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方药诠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咸中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082905X
  • 页数:60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中药在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 3

第一节 历史回顾 3

第二节 正确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4

第三节 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6

第四节 分清标本,区别主次 10

第五节 调整药量,注意服法 11

第二章 剂型改革研究 14

第一节 中药剂型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 14

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原料及中草药的基本成分 16

第三节 中药制剂的特点 18

第四节 中药制剂的剂型 19

第五节 中药制剂的基本工艺方法 21

第六节 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剂型改革中的应用 23

第七节 急腹症常用的中药制剂 26

第三章 通里攻下法与药物 35

第一节 通里攻下法 35

一、中医学基础与适应症 35

二、通里攻下法的分类与临床应用 36

三、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7

第二节 通里攻下药物 38

大黄 38

巴豆 46

甘遂 49

芒硝 51

番泻叶 53

火麻仁 55

郁李仁 56

芦荟 57

蜂蜜 58

第四章 清热法及药物 60

第一节 清热法 60

一、概说 60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61

三、注意事项 61

第二节 清热法药物 61

一、清热解毒药 62

金银花 62

连翘 63

蒲公英 65

紫花地丁 66

败酱草 67

鱼腥草 68

白花蛇舌草 69

蚤休 72

虎杖 73

白头翁 76

二、清热泻火药 78

石膏 78

知母 79

子 81

芦根 82

天花粉 83

三、清热燥湿药 86

黄芩 86

黄连 88

黄柏 90

四、清热凉血药 92

犀角 92

玄参 94

白茅根 95

牡丹皮 97

大青叶 98

生地黄 99

五、清退虚热药 101

地骨皮 101

青蒿 102

银柴胡 103

白薇 104

胡黄连 106

第五章 理气开郁法与药物 108

第一节 理气开郁法 108

一、概说 108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109

三、注意事项 109

第二节 理气开郁药物 110

一、疏肝解郁药 110

柴胡 110

香附 113

川楝子 115

青皮 115

白芍 117

二、行气止痛药 119

延胡索(元胡) 119

木香 121

乌药 122

三、理气消胀药 123

厚朴 123

枳实 124

莱菔子 125

大腹皮 127

砂仁 127

豆蔻 128

沉香 128

薤白 129

四、降逆止呕药 130

半夏 130

旋覆花 132

赭石 133

降香 134

第六章 活血化瘀法与药物 135

第一节 活血化瘀法 135

一、概说 135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136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物 137

