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煤地层 1
一、石 炭系 1
(一)地层区划与含煤地层分布 1
(二)地层划分与代表剖面 3
(三)地层界线 5
(四)生物组合与地层对比 9
(五)小结 18
二、二迭系 20
(一)地层区划与含煤地层分布 20
(二)地层划分与代表剖面 23
(三)地层界线 25
(四)生物组合与地层对比 28
(五)小结 50
三、三 迭系 52
(一)地层区划与含煤地层分布 52
(二)地层划分与代表剖面 54
(三)地层界线 56
(四)生物组合与地层对比 58
(五)小结 73
四、侏罗系 75
(一)地层区划与含煤地层分布 75
(二)地层划分与代表剖面 77
(三)地层界线 78
(四)生物组合与地层对比 85
(五)小结 105
五、第 三系 106
(一)地层区划与含煤地层分布 106
(二)地层划分与代表剖面 108
(三)地层界线 108
(四)生物组合与地层对比 111
(五)小结 117
沉积学和煤田地质 119
一、沉积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19
(一)研究沉积学的重大意义 119
(二)当前沉积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20
(三)美苏两国沉积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4
(四)国内沉积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8
二、沉积岩研究的新动向 129
(一)陆源碎屑岩的研究近况 129
(二)碳酸盐岩的研究近况 133
(三)沉积岩分类方案简介 137
三、沉积环境及古环境研究的进展 149
(一)岩相古地理研究概况 149
(二)关于三角洲沉积环境的研究 161
(三)关于浊流和等深线流环境的研究 166
(四)关于沉积建造的研究 171
四、有关成煤作用几个问题 175
(一)是湿热气候成煤还是湿冷气候成煤 175
(二)是原地成煤还是异地成煤 176
(三)关于海相环境成煤 177
(四)关于如何恢复成煤期的同沉积构造 181
(五)关于富煤带和厚煤层的形成 183
五、大地构造理论与煤田地质 187
(一)地质力学 187
(二)断块构造 190
(三)地壳的波浪状锒嵌构造 193
(四)多旋回构造运动 198
(五)地洼学说 203
(六)板块构造 209
(七)各学派间的相互关系 213
六、含煤建造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215
(一)编制岩相图古地理图的一般问题 215
(二)岩相图的编制 217
(三)古地理图的编制 230
煤质 237
一、煤样采取及国外煤质分析内容实例 237
(一)煤样采取方法简介 237
(二)煤质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 241
(三)国外煤质分析内容实例 243
二、国外分析研究煤质新技术简介 253
(一)自动计数显微镜 253
(二)电子显微镜 253
(三)高温显微镜 254
(四)萤光显微镜和萤光光度计 254
(五)X射线分析技术的应用 254
(六)电子顺磁共振法 255
(七)红外光谱的应用 256
(八)用?—252—锂漂移锗井下仪作原地煤分析 257
(九)激光显微镜热解装置 258
(十)钻孔煤芯放射照相装置 259
三、煤岩学研究与应用 261
(一)国内煤岩研究进展 261
(二)国外煤岩学研究与应用 271
(三)煤岩组分分类与命名 277
(四)煤岩分析标准化与自动化 280
四、煤变质作用的研究与地质应用 284
(一)煤变质因素的研究与变质指标 284
(二)煤变质作用类型 288
(三)煤变质理论的地质应用 296
五、煤炭分类标准 300
(一)我国煤炭分类状况 300
(二)国外煤炭分类述评 302
六、煤中伴生元素的研究与应用 310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研究任务 310
(二)煤中伴生元素形成机理简述 311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应用 312
(四)国外煤中伴生元素研究与应用 315
七、煤层瓦斯赋存、测试的研究 320
(一)概况 320
(二)瓦斯地质研究状况 320
(三)勘探过程中瓦斯采样与测试新技术 329
附件:煤岩学中自动图象分析的应用 337
煤田勘探方法 355
一、国外煤田地质勘探程序、勘探类型划分及储量分级概况 355
(一)勘探程序的划分 355
(二)勘探类型的划分 357
(三)煤炭储量的分级 359
