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功耀编著
  • 出 版 社: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57607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知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教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学术任务和教学目标 1

一、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 2

二、科学技术学的学术任务 2

三、科学技术学的教学目标 4

第二节 科学技术学的早期探索 7

一、两种科学规范的形成 7

二、实验科学的兴起 10

三、信仰主义对科学传统的破坏 11

四、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 12

五、理性主义科学观 13

六、机械唯物主义科学观 16

七、“人为自然界立法” 17

八、费希特的先验自我哲学 18

九、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 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形成 22

一、工业文明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22

二、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 25

三、旧自然观的终结 26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确立 29

第二章 自然界与人 32

第一节 非生命世界的物质基础 32

一、粒子 32

二、元素 34

三、能量 37

四、场 39

五、信息 41

第二节 生命世界的物质基础 43

一、生命的化学元素基础 43

二、生命的营养物质基础 44

三、生命的能量物质基础 47

四、生命体中的活性物质 47

第三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模式 49

一、开放式演化 49

二、封闭式演化 50

三、振荡式演化 51

第四节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53

一、岩石循环 54

二、水环境的物质循环 55

三、水文循环 57

四、生命物体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循环 59

第五节 努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64

一、技术的异化 65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 68

三、生态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72

第三章 科学 78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由来 78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概念 78

二、“科学”概念的拉丁语起源 80

三、笛卡尔的“科学”概念 81

第二节 科学的经验基础 83

一、科学概念的经验可理解性 83

二、科学必须具备可靠的经验基础 84

三、经验事实获得的途径 85

四、经验的基本类型 87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 90

一、科学理论构造的公理性标准 91

二、科学理论构造的逻辑一致性标准 92

三、科学理论的自洽性准则 95

第四节 科学理论建构的简单性原则 97

一、概念的简化 97

二、引理的简化 99

三、逻辑过程的简化 99

第五节 科学陈述的语言特征 100

一、普遍性 100

二、精确性 101

三、开放性 102

四、直言式 104

第六节 科学的价值 104

一、科学的价值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关系 105

二、科学的价值蕴涵 106

三、科学活动的价值渗透 113

第七节 科学复查与科学检验 116

一、科学复查 116

二、科学检验 118

第八节 伪科学及其相关概念 121

一、原生科学 121

二、伪科学 122

三、非科学 124

四、超科学 124

五、反科学 125

六、科学作弊 125

七、错误的科学 126

第四章 技术 127

第一节 技术的基本形态与分类 127

一、技术的基本存在形态 128

二、技术的分类 131

第二节 技术需求与技术实现 133

一、技术需求 133

二、技术需求的表达 133

三、技术实现 134

四、技术实现的基本方式 135

第三节 技术的产业化 138

一、技术产业化的由来 138

二、技术产业化的社会后果 140

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143

第四节 技术创新 148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48

二、创造性毁灭原理 150

三、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153

四、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 155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58

第一节 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 158

一、把握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相关性 158

二、充分认识专门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功能 159

三、为科学技术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6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解析要素 160

一、研究种类解析 161

二、人力资源解析 164

三、社会-经济目标解析 165

第三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方法 166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静态分析 166

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动态分析 168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理论结构分析 171

一、概念分析 171

二、命题分析 177

第五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历史演变 180

一、史前时代的科学技术 180

二、古代的科学技术 182

三、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187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趋势 188

第六章 科学知识论的基本范畴 193

第一节 现象与实在 193

一、实在的规定 194

二、现象及其显现原理 196

三、现象描述的科学意义 199

四、现象描述的心理学障碍 202

第二节 原因与结果 206

一、因果观念的起源 207

二、判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208

三、因果关系的基本构成模式 213

四、因果关系分析法则的运用 220

第三节 简单性与复杂性 223

一、基本概念 223

二、复杂性系统的特征 226

三、复杂性系统的演化 228

第四节 先验与后验 232

一、先验和后验的定义 232

二、知识真理的基本类型 236

第七章 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238

第一节 科研选题方法 238

一、科研选题的前期准备 238

二、寻找学科及课题生长点 241

三、选题的基本原则 244

第二节 测量方法 247

一、测量的科学意义 247

二、科学测量应该遵循的原则 249

三、可测量性的哲学疑难 252

第三节 实验方法 254

一、实验的种类 255

二、实验的基本概念 256

三、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58

第四节 逻辑思维方法 261

一、概念和定义 261

二、判断及其有意义的标准 263

三、归纳推理 266

四、演绎逻辑 269

五、逻辑思维的哲学辩护 272

第五节 模拟方法 275

一、模拟方法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275

二、模拟方法的优势 275

三、模拟研究的主要步骤 277

第六节 系统分析与系统控制方法 280

一、从伯纳德的“内部环境”到系统论 280

二、从系统论到系统分析方法 281

三、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 284

四、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286

五、系统控制 288

第八章 进阶入门 293

第一节 科学哲学 293

一、历史概述 293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298

三、“成功的科学”的评价标准 299

四、科学解释 301

五、科学进步的模式 302

第二节 技术哲学 309

一、技术哲学的学术任务 309

二、当代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 311

第三节 科学的社会学研究 317

一、科学社会学 317

二、知识社会学 319

三、数学知识社会学 322

四、科学知识社会学 325

总复习题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