一、活血化瘀药 137

桃仁 138

红花 139

川芎 142

牛膝 145

蒲黄 146

五灵脂 149

乳香 150

没药 152

徐长卿 154

刘寄奴 156

王不留行 157

二、凉血活血药 158

丹参 158

赤芍 162

郁金 164

泽兰 167

益母草 168

三、破血散结药 171

穿山甲 171

皂角刺 172

三棱 173

莪术 174

水蛭 176

虻虫 179

土鳖虫(?虫) 180

第七章 理血止血法与药物 183

第一节 理血止血法 183

一、概说 183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183

三、注意事项 184

第二节 理血止血药物 184

三七 185

大蓟 186

小蓟 188

茜草 190

血余炭 192

花蕊石 194

白及 195

仙鹤草 199

棕榈 201

地榆 202

海螵蛸 204

藕节 206

侧柏叶 207

紫珠 208

第八章 安蛔驱虫法与药物 210

第一节 安蛔驱虫法 210

一、概说 210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211

第二节 安蛔驱虫药物 211

乌梅 212

使君子 214

苦楝皮 216

槟榔 219

雷丸 222

鹤虱 223

榧子 224

第九章 祛湿泻火法与药物 226

第一节 祛湿泻火法 226

一、概说 226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226

三、注意事项 227

第二节 祛湿泻火药物 227

一、祛湿清热药 228

黄芩 228

黄连 231

黄柏 234

茵陈 236

薏苡仁 239

金钱草 240

海金沙 242

龙胆草 243

石韦 244

二、利尿渗湿药 245

茯苓 246

猪苓 248

泽泻 249

车前子 250

木通 252

萹蓄 253

瞿麦 254

滑石 255

冬葵子 256

三、攻水逐饮药 258

甘遂 258

牵牛子 260

红大戟 261

第十章 温中散寒法与药物 264

第一节 温中散寒法 264

一、概说 264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264

三、注意事项 265

第二节 温中散寒药物 265

一、温中散寒药 265

干姜 265

高良姜 266

吴茱萸 267

小茴香 269

二、益火扶阳药 270

细辛 270

丁香 272

附子 274

肉桂 276

第十一章 健脾和胃法与药物 279

第一节 健脾和胃法 279

一、概说 279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280

三、注意事项 280

第二节 消导药物 280

山楂 281

麦芽 283

谷芽 284

神曲 284

鸡内金 285

第十二章 补益扶正法与药物 287

第一节 补益扶正法 287

一、概说 287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287

三、注意事项 288

第二节 补益扶正药物 289

一、补气药 290

人参 290

党参 294

山药 296

白术 297

黄精 299

甘草 301

二、助阳药 304

肉苁蓉 304

山茱萸 305

淫羊藿 306

补骨脂 308

益智 309

三、补血药 310

熟地黄 310

何首乌 311

当归 313

枸杞子 316

四、滋阴药 318

北沙参 318

南沙参 319

麦冬 320

石斛 322

女贞子 323

龟甲 324

鳖甲 325

第十三章 溃疡病急性穿孔的常用方剂 329

复方大柴胡汤 330

凉膈散加减方 332

消炎方 333

乌及糊剂 335

化解冲剂 336

附:溃疡病常用验方 338

204丸药 338

乌贝散 338

乌甘散 338

溃疡散 338

溃疡丸Ⅰ号、Ⅱ号、Ⅲ号 338

第十四章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剂 339

一、辨证分型方剂 339

泻心汤加减 340

黑归脾汤加减 341

益气止血汤 343

二、单用方剂 344

生大黄粉 344

白及生军止血粉 345

乌白汤 346

Ⅲ号内服止血粉 347

洗胃止血方 348

第十五章 急性肠梗阻的常用方剂 349

一、行气通下法 349

硝菔甘草通结汤 349

理气宽肠汤 350

二、祛瘀通下法 352

桃仁承气汤加减方 352

肠粘连缓解汤 353

三、泻热通下法 355

大承气汤 355

复方大承气汤 360

小承气汤 362

大陷胸汤 363

复方大陷胸汤 364

四、逐水通下法 365

甘遂通结汤 365

甘遂黄硝散 366

五、温寒通下法 367

三物备急丸 367

大黄附子汤 368

巴豆散 369

温脾汤 370

六、驱虫通下法 371

驱蛔承气汤 371

驱蛔承气汤Ⅱ号 373

七、消导通下法 374

消导承气汤 374

八、润肠通下法 375

生黄豆油 375

