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设计是一种人造物的文化活动 44
第一节 设计文化的作用 45
一、设计在历史时期中反映的文化观 49
二、设计自觉性的改造过程 54
三、科学技术与艺术 62
第二节 设计与大众文化的语境 70
一、设计物化形态的文化诠释 72
二、文化的语境变化是设计发生变化的缘由 74
三、大众文化的语境 78
第三节 设计文化的解构 84
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86
二、工业时代与大众文化 88
三、新的文化秩序 90
四、自律的批判形式 95
第一章参考书目 99
第二章 设计文化的符号化与概念化 101
第一节 符号的一般性概念 104
第二节 科学、艺术的符号功能 116
一、自然力型 118
二、功能型 118
三、潜力型 119
第三节 设计符号的认识 126
一、经验的语言描述 128
二、分析和评判的客观依据 129
三、媒介比较的理性 130
四、意象与程式化 131
五、词语的含义 132
六、经验与科学证明 133
七、设计符号化的体现 135
八、安全方法是科学辩证法 137
第四节 设计与神话符号 140
一、神的设计 140
二、为神的设计 146
三、神化了的设计 154
第二章参考书目 161
第三章 中国古代造物文化 163
第一节 古代造物的“圣人” 164
第二节 古代造物活动中的文化特征研究 171
一、“天文”与“人文”,“道”与“器”的造物文化思想 173
二、“顺天制物”规律(自然法则)与规矩(科学与制度) 181
三、“天人合一”中的“物与我”、“自然与工艺”、“工与巧” 188
四、“致用”与“物无不怀仁” 200
第三节 小结 207
第三章 参考书目 210
第四章 设计语言问题研究 212
第一节 构建设计语言的愿望 215
第二节 设计语言的解读 219
一、设计语言的特征 222
二、设计语言的二元性 223
三、设计语言的信息性 226
第三节 设计语言的陈述方式 227
一、设计语言的演变 230
二、“物语”的交流形式与信息层 254
三、设计的结构与分析 264
第四章 参考书目 286
第五章 设计语义的研究 290
第一节 设计学与语义学的交叉研究 291
第二节 创造性的意义是设计的根本问题 293
一、关于设计的意图 295
二、关于设计功能问题 296
三、边界线问题讨论 297
四、“合目的性”的意义 299
第三节 设计语义中的象征性 302
一、歌唱灵魂的金字塔 302
二、设计中象征的语义解释 304
三、象征主义与设计丰富的语义层 307
第四节 设计语义中的意象、意境、想象、联想的分析 310
一、设计语义中的意象与意境 311
二、设计中想象与联想的意义 319
第五章参考书目 330
第六章 设计的逻辑问题分析 332
第一节“修补匠”的隐喻 334
第二节 设计的思想解释 338
第三节 设计学结构中的博弈论 351
一、对话的博弈方式 352
二、设计语义的上行 355
第四节 设计的模糊认识 356
第六章参考书目 359
第七章 设计物语 361
第一节 设计的共生形态观 361
一、历史形态观与现实形态观的贯通 363
二、自然形态与人造形态的互补互动 364
三、仿生的意义与模仿的意义 365
四、共生的设计形态 368
第二节 对设计文本意义的探测 371
一、设计者对作品的解释 373
二、不寻找设计者的意图 374
三、对设计作品的确信远远强于对设计者的个性确信 375
第三节 工业设计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 378
一、工业设计的物质形态 378
二、功能性与物质性存在的事实 379
第四节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非物质形态——汽车梦的实现 384
一、布尔乔亚与汽车的“自然合成” 384
二、布尔乔亚的情趣与多样化的设计 385
三、设计的主体与新的用户 388
第五节 设计事理学与非物质设计的比较分析 392
一、设计概念比较分析 392
二、产生的背景比较分析 393
三、设计方法论比较分析 395
第六节 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文化形态 399
一、服饰物质与文化的关联论证 399
二、服饰内涵与外延的意义 401
三、“垂衣裳而治天下”诠释 407
四、“衣必常暖,而后求丽”的注释 410
第七节 大众文化是现代服饰的主流文化 413
一、大众对现代服饰的文化态度 414
二、现代服饰是大众文化的物化载体 416
三、现代服饰的文化属性 418
第八节 非线性的产品构成概念 423
一、产品概念的集成作用分析 425
二、并行工程的形态 426
第九节 设计艺术——艺术设计 430
一、设计方法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31
二、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433
三、设计的共生哲学观 435
第七章参考书目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