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研究 文本、判解及学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晓荣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746677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对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的生成和演进进行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今天侵权法的知识积累和传承提供若干基础性助益。本书从文本、判解、学说三个维度对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进行多层次的谱系考察。本书认为:其一,从文本层面看,从《大清民律草案》到《中华民国民法》,其间之侵权行为条文历经嬗递,最终得以定格。这个法律文本的构建,是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生成的重要基础;其二,从司法判解层面看,民初大理院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法院及司法院通过司法实践所制定之侵权行为判解要旨,确立了近代中国另一形式的侵权行为规则网络;其三,从学说层面看,近代中国民法学者对侵权行为法的学理阐释及对构筑本土特色的侵权法制度的智力参与,对其作为一种现代民法制度的最终定格,也是一种重要的助力。

内容提要 1

导论 1

一 论题序说 1

二 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

三 学术回顾与资料综述 8

四 研究理路与研究架构 13

第一章 侵权行为法在西方和传统中国的演生路径 18

第一节 人类侵权损害赔偿的早期史 18

第二节 西方侵权行为法发展概况 20

一 罗马法时期的侵权行为法 20

二 大陆法系典型国家之侵权行为法 30

三 英美侵权法 36

四 西方侵权行为法之要义 43

第二节 现代民法语境下中国固有法中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探源 46

一 中国传统社会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发展之一般 47

二 中国固有法中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述要:以唐律和清律为中心 50

三 中国固有法中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之主要特征 55

第二章 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法律文本之表达及其嬗替 61

第一节《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中的侵权行为规范 62

一《大清民律草案》中的侵权行为条文 62

二《民国民律草案》中的侵权行为条文 69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侵权行为立法 76

一《中华民国民法》与侵权行为立法 77

二《中华民国民法》中侵权行为条款的比较法考察 82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若干特别立法中的侵权责任规定 88

第三节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立法的特点及总体评价 97

一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立法的特点 97

二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立法的总体性评价 99

第三章 司法判解与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规范意义之拓展 101

第一节 司法判解之属性及其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意义 102

一 司法判解之属性 102

二 民初大理院判决例及解释例法源性之探讨 106

三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判决例及司法院解释例之法律效力 111

第二节 民初大理院判解对侵权行为法本旨之引申 112

一 大理院关于侵权行为之判解要旨概览 113

二 大理院关于侵权行为之若干典型判决(例)和解释例剖解 123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高司法机关司法判解对侵权行为法内核之醇化 150

一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和司法院关于侵权行为之判解要旨概览 150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高法院及司法院关于侵权行为之典型判决例解释例及其评析 160

小结 183

第四章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说的知识谱系 186

第一节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学演进之一斑 187

第二节 侵权行为之界定及其要义归纳 191

一“侵权行为”之意涵及用语之批评 191

二 侵权行为之性质 193

三 侵权行为所涉“权利”一词的推解及民国民法第184条法文设计之商榷 195

第三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探讨 203

一 过错及无过错原则在近代中国侵权行为立法中的体现 203

二 无过错原则之倡议及过错原则之检讨 206

三 对侵权行为立法中应扩张无过错原则之具体建议 210

四 社会化赔偿制度的最初设计 212

第四节 侵权行为类型化剖解 214

一 侵权行为之分类及各说要旨 215

二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217

三 共同侵权行为 221

四 特殊侵权行为 222

第五节 侵权行为效力之阐解 234

一 损害赔偿债权与预防损害请求权 234

二 损害赔偿之当事人 235

三 损害赔偿之范围及方法 236

四 损害赔偿之债的移转性 239

五 特别消灭时效 240

六 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之竞合 241

小结 243

余论:中国近代民法制度生成的意义追问——以侵权行为法为线索 246

一 文本、判解、学说:中国近代民法生成的三个向度 247

二 中国固有法在近代民法西方化背景中之境遇:以失火民事责任为例 253

三 中国近代继受西方民法的实证性考察:以地方司法机关侵权裁判为中心 266

参考文献 276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