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本书内容与框架 4
1.3 本书采用的方法 5
1.4 本书的创新点 6
第2章 经济效率理论的研究 8
2.1 古典经济理论的经济效率思想 9
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论述 11
2.2.1 合罗德和多马 11
2.2.2 索洛 12
2.2.3 S.Fabricant 13
2.3 现代经济理论的经济效率论述 14
2.3.1 Farrell 14
2.3.2 罗默 16
2.3.3 卢卡斯 17
2.4 本章小结 18
第3章 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研究 19
3.1 国外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19
3.2 国内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20
3.3 本章小结 22
第4章 技术体制理论的研究 24
4.1 技术体制概念及构成要素相关研究 24
4.2 技术体制与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6
4.3 本章小结 29
第5章 经济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31
5.1 随机边界分析模型(SFA) 31
5.1.1 非时变的技术有效性 32
5.1.2 时变的技术有效性 34
5.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 35
5.3 SFA模型与DEA模型的比较分析 41
5.4 本章小结 43
第6章 技术体制概念模型构建 44
6.1 技术机会 45
6.2 创新独占性 48
6.3 知识基础特性 50
6.4 外部知识可获取性 51
6.5 本章小结 53
第7章 技术体制与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系研究 54
7.1 技术机会与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系假设 55
7.2 创新独占性与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系假设 56
7.3 知识基础特性与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系假设 58
7.4 外部知识可获取性与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系假设 59
7.5 本章小结 60
第8章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指标选择分析 61
8.1 指标选择原则 61
8.2 产出指标的确定与处理 62
8.2.1 按行业产出指标分析 62
8.2.2 按地区产出指标分析 63
8.3 资本投入指标的确定与处理 64
8.3.1 按行业资本投入指标 65
8.3.2 按地区资本投入指标 66
8.4 劳动投入指标的确定与处理 67
8.4.1 按行业劳动投入指标 67
8.4.2 按区域劳动投入指标 68
8.5 本章小结 69
第9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数据分析 71
9.1 技术体制行业数据及分析 71
9.2 技术体制区域数据及分析 76
9.3 本章小结 87
第10章 多元回归模型及经济效率测算模型设定 89
10.1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 89
10.2 经济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93
10.3 本章小结 95
第11章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分析 97
11.1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行业差异分析 97
11.2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行业变动趋势分析 99
11.2.1 2003—2009年按行业经济效率变动趋势 99
11.2.2 投入产出目标值变动趋势 100
11.3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103
11.4 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区域变动趋势分析 107
11.4.1 2003—2009年按地区经济效率变动趋势 107
11.4.2 投入产出目标值变动趋势 109
11.5 本章小结 111
第12章 技术体制与经济效率回归结果分析 113
12.1 按行业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113
12.1.1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序列自相关、多重共线性检验 115
12.1.2 回归模型残差直方图、散点图和P-P检验 116
12.1.3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检验 117
12.1.4 回归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119
12.2 按区域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119
12.2.1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序列自相关、多重共线性检验 119
12.2.2 回归模型残差直方图、散点图和P-P检验 120
12.2.3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检验 121
12.2.4 回归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122
12.3 本章小结 123
第13章 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技术体制保障策略 124
13.1 实施科研创新联盟,增加行业内的技术机会 124
13.2 有效保护发明专利,保持产业创新独占性 125
13.3 适度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加强外部知识可获取性 127
13.4 重视人才与R&D投入,强化产业知识基础特性 128
13.5 本章小结 129
参考文献 130
附录1 技术体制指标相关数据 139
附录2 产出指标数据 150
附录3 资本投入指标数据 153
附录4 劳动投入指标数据 156
附录5 DEAP2.1版:一个数据包络分析的(计算机)程序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