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意义 1
第一节 玄学“言意之辨”与《文赋》的理论建构 1
一、“言意之辨”的思想渊源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2
二、“意”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文学理论建构上的意义 7
三、“意”作为文学表现范畴与《文赋》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 10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歌的古典主义转向 17
一、玄学与古典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确立 17
二、玄学“言意之辨”与古典主义文学语言观 19
三、玄学“言意之辨”与“立意造辞”的古典主义写作策略 27
第三节 玄学“言意之辨”的发展及其诗史意义 32
一、从“得意忘言”到“言尽意”——玄学“言意之辨”的发展 33
二、“言尽意”与两晋语言观的转变及其诗学意义 45
三、“言尽意”与晋宋的诗歌变革及其诗史意义 54
第二章 玄学“自然”观与诗学 63
第一节 从“感物”到“体物”——玄学与晋宋诗学的发展 63
一、“感物”向“体物”的发展 64
二、“体物”诗学的思想基础 68
三、东晋玄、佛自然观对“体物”的影响 72
四、“物”作为表现范畴的确立与“体物”诗学的成熟 77
第二节 “自然”与《文心雕龙》的“自然”文学论 81
一、“自然”的两种涵义及其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确立 82
二、本源与艺术:《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与“自然”的涵义 86
三、“自然之道”与“自然雕饰”:《文心雕龙》“自然”文学理论的建构 90
第三章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学的发展 97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叙事诗学的衰落 97
一、情、事结合的诗歌艺术观与传统叙事诗学的发展 98
二、玄学与魏晋诗歌艺术观的转变 102
三、从“缘事而发”到“课虚无以责有”:玄学与叙事诗学的衰落 105
第二节 玄学与陆机《文赋》“感物缘情”论 111
一、“缘情”与“感物”的内在关系及其性质 112
二、玄学与陆机《文赋》“感物缘情”论的建构 116
三、理思与辞藻:陆机“感物缘情”论的诗学意义 120
第三节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歌的语言转向和发展 126
一、玄学与魏晋文学的自觉及诗歌的语言转向 126
二、玄学“言意之辨”的语言本体论与“巧构”的诗学 131
三、玄学自然观与诗学从“巧构”到“自然”的发展 137
第四节 玄学与两晋玄言诗学的发展和流变 142
一、玄学与玄言诗的诗学渊源 142
二、魏晋以玄理入诗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诗学流变 145
三、东晋玄言诗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流变 152
第四章 正始玄学与嵇、阮的诗歌 162
第一节 玄学与阮籍《咏怀诗》 162
一、阮籍《咏怀诗》的主题类型及其逻辑发展 163
二、《咏怀诗》主题的内在矛盾 167
三、阮籍后期的思想特点与《咏怀诗》的组诗性质和创作时间 172
第二节 “自然”思想与嵇康的诗歌 176
一、嵇康的“自然”思想与诗歌的隐逸主题 176
二、“自然”与嵇康诗歌的游仙主题 180
三、“自然”与嵇康“清峻”的诗风 183
第五章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歌艺术考论 189
第一节 玄学与陆机天道思想的变化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89
一、入洛之前:神学性质的天道思想 190
二、入洛之后:天道思想的玄学化 192
三、陆机天道思想的玄学化转变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96
第二节 玄言诗山水赏悟与山水诗的兴寄艺术 202
一、山水景物与兴寄艺术的内在关联 203
二、东晋玄言诗山水赏悟的兴寄法 205
三、元嘉山水诗对山水赏悟的兴寄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209
第三节 玄学与陶渊明诗歌考论 215
一、玄学与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216
二、玄学与陶渊明诗歌的“自然” 219
三、玄学与陶渊明诗歌的“怀古” 227
第四节 玄学与谢灵运诗歌考论 233
一、玄学与谢灵运前后期诗歌主题的发展变化 234
二、玄学“言尽意”论与谢灵运山水诗及其“玄言尾巴” 240
三、玄学自然观与谢灵运诗歌之“自然” 247
第六章 东晋玄佛合流及其诗学意义 252
第一节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晋宋山水诗学 252
一、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思想渊源 252
二、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建构及其美学内涵 257
三、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晋宋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 261
第二节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宗炳《画山水序》 268
一、宗炳与慧远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形象本体”之学的接受 269
二、“形象本体”之学与山水作为审美客体的确立及宗炳的《画山水序》 273
附录 郭象《庄子注》与庄学实践性问题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