九、肠梗阻的攻补兼施法 376

增液承气汤 376

黄龙汤 377

归芍汤 379

第十六章 急性阑尾炎及腹膜炎的常用方剂 381

第一节 急性阑尾炎分期论治方剂 382

一、瘀滞期或瘀滞型方剂 382

阑尾化瘀汤 382

蛇舌大黄汤 383

阑尾Ⅰ号方 384

阑尾炎浓缩剂 385

二、蕴热期或成脓型方剂 387

阑尾清化汤 387

阑尾Ⅱ号 388

蛇舌公羊汤 389

三、毒热期或毒热型方剂 390

阑尾清解汤 391

消脓汤 392

银花五仁汤 393

消痈汤 394

阑尾化痈汤 395

四、脓肿期或脓肿型方剂 397

大黄牡丹皮汤合黄连解毒汤 398

薏苡附子败酱汤 399

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汤 400

阑尾Ⅲ号 401

阑尾散结汤 401

少腹逐瘀汤合三棱煎 402

复方少腹化瘀汤 403

复方通窍活血汤 404

第二节 急性阑尾炎各类型通用方 406

复方红藤郁李仁煎剂 406

大黄牡丹皮汤 407

阑尾炎合剂Ⅰ号 409

阑尾合剂 410

红藤煎 411

加味清肠饮 412

白莓合剂 413

第三节 单方、验方与新剂型 414

锦红新片 414

阑尾三片 415

化瘀片(活血化瘀片) 415

清解片(清热解毒片) 416

巴黄片 416

肠痈丸 417

疗痈丸Ⅱ号 418

阑尾糖浆 419

抗炎6号注射液 419

甘遂黄硝散(甘黄散) 421

第四节 局部外用药方 422

消炎散 422

大蒜芒硝大黄方 423

阑尾膏药 424

如意金黄散(金黄散) 425

双柏散 426

第十七章 急性胆道感染的常用方剂 428

大柴胡汤 428

清胆行气汤 430

清胆利湿汤 431

清胆泻火汤 432

清胆汤和清胆注射液(湖北) 433

清胆汤(大连) 435

茵黄Ⅰ号 436

利胆排石Ⅱ号 437

二香白郁汤 438

柴胡消痈汤 439

锦红新片 441

解毒化瘀汤 441

活血清解灵 443

第十八章 胆石病的常用方剂 446

胆道排石汤1~6号 447

胆道排石汤Ⅰ号(青岛) 449

胆道排石汤Ⅱ号 450

利胆排石片 452

茵陈胆道汤 453

中草药排石汤(743药汁、744药汁、744药汁重剂) 455

排石浓缩剂 457

利胆汤(片) 458

排石净汤 458

“胆乐”胶囊 459

养肝利胆合剂Ⅰ号、Ⅱ号 460

胆宁片 462

第十九章 胆道蛔虫病的常用方剂 465

乌梅丸(汤) 466

驱蛔汤 467

胆道驱蛔汤 468

茵陈大承气汤 469

小承气汤加味 471

茵黄汤 471

安蛔散(汤) 472

驱蛔承气汤 473

驱蛔汤Ⅱ号 474

第二十章 急性胰腺炎的常用方剂 475

清胰汤Ⅰ号(天津) 476

清胰汤Ⅱ号 478

活血清胰汤 479

曙光清胰汤 480

清胰陷胸汤 481

清胰Ⅰ号(遵义) 482

清胰Ⅱ号(遵义) 484

清胰Ⅲ号(遵义) 485

清胰合剂 486

胰腺清化汤 487

调胃承气汤加减 489

温胰汤 490

柴芩承气汤 491

第二十一章 尿石病的常用方剂 493

猪苓汤 495

复方排石冲剂 497

轻剂排石汤 498

重剂排石汤 498

三号排石汤 499

益气化瘀排石汤 500

芦根排石汤 501

四金排石汤 502

溶石汤 503

三金胡桃汤 505

排石汤 507

降石汤 508

珍金汤 510

尿石一方 511

第二十二章 急腹症手术后并发症治疗方剂 513

第一节 肺炎与肺不张 513

银翘白虎汤 513

麻杏石甘汤合贝母瓜蒌散 515

苇茎汤合加味桔梗汤 516

三黄巨胜汤 517

第二节 化脓性腮腺炎 518

普济消毒饮 518

第三节 腹胀与肠麻痹 519

扶正理气汤 520

复方小承气汤 520

参赭培气汤 521

木香顺气汤 522

枳实消痞丸 523

红花桃仁汤 524

第四节 呃逆 525

复方丁香柿蒂汤 526

旋覆代赭汤 527

复方橘皮竹茹汤 528

第五节 肠切除术后腹泻 528

参苓白术散 529

四神丸 530

真人养脏汤合桃花汤 531

痛泻要方 532

第六节 尿路感染 533

八正散 533

第七节 血栓性静脉炎与静脉血栓形成 534

清热活血汤 534

通脉汤 535

一、辛温解表剂 54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541

二、泻下剂 542

(一)寒下剂 542

小承气汤(《伤寒论》) 542

大承气汤(《伤寒论》) 542

大陷胸汤(《伤寒论》) 543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543

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544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544

凉膈散(《和剂局方》) 544

(二)温下剂 545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545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545

