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远古至宋元 1
第一章 黔中古人类文化遗存 1
第一节 贵阳地区的考古发现 1
第二节 开阳古人类文化遗址 5
第二章 战国秦汉时期 7
第一节 贵阳在古夜郎的范围之内 7
第二节 黔中属汉牂牁郡故且兰 1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16
第一节“南中”大姓势力的兴起 16
第二节“南中”叛乱及诸葛亮南征 19
第三节 南北割据势力争夺下的“南中”郡县分合 23
第四节 多民族地区的形成 24
第四章 隋唐两宋时期 32
第一节 黔中腹地的羁縻州设置 32
第二节 诸谢的归附和西南“七姓蕃”的形成 36
第三节 水西和水东的崛起和“贵州”的得名 40
第四节 唐宋时期黔中的社会经济 42
第五章 元代 45
第一节 南宋灭亡和黔中地区的归附 45
第二节 驿道使“贵州”战略地位凸显 46
第三节 顺元城与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建立 48
第四节 贵阳地区各土司 51
第五节 宋隆济、奢节起义 54
第二编 明代 58
第一章 明代对贵州的统治 58
第一节 明王朝在贵州统治的建立 58
第二节 贵州宣慰司及各长官司 60
第三节 贵阳地区卫所的设置 65
第四节 贵州省的建立和贵阳成为省会 68
第五节 明代的贵阳府 71
第六节 废除水东宋氏和敷勇、镇西两卫的设置 73
第二章 居民成分的变化 77
第一节 原住的“土民” 77
第二节 卫所的“军户” 79
第三节 招徕的“民户” 81
第四节“官户”和“匠户” 83
第三章 通往外地的驿道 85
第一节 驿道与贵阳的战略地位 85
第二节 贵阳府境内的驿道和大道 86
第三节 关隘与桥梁、渡口 88
第四节 驿传制度与驿道交通 92
第四章 屯田对贵阳地区的开发 97
第一节 卫所屯田的分布 97
第二节 军屯民屯对土地的开垦 100
第三节 农田水利的兴修 104
第四节 农耕技术的改进与传播 107
第五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110
第六节 土地所有制及赋役制度的演变 115
第五章 贵阳城市的发展 121
第一节 贵阳城的扩展 121
第二节“中原式”建筑 125
第三节 城市工商业及附近场市 127
第六章 儒学教育在贵阳的勃兴 132
第一节 贵州宣慰司学 132
第二节 贵阳的府州县学、卫学及社学 135
第二节 书院教育在贵阳的发展 139
第四节 明代贵阳的科举取士制度 147
第七章 中原文化的传播 150
第一节 王阳明“龙场悟道”与“贵阳传道” 150
第二节 贵阳文十的文学艺术创作 153
第三节 史学与地方志 158
第四节 佛教在贵阳的传播 160
第五节 道教与坛祀宫观 162
第八章 永历王朝时期的贵阳 165
第一节“大西军”在贵阳早期的活动及其与永历政权的关系 165
第二节“大西军”的分裂和永历政权的覆亡 169
第三节 永历王朝在贵阳的遗存 173
第三编 清代 176
第一章 清朝在贵州统治的建立 176
第一节 清军入黔及清初的治黔措施 176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178
第三节 绿营镇戍制与督抚统兵制 181
第四节 清代的“改土归流” 183
第二章 清代的贵阳府 187
第一节 州县厅的设置 187
第二节 里甲及排、枝、土司 190
第三节 贵阳府户籍与客民 193
第四节 清代的贵阳城 197
第三章 清代贵阳府农业 201
第一节 农田水利与梯田开垦 201
第二节 作物引种及林木蚕桑 204
第三节 州县厅农业状况 207
第四章 工矿贸易及货币流通 211
第一节 矿产开采冶炼及利用 211
第二节 手工业发展与近代工业的出现 213
第三节 城市商业与农村场市的扩大 218
第四节 铸币与钱庄票号典当 223
第五节 行会会馆及商会 227
第五章 驿道交通与邮电 231
第一节 驿道大道和“改驿设铺” 231
第二节“麻乡约信轿行” 234
第三节 邮电的兴起 236
第六章 贵阳府的财政赋税 239
第一节 赋税收入 239
第二节 财政支出 244
第三节 仓储及社会救济 248
第七章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252
第一节 官学的发展 252
第二节 书院的兴盛 254
第三节 社学、义学和私塾 256
第四节 清代贵阳的科举考试 259
第五节 严修、李端棻的教育改革实践 261
第六节 近代教育的兴起 267
第八章 清代贵阳的文化艺术 283
第一节 史学与地方志 283
第二节 诗词创作 285
第三节 散文 289
第四节 学术研究 290
第五节 书画碑刻 292
第六节 工艺品制作 294
第九章 几大宗教汇聚贵阳 297
第一节 以禅宗为主的佛教广泛传播 297
第二节 道教与三教合 299
第三节 回族与清真寺的建立 303
第四节 天主教的传播 305
第五节 基督教传入贵阳 308
第十章 风云激荡的贵阳 310
第一节 咸同起义震撼贵阳 310
第二节 青岩教案与开州教案 314
第三节 “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潮 318
第四节 新军和会党转向革命 320
第五节 清末“新政” 323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 326
第一节 清末的各种社会势力 326
第二节 科学会、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 328
第三节 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332
第四节 贵州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33
大事纪略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