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痴呆概述 1
1.1 痴呆的概念 1
1.2 痴呆的流行病学 1
1.2.1 国外的流行病学现状 1
1.2.2 国内的流行病学现状 2
1.2.3 危险因素 2
1.3 痴呆的类型 6
1.4 痴呆的发病机制 7
1.4.1 西医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7
1.4.2 中医学对痴呆的病因病机认识 10
1.5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12
1.5.1 中西医诊疗现状 12
1.5.2 中西医诊疗思路 12
第二章 痴呆的解剖基础 16
2.1 人体解剖基本面及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16
2.1.1 人体解剖基本面 16
2.1.2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17
2.2 痴呆相关的解剖基础 22
2.2.1 与痴呆症状相关的解剖基础 22
2.2.2 与痴呆病理相关的解剖基础 31
2.2.3 与痴呆诊断相关的解剖基础 36
第三章 痴呆的诊断 40
3.1 痴呆的诊断标准 40
3.2 病史采集 41
3.2.1 现病史部分 41
3.2.2 既往史部分 42
3.2.3 家族史部分 42
3.3 临床评估 43
3.3.1 神经心理测验的操作要点 43
3.3.2 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注意事项 43
3.3.3 认知功能评估 44
3.3.4 评定日常和社会功能的测验 48
3.3.5 神经精神症状评估 49
3.3.6 总体评价量表 51
3.3.7 中医辨证量表 52
3.4 诊断流程 52
3.5 影像学部分 52
3.5.1 头颅CT 52
3.5.2 头颅MRI 54
3.5.3 功能性脑成像 56
3.5.4 经颅多普勒超声 57
3.6 实验室检查 58
3.6.1 血液检查 58
3.6.2 脑电图 58
3.6.3 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 58
3.6.4 脑脊液检查 59
3.6.5 其他检测项目 60
3.6.6 鉴别诊断 60
第四章 轻度认知障碍 64
4.1 概况 64
4.1.1 概念 64
4.1.2 MCI的流行病学和转归 64
4.1.3 MCI分型 65
4.2 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66
4.2.1 诊断标准 66
4.2.2 临床表现 66
4.3 辅助检查 67
4.3.1 血液检查 67
4.3.2 影像学检查 68
4.3.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 69
4.3.4 脑电图检查 69
4.4 鉴别诊断 70
4.4.1 与正常脑老化相鉴别 70
4.4.2 与AD相鉴别 70
4.5 目前对于主观认知障碍的认识 71
4.5.1 关于主观认知障碍的概念 71
4.5.2 关于主观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 71
4.5.3 SCI、MCI和AD三者之间的关系 72
第五章 阿尔茨海默病 76
5.1 病名 76
5.2 病理 76
5.2.1 大体病理 76
5.2.2 镜下病理 76
5.3 临床表现 77
5.3.1 认知障碍 77
5.3.2 精神和行为症状 77
5.4 辅助检查 78
5.4.1 影像学 78
5.4.2 脑脊液 78
5.4.3 脑电图 78
5.4.4 血液 78
5.5 诊断 78
5.5.1 诊断标准 78
5.5.2 诊断要点 80
5.5.3 鉴别诊断 80
5.6 预后 80
第六章 血管性痴呆 81
6.1 病因 81
6.2 病理 81
6.3 临床表现 82
6.3.1 多发梗死性痴呆 82
6.3.2 关键部位脑梗死性痴呆 82
6.3.3 小血管性痴呆 82
6.4 辅助检查 82
6.5 诊断 82
6.5.1 诊断标准 82
6.5.2 诊断要点 84
6.5.3 鉴别诊断 84
6.6 预后 84
第七章 其他类型痴呆 85
7.1 路易体痴呆 85
7.1.1 病名 85
7.1.2 病理 85
7.1.3 临床表现 85
7.1.4 辅助检查 86
7.1.5 诊断 86
7.1.6 预后 88
7.2 帕金森病痴呆 88
7.2.1 病名 88
7.2.2 病理 88
7.2.3 临床表现 89