(三)润下剂 546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546

麻子仁丸(《伤寒论》) 546

(四)攻补兼施剂 547

黄龙汤(《伤寒六书》) 547

通幽汤(《兰室秘藏》) 548

温脾汤(《千金方》) 548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548

三、和解剂 549

(一)和解少阳剂 549

小柴胡汤(《伤寒论》) 549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550

(二)调和脾胃剂 550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550

逍遥散(《和剂局方》) 551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551

四、清热剂 552

(一)清气分热剂 552

白虎汤(《伤寒论》) 552

(二)清营凉血剂 553

化斑汤(《温病条辨》) 553

芦根饮(《千金方》) 553

清营汤(《温病条辨》) 554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554

(三)清热解毒剂 555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555

内疏黄连汤(《医宗金鉴》) 555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556

泻心汤(《金匮要略》) 556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57

清肠饮(《辨证录》) 557

清温败毒饮(《疫疹一得》) 558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59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559

(四)清脏腑热剂 560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560

左金丸(《丹溪心法》) 560

白头翁汤(《伤寒论》) 561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561

苇茎汤(《千金方》) 562

香连丸(《兵部手集方》) 562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563

(五)清热祛暑剂 563

六一散(《伤寒直格》) 563

(六)清虚热剂 563

地骨皮散(《博济方》) 564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4

清骨散(《证治准绳》) 564

五、温里剂 565

(一)温中祛寒剂 565

二姜丸(《和剂局方》) 565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566

吴茱萸汤(《伤寒论》) 566

附子理中丸(《闫氏小儿方论》) 567

理中丸(《伤寒论》) 567

(二)回阳救逆剂 568

四逆汤(《伤寒论》) 568

参附汤(《正体类要》) 568

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569

独参汤(《伤寒大全》) 569

六、补益剂 570

(一)补气剂 570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570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571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571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572

(二)补血剂 572

四物汤(《和剂局方》) 572

归脾汤(《济生方》) 573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74

(三)气血双补剂 574

八珍汤(《正体类要》) 575

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575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575

炙甘草汤(《伤寒论》) 576

(四)补阴剂 576

一贯煎(《柳州医话》) 577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577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578

知柏地黄丸又名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 578

七、固涩剂 579

(一)固表止汗剂 579

牡蛎散(《和剂局方》) 579

(二)固涩止遗剂 580

缩泉丸(《妇人良方》) 580

(三)涩肠固脱剂 580

四神丸(《证治准绳》) 580

固肠汤(《仁斋直指方》) 581

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 581

八、理气剂 581

(一)行气剂 581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582

四磨汤(《济生方》) 582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583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583

良附丸(《良方集腋》) 584

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84

越鞠丸(《丹溪心法》) 585

(二)降气剂 585

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 585

旋覆代赭石汤(《伤寒论》) 586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586

九、理血剂 587

(一)活血祛瘀剂 587

大成汤(《外科正宗》) 587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587

三棱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88

手拈散(《奇效良方》) 588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89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9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90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91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591

透脓散(《外科正宗》) 592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592

(二)止血剂 593

十灰散(《十药神书》) 593

四生丸(《妇人良方》) 593

十、消导剂 594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594

枳术丸(《脾胃论》引张元素方) 594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595

保和丸(《丹溪心法》) 595

香砂枳术丸(《医方集解》) 596

十一、祛湿剂 596

(一)芳香化浊剂 596

平胃散(《和剂局方》) 596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597

(二)清热祛湿剂 597

二妙散(《丹溪心法》) 597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98

石苇散(《普济方》) 598

三仁汤(《温病条辨》) 599

茵陈蒿汤(《伤寒论》) 599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600

(三)利水渗湿剂 600

五苓散(《伤寒论》) 600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601

(四)温化水湿剂 601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01

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602

十二、祛痰剂 602

(一)燥湿化痰剂 602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2

(二)温化寒痰剂 603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03

十三、治风剂 603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3

十四、治燥剂 604

益胃汤(《温病条辨》) 604

增液汤(《温病条辨》) 604

十五、驱虫剂 605

乌梅丸(《伤寒论》) 605

主要参考文献 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