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煤田地质研究概况 1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早期基础工作阶段 1
1.2 20世纪5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 1
1.3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的精细(新拓展)研究阶段 1
第2章 煤系地层发育特征 5
2.1 地层区划与最新划分方案 5
2.2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 7
2.2.1 岩性及化石特征 7
2.2.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9
2.3 下二叠统太原组 11
2.3.1 岩性及化石特征 11
2.3.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1
2.4 中二叠统山西组 26
2.4.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6
2.4.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7
2.5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32
2.5.1 岩性及化石特征 32
2.5.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34
2.6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37
2.6.1 岩性及化石特征 37
2.6.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39
第3章 沉积相与沉积类型 43
3.1 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划分 43
3.2 本溪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44
3.2.1 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44
3.2.2 沉积类型及其序列特征 46
3.3 太原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48
3.3.1 沉积相的划分 48
3.3.2 远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50
3.3.3 近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50
3.3.4 海湾—潟湖相带及沉积类型 54
3.3.5 潮坪—沼泽相带及沉积类型 55
3.3.6 障壁岛(砂质滩、坝)相带 58
3.4 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60
3.4.1 碳酸盐岩显微特征描述 60
3.4.2 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74
3.5 太原组遗迹群落、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78
3.5.1 遗迹化石的组成及描述 78
3.5.2 遗迹群落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82
3.5.3 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89
3.6 山西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95
3.6.1 二1煤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特征 95
3.6.2 大占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102
3.6.3 香炭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105
3.6.4 小紫泥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107
3.7 上、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108
3.7.1 上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109
3.7.2 下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114
3.7.3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 118
3.7.4 潟湖与海湾相沉积特征 119
第4章 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旋回特征 121
4.1 层序地层划分 121
4.2 层序地层类型 122
4.3 层序特征分析 123
4.4 区域海侵海退变化特征 126
4.5 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旋回特征 126
4.5.1 平顶山12—20钻孔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133
4.5.2 禹州大风口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135
4.5.3 济源下冶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137
4.5.4 层序地层横向对比 137
第5章 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39
5.1 本溪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39
5.1.1 单因素分析 139
5.1.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143
5.1.3 岩相古地理特征 146
5.1.4 沉积演化特征 146
5.2 太原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47
5.2.1 单因素分析 147
5.2.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151
5.2.3 岩相古地理特征 152
5.2.4 沉积演化特征 153
5.3 山西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55
5.3.1 单因素分析 155
5.3.2 岩相古地理特征 159
5.3.3 沉积演化特征 160
5.4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65
5.4.1 沉积厚度、砂/泥比值及其变化特征 165
5.4.2 岩相古地理特征 167
5.4.3 沉积演化特征 169
5.5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172
5.5.1 沉积厚度、砂泥比及其变化特征 172
5.5.2 岩相古地理特征 174
5.5.3 沉积演化特征 176
第6章 构造古地理特征 180
6.1 区域构造概况 180
6.2 本溪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181
6.3 太原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182
6.4 山西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183
6.5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184
6.6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6
图版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