二、国内外煤田地质勘探方法、手段、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 373
(一)提高勘探程度的方法和手段 373
(二)国外对隐蔽地区普查找煤及露天煤矿勘探方法 380
(三)地面物探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83
(四)航空、卫星照片摄影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89
(五)数学地质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89
(六)电子计算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92
(七)煤层的不同对比方法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98
三、国外煤田地质勘探方法发展趋势 404
(一)不均匀布孔的复合勘探系统代替了均匀勘探网系统 404
(二)探索确定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的方法 407
(三)研究开采地质条件的定量预测 411
(四)引进新的勘探技术 416
遥感地质 419
一、国内外遥感地质现状及发展状况 419
(一)国外遥感地质现状及发展状况 419
(二)国内遥感地质现状及近期发展目标 423
二、遥感技术概述 425
(一)遥感种类 425
(二)传感器的种类 426
三、卫星图象地质解译的基本原理 428
四、陆地卫星图象的解译方法 431
(一)目视解译方法 431
(二)假彩色影象增强解译方法 432
(三)电子计算机解译方法 437
五、卫星图象的地质解译 437
(一)岩性地层解译 437
(二)构造解译 440
(三)成矿地质条件解译 445
(四)水文地质解译 445
六、航空遥感图象地质解译方法与解译标志 447
(一)概述 447
(二)航空象片地质解译标志 447
(三)航空地质解译方法 457
七、航空象片的岩性解译 458
(一)第四纪沉积的解译 458
(二)沉积岩的解译 458
(三)变质岩的解译 459
(四)岩浆岩的解译 460
八、航空象片的地质构造解译标志 461
(一)岩层产状标志的解译 461
(二)褶皱构造的解译 462
(三)断裂构造的解译 463
(四)构造形迹力学性质的判别 464
九、遥感技术在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465
(一)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465
(二)遥感技术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469
(三)利用航片、陆地卫星象片解译成果编制地质图 471
(四)编制航空象片略图要点 471
数学地质 478
一、地质数据统计分析 478
(一)统计量的应用 478
(二)各种概率公式的应用 483
(三)统计推断方法在煤田地质中的应用 486
(四)方差分析 488
(五)有序量最优分割 492
(六)回归分析 494
(七)逐步回归分析 496
(八)相关分析 498
(九)典型相关分析 500
(十)趋势面分析 502
(十一)调和趋势面分析 505
(十二)典型趋势面分析 506
(十三)判别分析 508
(十四)聚类分析 510
(十五)因子分析 513
(十六)对应分析 514
(十七)非线性映射分析 516
(十八)单位向量场分析 517
(十九)地质统计学 519
(二十)马尔科夫链 520
(二十一)数字滤波及序列分析 523
(二十二)测井资料数字处理 524
二、地质过程的分析与模拟 526
三、地质数据的自动处理 529
四、某些数学方法在煤田地质学中的应用 532
(一)数量化理论 532
(二)列联表分析 533
(三)试验设计 533
(四)不适定问题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534
(五)模糊数学 535
(六)地层对比的数学表示法 536
水文地质 539
一、水文物探 539
(一)地面地球物理方法 539
(二)地下地球物理方法 542
二、国外及国内各系统水文物探应用现状及动态 545
(一)地面地球物理方法 545
(二)航空遥感方法 546
(三)地下地球物理方法 547
三、矿井涌水量予测 550
(一)水文地质比拟法 550
(二)井试验法 550
(三)块段计算法 550
(四)水均衡法 551
(五)地下水动力学法 551
(六)随机模型法 555
四、岩溶地下水资源和岩溶充水矿床 556
(一)岩溶地下水资源 556
(二)岩溶充水矿床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