7.2.4 辅助检查 89
7.2.5 诊断 89
7.2.6 预后 92
7.3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92
7.3.1 病名 92
7.3.2 病理 92
7.3.3 临床表现 92
7.3.4 辅助检查 93
7.3.5 诊断 93
7.3.6 预后 94
7.4 额颞叶痴呆 94
7.4.1 病名 94
7.4.2 病理 95
7.4.3 临床表现 95
7.4.4 辅助检查 96
7.4.5 诊断 96
7.4.6 预后 98
7.5 亨廷顿病 98
7.5.1 病名 98
7.5.2 病理 98
7.5.3 临床表现 99
7.5.4 辅助检查 99
7.5.5 诊断 100
7.5.6 预后 100
7.6 多系统萎缩 100
7.6.1 病名 100
7.6.2 病理 101
7.6.3 临床表现 101
7.6.4 辅助检查 102
7.6.5 诊断 102
7.6.6 预后 103
7.7 多发性硬化 103
7.7.1 病名 103
7.7.2 病理 103
7.7.3 临床表现 104
7.7.4 辅助检查 104
7.7.5 诊断 105
7.7.6 预后 105
7.8 克-雅病 105
7.8.1 病名 105
7.8.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07
7.8.3 病理 107
7.8.4 临床表现 107
7.8.5 辅助检查 108
7.8.6 诊断 108
7.8.7 预后 111
第八章 治疗与预防 112
8.1 痴呆的治疗 112
8.1.1 痴呆的治疗目标 112
8.1.2 西医治疗现状 113
8.2 痴呆的预防 120
8.2.1 痴呆的二级预防 120
8.2.2 营养疗法及预防保健 120
第九章 中医治疗与预防 123
9.1 辨证论治 123
9.1.1 脏腑辨证要点 123
9.1.2 主要治法及方药 123
9.1.3 三焦论治 125
9.2 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论 126
9.2.1 三焦气化失司-痴呆相关说 126
9.2.2 “三焦针法”的确立与研究 128
9.3 中成药治疗 130
9.3.1 金恩维(GETO) 130
9.3.2 天智颗粒 130
9.3.3 银杏叶片 131
9.3.4 苁蓉总苷胶囊 131
9.3.5 复方海蛇胶囊 131
9.3.6 复方活脑素胶囊 131
9.3.7 抗脑衰胶囊 132
9.4 各家学说 132
9.4.1 浊毒壅塞说 132
9.4.2 五脏虚衰说 132
9.4.3 脑络病变说 133
9.4.4 神明失用说 133
9.4.5 脏腑内伤说 133
9.4.6 肾精亏虚说 134
9.4.7 肺气受损说 134
9.4.8 养血疏肝说 134
9.4.9 瘀血内伤说 135
9.4.10 督脉虚弱说 135
9.5 针刺疗法 135
9.5.1 基本治疗 135
9.5.2 特色疗法 136
9.6 激越的中医辨证施治 137
9.6.1 辨证要点 137
9.6.2 治疗原则 137
9.6.3 证治分类 138
9.6.4 针灸治疗 139
9.7 焦虑的中医辨证施治 139
9.7.1 辨证要点 139
9.7.2 治疗原则 139
9.7.3 证治分类 140
9.7.4 针灸治疗 141
9.8 抑郁的中医辨证施治 141
9.8.1 辨证要点 142
9.8.2 治疗原则 142
9.8.3 证治分类 142
9.8.4 针灸治疗 143
9.9 中医对痴呆的预防 144
9.9.1 艾灸 144
9.9.2 耳穴 144
9.9.3 按摩 145
9.9.4 四多三适度 145
第十章 痴呆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148
10.1 痴呆患者的四期看护 148
10.1.1 早期唤醒记忆 148
10.1.2 中期呵护安全 148
10.1.3 晚期言传身教 149
10.1.4 末期看护抚慰 149
10.2 日常生活管理 150
10.2.1 含义 150
10.2.2 日常护理措施 150
10.2.3 日常护理内容 151
10.3 精神行为管理 153
附录 157
附录一 临床常见痴呆类型影像学表现 157
附录二 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典型病例 162
附录三 临床常用相关测评量表 167
附录四 治疗痴呆的常用药物 208
附录五 专业名词备查小词典 234
索引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