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篇 综述兼容并包·自觉自信 5
第一章 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形成 7
第一节 兼容并包的中国数学教育道路 9
第二节 关于“中国学习者悖论” 11
第三节 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内涵 14
第二章 中国数学教育的文化背景 17
第一节 精耕细作农耕文化的影响 19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下的教育体系 20
第三节 考试文化下的科举意识 22
第四节 考据文化与逻辑严谨 24
第五节 传统教育文化对数学教育的折射 28
第六节 中国文化传统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30
第三章 百年来的中国数学教育历程 33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35
第二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 37
第三节 国际数学教育运动的影响 41
第四节 我国数学家傅仲孙等的初等数学研究 46
第五节 建国初期数学教育的民族化努力 48
第六节 学习苏联的得与失 49
第七节 1963:中国数学教育特色的形成 54
第八节 华罗庚、苏步青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59
第九节 改革开放年代的拨乱反正与走向国际化 63
第十节 教师的漫漫教改路 64
第十一节 20世纪末应试教育的泛滥 66
第十二节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992—2006) 68
第十三节 21世纪的课程改革 79
第二篇 理念合理对接·均衡发展 85
第四章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87
第一节 关于教师作用的论争 89
第二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完整提法 90
第三节 从“学生主体探究”的两节课看教师的主导作用 93
第五章 打好基础与创新发展的有效平衡 97
第一节 正确处理教育中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99
第二节 必要的遵守是创新的前提 100
第三节 华罗庚与吴文俊谈创新 101
第四节 美国数学教育改革中的坚持与困惑 103
第五节 中美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差异研究 108
第六章 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的适度对接 113
第一节 数学教育:西方确实在看东方 115
第二节 接受和记忆,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 117
第三节 启发式教学的兼容并包 119
第四节 系统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并重 122
第五节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理论与启发式教学 125
第六节 探究性学习的坡度 127
第七节 关于“自主、探究、合作”的口号 129
第八节 一项关于程序性数学知识的教学研究 130
第七章 数学思维中熟练与理解的交互作用 133
第一节 熟练和理解的关系,寻求中间地带 135
第二节 杨振宁、陈省身、华罗庚谈熟能生巧 136
第三节 斯根普的“工具性理解” 138
第四节 理解的分类 142
第五节 李士锜关于“熟能生巧”的研究 143
第八章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147
第一节 中国数学教师的特征 149
第二节 马立平博士的研究 150
第三节 关于PCK理论 154
第四节 “去数学化”: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156
第三篇 特征 中外结合继承创新 165
第九章 数学新知的“教学导入”艺术 167
第一节 教育家关注课堂教学如何开始 169
第二节 “教学导入”是中国特色的创造 169
第三节 教学导入与情景创设的关系 171
第四节 “对数”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情景创设举例 173
第五节 李庾南的因式分解课例 175
第十章 “尝试教学”——可持续的“探究”教学 177
第一节 顾泠沅“尝试指导一效果回授”教学模式 179
第二节 陈重穆教授的“先做后说” 180
第三节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 181
第四节 尝试教学和探究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183
第十一章 “师班互动”:中国国情下的合作教学模式 187
第一节 师班互动成为当今中国数学教育的主流模式 189
第二节 师班互动的有效性解读 191
第三节 师班互动的一个小学案例 192
第十二章 “变式练习”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197
第一节 顾泠沅的变式教学研究 199
第二节 马飞龙、迪尼斯的变异理论和变式教学 201
第三节 数学问题结构性变式: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 203
第四节 数学题“根”与变式问题教学 206
第五节 问题变式与教材编写 209
第十三章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数学教育创新 213
第一节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的开端 215
第二节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梳理 216
第三节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18
第四节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类型 221
第十四章 “四基”:使“双基”具有灵性 223
第一节 “双基”教学的基本要求 225
第二节 “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 226
第三节 “双基”正在发展为“四基” 227
第四节 “双基”教学研究一例:平面几何入门教学 228
第四篇 改革 面向未来·植根本土 235
第十五章 中国数学教育的未来 237
第一节 数学教育改革依然是主旋律 239
第二节 发展独立的数学学科教育 242
第三节 深入研究数学教育的优势项目,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244
第四节 逐步建设可以与国际对话的数学教育话语体系 250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