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网络生存性 1
1.2网络生存性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4
1.2.1网络生存性的重要性 4
1.2.2网络生存性面临的挑战 5
1.3网络可生存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6
1.3.1网络元素的可靠性技术 7
1.3.2网络故障恢复生存性机制 8
1.4传送层网络生存性 10
1.4.1 SDH/SONET网络的生存性 10
1.4.2光网络的生存性 11
1.5 IP层网络生存性 13
1.5.1纯IP网络保护恢复机制存在的问题 13
1.5.2反应式路由重构自愈机制 14
1.5.3主动式故障恢复方法 14
1.6 MPLS网络的生存性 15
1.7多层网络生存性 17
1.8本书的内容及安排 18
1.9本章参考文献 19
第2章 IP网络路由快速自愈技术现状 25
2.1引言 25
2.2 IP路由 25
2.3传统IP路由协议的故障恢复策略 27
2.3.1 MPLS保护切换技术 28
2.3.2路由协议参数调整技术 30
2.4 IP快速故障恢复路由技术 34
2.4.1基于备份路径的故障恢复机制 34
2.4.2基于多拓扑的故障恢复机制 38
2.5当前技术的问题分析 40
2.6本章参考文献 41
第3章 多可用下一跳路由生成技术 45
3.1引言 45
3.2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的研究现状 46
3.2.1典型的多下一跳路由协议分析 46
3.2.2多下一跳路由协议小结 49
3.3多可用下一跳路由生成算法详述 50
3.3.1算法的设计思想 50
3.3.2相关概念 50
3.3.3网络层次图构建算法 51
3.3.4可用下一跳集合生成 53
3.3.5节 点层次值的更新 53
3.3.6可用下一跳集合的更新 55
3.4算法的理论分析 56
3.4.1路由信息的正确性 56
3.4.2算法的收敛性 58
3.4.3算法的复杂性 60
3.5算法的仿真试验分析 61
3.5.1报文开销 62
3.5.2可用下一跳数目 62
3.5.3并行传输性能 64
3.5.4故障更新报文开销 64
3.5.5收敛时间 66
3.6本章小结 67
3.7本章参考文献 67
第4章 网络负载均衡传输机制 69
4.1负载均衡系统组成 69
4.1.1流量分割 70
4.1.2流量分配 71
4.1.3下一跳查找 73
4.2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 74
4.2.1非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 75
4.2.2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 78
4.3负载均衡系统存在的问题 79
4.3.1负载不均衡问题 80
4.3.2包乱序问题 81
4.3.3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性能分析 82
4.4本章小结 83
4.5本章参考文献 83
第5章 网络虚拟化技术 87
5.1引言 87
5.2网络虚拟化研究现状 89
5.2.1 IP: X-Bone 89
5.2.2 ATM: Tempest 89
5.2.3 PlanetLab 89
5.2.4 GENI 90
5.2.5 CABO 90
5.2.6新一代高可信网络 91
5.3虚拟网构建与资源管理 92
5.3.1虚拟网构建的评价指标 92
5.3.2虚拟网的构建方法 93
5.3.3虚拟网调整策略与资源管理 95
5.4虚拟网构建存在的问题 96
5.5虚拟网自愈技术 97
5.5.1虚拟网自愈技术概述 97
5.5.2虚拟网自愈技术研究现状 97
5.5.3虚拟网自愈技术小结 98
5.6可重构服务承载网的快速愈合机制 99
5.6.1相关概念 99
5.6.2可重构服务承载网的快速愈合机制 99
5.7本章小结 109
5.8本章参考文献 110
第6章 多播路由的生存性技术 115
6.1 IP多播体系结构 115
6.2多播路由的网络可生存性 118
6.3 IP多播存在的问题 119
6.4多播通信中的容错路由技术 121
6.4.1依赖单播的反应式多播路由技术 121
6.4.2自身容错的先应式多播路由技术 122
6.5多播路由的安全 125
6.5.1多播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125
6.5.2多播通信中的安全路由技术 127
6.6本章小结 129
6.7本章参考文献 130
第7章 IP层网络故障检测技术 135
7.1引言 135
7.2网络层故障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7
7.2.1双向故障检测协议 137
7.2.2 Ping和路由跟踪技术 138
7.2.3检测网络链路故障并定位故障方法 139
7.2.4 OSPF协议的Hello探测技术 141
7.2.5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可操作可维护性技术 141
7.3动态自适应链路质量感知方法 142
7.3.1动态自适应链路质量感知方法 143
7.3.2动态自适应链路质量感知实例 146
7.3.3检测方法的扩展 146
7.4感知方法的仿真分析 147
7.4.1仿真试验目的及场景设置 147
7.4.2仿真试验结果 147
7.5本章小结 149
7.6本章参考文献 149
第8章 IP网络安全路由协议 151
8.1安全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 151
8.2安全路由架构 152
8.3安全路由支撑协议 154
8.3.1 IP的安全性 154
8.3.2 TCP的安全性 157
8.4安全路由协议 158
8.4.1路由协议功能模型 158
8.4.2 OSPF协议漏洞及对策 159
8.4.3 BGP安全研究 163
8.5本章小结 169
8.6本章参考文献 170
第9章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的安全路由 173
9.1引言 173
9.2安全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分析 174
9.2.1距离矢量路由模型 174
9.2.2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安全威胁 174
9.2.3安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 177
9.2.4安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挑战 179
9.3新的距离矢量路由安全模型——协助信任安全模型 179
9.3.1距离矢量类路由协议的安全性设计目标 179
9.3.2协助信任安全模型 180
9.3.3信任模型实现机制1:消息真实性度量方法 182
9.3.4信任模型实现机制2:消息安全验证机制 186
9.4性能评估 189
9.4.1安全性能比较 189
9.4.2网络负载 190
9.4.3内存空间 190
9.4.4更新报文大小 191
9.5本章小结 191
9.6本章参考文献 191
第10章 BGP安全技术 195
10.1引言 195
10.2 AS的社团结构及划分 196
10.3密钥管理机制 197
10.3.1 PKI的结构及功能 197
10.3.2证书的格式及颁发 198
10.3.3 AS PATH验证机制 198
10.3.4基于PSS算法的聚合签名算法——AgPSS 199
10.4 AS PATH的认证算法 199
10.4.1社团内节点之间的认证 200
10.4.2社团首之间的认证 200
10.5安全性分析与比较 201
10.5.1安全性分析 201
10.5.2安全性比较 204
10.6性能评估 204
10.6.1路由器需要的证书存储规模 204
10.6.2仿真试验 205
10.7本章小结 207
10.8本章参考文献 207
名词索引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