独创的概念 101
探觅地球形态的变形地图 106
展现图表设计才华的舞台——《百科年鉴》 112
《银花》——动态的封面设计 121
更新书籍设计理念怀有清醒的紧迫感 130
《修养》杂志——跨越文字编排上的“精度” 142
为《游》杂志付出不惜一切的努力 148
切实的存在价值——“讲谈社现代新书” 157
第四章 放眼亚洲及书籍设计的革新 1972-1976年 163
印度之旅带来的冲击 164
深化杂志设计的手法 167
“东京国际版画双年展”——海报设计的新纪元 175
“不想积极参与海报设计” 180
对视觉领域的新认识 183
用视觉语言构建亚洲图像群 191
《文字生态圈》——奉献出多彩创意的年历设计 197
《持剑勇士的世界》东西结合的多层结构 204
《人间人形时代》、《全宇宙志》——书籍设计的革命 210
第五章 亚洲图像之集成 1977年-1980年代 225
“万物照应剧场”的相对概念 226
现代书籍设计的金字塔《传真言院两界曼荼罗》 230
曼荼罗精装本的设计延续 238
遵循传统,版面不用白纸 245
东方曼荼罗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的相似性 250
展览策划与相关书籍的设计 256
以图像学深厚的造诣著书立说打开启蒙之门 266
解读《北野天神缘起画卷》 271
设计不丹王国邮票的缘起 274
海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内在精神 280
精装本《印》——独特的艺术手法 283
春风吹进了文库本与辞典的设计 288
无人涉足的《大百科事典》设计 296
在普通读物中注入全新的创意 302
终章 亚洲·设计与语言共同体的轴心 1990年代以后 315
“万物照应剧场”之集大成 316
共同的根 327
有待我们的反思 334
后记&臼田捷治 341
主要参考文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