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1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本质 3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目标 8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 11
第五节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12
第一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 2
第二节 外国古代的高等教育 5
第三节 外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6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12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24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 24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28
第三节 培育人才的职能 31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职能 33
第五节 社会服务的职能 36
第三章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结构 40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几种模式 40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现状 43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机构 45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概述 49
第五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和现状 51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 59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59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66
第三节 教师职务的评聘制度 72
第四节 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 75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82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82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 88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系级组织 97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 100
第一节 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00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征 103
第三节 高校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 107
第四节 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110
第五节 教师工作实绩的考核 112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干部 116
第一节 管理干部的任务和素质要求 116
第二节 管理干部的群体结构 118
第三节 管理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120
第四节 管理干部的培训 124
第五节 管理干部的考核 127
第八章 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管理 131
第一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 131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35
第三节 大学生的管理 143
第九章 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 150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50
第二节 研究生的培养 156
第三节 研究生的管理 162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167
第一节 专业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167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169
第三节 课程理论及其设置原则 172
第四节 大学课程的类别 176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183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过程 183
第二节 教学规律 18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93
第四节 教学管理 200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205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和作用 205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209
第三节 德育的内容和途径 211
第四节 德育的地位与到位 220
第五节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224
第六节 德育的体制和队伍 232
第七节 德育的考核与综合测评 235
第十三章 大学生美育 244
第一节 大学生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244
第二节 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249
第三节 美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254
第四节 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测评 259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体育、卫生和军训 266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体育 266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卫生 274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军事训练 279
第十五章 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 285
第一节 科学研究概述 28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290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方针 292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体制与管理 293
第五节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98
第十六章 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 306
第一节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概述 306
第二节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311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技术后勤 314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生活后勤 316
第十七章 高等学校的图书情报资料 321
第一节 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特征 321
第二节 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324
第三节 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目标 329
第十八章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334
第一节 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334
第二节 实验室的体制和管理 339
第三节 校内外实习基地 345
第十九章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351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革命 351
第二节 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 353
第三节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357
第四节 正确认识教育手段的变革 361
第二十章 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 365
第一节 高等学校对外合作交流 365
第二节 外国文教专家工作 369
第三节 出国留学工作 373
第四节 外国留学生工作 376
第二十一章 高等学校的评估 382
第一节 评估的目的、作用和基本要素 382
第二节 高等学校鉴定 386
第三节 办学水平评估 390
第四节 选优性评估 398
第五节 学校内部评估 401
参考书目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