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山川奇气曾钟此”——文学与艺术 353
卷三引言 353
从文学名著中学习什么 355
我们怎样读《战争与和平》 359
歌德笔下浮士德形象的积极意义 361
《悭吝人》中的两笔账 366
读《老人与海》三悟 368
《离骚》四绝 370
孙行者的精神 376
《红楼梦》的颠覆性 377
好未必了 381
读《聊斋志异》 382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本质 384
读之泣血《窦娥冤》 385
自传杰作《浮生六记》 387
《逍遥游》与创大业 392
至美、至奋的两篇古典范文 394
写诗“四法” 395
诗词创作“四追求” 399
诗歌是大自然的精灵 402
诗摘漫议 404
大气淋漓的盛世之作 405
读郑板桥奋斗、创作诗两篇 407
读诗词的作用 408
中国古典文学纵横谈 410
鲁迅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16
“寥廓江天万里霜” 418
大英雄、真浪漫 420
兵书启示 423
读《曾国藩家书》 424
李煜词的思想性 428
闲话《增广贤文》 431
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 433
读书留墨 437
文章“真”,流传久 442
谈谈“不硬写” 444
文章“三新” 446
作文漫笔 447
文章“四性” 449
宏观意足,微观精妙 452
国画的高峰 453
水墨三变,画坛称绝 462
国画三时代 463
书法的极致 464
新中国的红学与鲁迅学 468
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472
取自然之千姿 法大道之万化 474
歌曲与音乐 475
游历感言 476
野草 478
严寒山茶敬 酷暑紫薇崇 479
中文的“聪明” 480
读名人全集的两点注意 482
文物考古两现象 483
中国考古的剑指 485
卷四 “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与人物 501
卷四引言 501
读历史的主要作用 503
出色人才与辉煌时代 506
统帅素质之比较 514
帝王为何惧功臣 517
有大智大勇,知安危进退 522
功大于过的人 524
以宾友身份佐帝王的智者 531
东方的威力 534
中国曾经拥有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536
儒、道、法的根本精华 538
三国时代的年轻人 542
中国古代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进程 544
汉唐之良骥 546
宋史三篇 549
隋、元三题 556
中国曾三次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563
两个伟大而奇特的民族 565
盛世离不开巨大的包容性 566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由世界强国落伍的基本原因 567
1449年与1949年 570
明清时期丧失的两次重大历史机遇 574
太平天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578
天京内讧的灾难性后果 583
三地曲 589
人物纵横 599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延续、幅员辽阔的原因 602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 606
高山·沙漠·大海 609
岳麓学风 612
领袖之比较 614
后之视今人,亦犹今之视昔人 618
范蠡三徙,所止必成名 619
张良之至 622
张良、陈平的最大贡献 626
曹操的长处 627
诸葛亮的大略 636
司马懿的持久战略 641
唐太宗的伟大遗产 647
由乾陵无字碑想到 649
中国古代六位最伟大的军事家 654
用坚毅和忍耐去磨砺成功 658
朱可夫的军事战略眼光 665
苏联的贡献 671
汉武帝、斯大林治军 674
丘吉尔的盛与衰 676
历史的意义 678
历史在曲折中前进 684
卷五 “人间顿出俏山河”——党史与军史 689
卷五引言 689
中共主要创始人和一大代表留给后人的启示 691
开启洪荒蔡元培 700
定夺主义李大钊 704
功大于过陈独秀 708
百川归海毛泽东 713
毛泽东:攸关存亡四决策 723
周恩来:永垂史册三巨勋 730
朱毛会师的伟大意义 738
遵义会议的前奏曲 740
为什么说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747
长征的永恒启示 764
任弼时在结束王明对中共影响中的重大作用 765
决定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的重大组织步骤 784
团结在毛泽东旗帜下 787
刘少奇:抢占东北,俯瞰全国 791
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的殊勋 797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 800
辉煌闪烁四颗星 806
黄桥战役与塔山阻击战 811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覆灭 815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功勋与过失 818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开端 833
美国的骄傲与中国的骄傲 843
威名远扬 845
新中国数次对外敌作战的伟大战略意义 848
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三个伟大事件 850
中共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本质意义 852
毛泽东对中国的两个历史性贡献 853
邓小平对中国的两个历史性贡献 855
核心与任期 857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辉煌里程碑 859
中国在20世纪完成的四大历史任务 86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863
新中国60华诞的两大彪炳史册业绩 866
中共的本领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