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金和编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014564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去脉”问题,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党内信仰、精英共识和大众认同,才能最终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导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1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价值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选择 12

一、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初表达及其异化 13

(一)敬德保民:西周时期天道人伦的转向 13

(二)仁爱与民本:传统中国核心价值的原初体系 15

(三)三纲五常:传统中国核心价值原初体系的异化 18

二、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近代裂变与重估 22

(一)进化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转换 22

(二)臣民到新民:人生价值观的变革 25

(三)民主、科学、人权:近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估 28

三、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叙说 31

(一)《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之价值视阈 31

(二)《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之价值立场 34

(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价值表达 37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本源” 41

(一)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 42

(二)柯祖基著《阶级争斗》 46

(三)克卡樸著《社会主义史》 49

五、孙中山三民主义价值观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选择 52

(一)“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三民主义的价值观基点 53

(二)联俄、容纳共产党、扶助农工:三民主义价值观的政策转向 56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选择的历史证明 5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与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建构 62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哲学基础的中国化模式 62

(一)阶级斗争模式 63

(二)生产力模式 67

(三)以人民为本模式 70

二、以“革命”为主题的“阶级斗争”核心价值观 74

(一)实事求是的实践论 75

(二)民族独立 79

(三)人民解放 82

三、以“建设”为主题的“生产力”核心价值观 85

(一)鼓实劲、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 85

(二)富强、民主、文明 88

(三)共同富裕 92

四、以“发展”为主题的“以人民为本”核心价值观 96

(一)民生为本 97

(二)公平正义 101

(三)社会和谐 10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抽象 107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成果的体系化 107

(一)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 108

(二)“三个有利于”价值评价观 111

(三)先进文化价值构念观 114

(四)科学发展价值战略观 118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与承继 121

(一)和为贵 122

(二)民惟邦本 124

(三)“治”国“平”天下 127

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 130

(一)个人主义 131

(二)自由主义 134

(三)实用主义 137

四、“前三十年”价值观的省思与调整 140

(一)平均主义 140

(二)政治本位 144

(三)“唯上”、“唯书”、“唯风” 147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生价值观的反思与提升 150

(一)理性主义 151

(二)功利主义 154

(三)改革创新精神 157

第四章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主体 161

一、范导主体:中国共产党 161

(一)垂“范” 162

(二)导“向” 165

二、责任主体:公共管理组织 168

(一)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 168

(二)承载“社会利益”的企业 172

(三)旨在增进“公益”的NGO 175

三、核心主体:人民群众 177

(一)大众参与 178

(二)大众创建 180

(三)大众认同 182

四、重点学习主体: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 185

(一)领导干部 186

(二)青少年 189

(三)公众人物 192

第五章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机制 196

一、范导机制 196

(一)“言传”范导 196

(二)“身教”范导 199

二、监督机制 201

(一)法制监督 202

(二)行政监督 205

(三)舆论监督 208

(四)网络监督 211

三、激励机制 213

(一)利益协调激励 214

(二)道德“资本”激励 216

(三)环境和谐激励 219

四、教育机制 222

(一)理论“学理”教育 222

(二)实践“体验”教育 225

(三)榜样示范教育 227

结语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何?何为?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