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评剧音乐之源头 1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莲花落 1
一 《散花乐》与莲花落 1
二 四季莲花落和叙事莲花落 5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莲花落 14
一 秧歌与莲花落 14
二 时调小曲与莲花落 18
三 荡调中的莲花落 22
四 莲花落调与莲式乐汇 23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莲花落 32
一 彩扮莲花落的兴盛 32
二 莲花落曲体的演进 35
1.角调式莲花落调与宫调式莲花落调 36
2.〔喇叭牌子〕的形成 45
第二章 评剧音乐之萌芽 63
第一节 清代末期的莲花落 63
一 北京和天津的落子馆 63
二 河北梆子的发展——卫梆子的兴起 69
三 蹦蹦戏的兴盛 70
第二节 莲花落音乐的发展 72
一 梆子高腔 72
二 平腔 80
三 糊涂腔 94
四 彩扮莲花落音乐的曲体结构及其调性布局 97
五 〔大悲调〕与〔小悲调〕 99
六 哭迷子 109
第三节 莲花落拆出戏音乐 114
一 关于拆出戏的历史观 114
二 早期拆出小戏音乐 118
三 西路莲花落音乐 125
1.西路莲花落音乐的形成 125
2.西路二六板 126
3.东路莲花落音乐对〔西路二六板〕的影响 135
4.西路莲花落的历史价值 138
四 东路莲花落音乐 140
1.彩扮莲花落的流行与冀东莲花落的兴起 140
2.东路莲花落音乐的形成 143
3.东路二六板 145
4.垛板 158
第三章 评剧音乐之形成 163
第一节 平腔梆子戏音乐 163
一 平腔梆子戏的兴起 163
二 月明珠调 164
1.结构与旋律 164
2.几种终止形式 175
(1)甩腔 175
(2)锁板 177
(3)扣板 178
(4)留板 178
3.形成原因 181
4.意义与作用 190
三 倪派生腔〔二六板〕 194
1.结构 196
2.旋律 200
四 生腔〔二六板〕中的几种终止形式 205
第二节 评剧音乐之源辩 208
一 冀东莲花落的发展 209
二 冀东莲花落拆出戏 210
三 平腔梆子戏音乐的形成 215
第四章 评剧音乐之丰富 221
第一节 女伶崛起与评剧音乐落子馆化 221
第二节 “夹垛”现象与〔垛板〕的独立 225
一 “夹垛”现象 225
二 由来和原因 228
三 〔垛板〕与京韵大鼓的关系 232
四 〔二六板〕唱腔中的“夹垛”现象 235
五 “楼上楼”及其记谱法 237
六 〔垛板〕的形式及其历史演变 243
七 〔垛板〕与〔慢板〕的转换 253
1.〔慢板〕转〔垛板〕 253
2.〔垛板〕转〔慢板〕 254
3.〔垛板〕转“哭迷子” 256
第三节 月明珠调之丰富 259
一 句前衬句 260
二 两读式句型 263
三 莲式乐汇首句的演变 271
四 属调商调式上句 274
五 宫调式上句 284
六 搭调 287
七 甩腔 293
第五章 评剧音乐之发展 299
第一节 评剧艺术在20年代的发展 299
一 评剧艺术在天津的发展状况 299
二 女伶艺术向东北的传播和扩展 302
三 李金顺的三次出关 307
第二节 女伶对评剧音乐的创新 310
第三节 李金顺对〔慢板〕的创新 311
一 〔慢板〕结构的改变 311
1.衬词、衬句运用的随意性 311
2.〔慢板〕中眼起腔句型的创造 322
3.〔慢板〕短尾腔上句 333
二 〔慢板〕旋律的改变 336
1.与角调式莲花落调的关系 342
2.与京韵大鼓音乐的关系 343
3.与河北梆子音乐的关系 345
4.与铁片、梅花等鼓曲的联系 346
5.与皮黄曲调的关系 349
6.〔慢板〕旋律演变中,几种典型乐汇的逻辑关系 368
第四节 哭迷子腔的发展 372
一 上句哭迷子腔溯源 372
二 下句哭迷子腔的发展 376
第五节 李金顺在评剧音乐史中的地位和局限性 382
第六节 李金顺生年考辩 386
一 1902年说的由来 387
二 1902年说的谬误 388
1.与花莲舫的年龄差及拜师学评戏时间的错误 388
2.学梆子时间的错误 390
3.学京韵大鼓时间的错误 391
4.从文字记载的推断 392
5.李金顺后人的疑惑 393
6.学梆子、学京韵时间的考证 393
第六章 评剧音乐之成熟 396
第一节 评剧艺术在三四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396
第二节 评剧音乐的成熟 399
一 〔慢板〕结构的规范 399
二 〔慢板〕旋律的规范 404
1.〔慢板〕上句旋律的规范 406
2.〔慢板〕下句旋律的规范 421
三 女小生〔二六板〕 426
1.结构 426
2.旋律 430
四 〔流水板〕、〔散板〕的评剧化 434
五 正调唱腔旋律音区的下降 442
1.〔慢板〕旋律音区的下降 442
2.〔垛板〕旋律音区的下降 448
3.正调唱腔中的宫调变化 450
六 〔慢板〕甩腔的发展 463
1.下句甩腔 463
2.上声尾字上句甩腔 467
七 反调慢板 469
1.结构 469
(1)30年代中期前的结构形式 469
(2)30年代中期后的结构形式 471
(3)终止形式 473
2.旋律 474
(1)30年代中期前的旋律 474
(2)30年代中期后的旋律 476
3.〔反调慢板〕唱腔对二黄曲调的吸收 485
八 〔反调慢板〕源流考 492
1.〔反调慢板〕的雏型 492
2.〔反调慢板〕在评剧中的运用 496
3.〔反调慢板〕形态的流变 499
九 哭迷子腔的发展 503
1.哭迷子腔的发展 503
2.〔反调慢板〕转哭迷子腔 508
第三节 评剧音乐的流派 521
一 艺术形式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521
二 评剧音乐成熟期的流派 522
1.刘翠霞唱腔的特点 523
(1)〔慢板〕的结构与旋律 523
(2)〔搭调〕的发展 529
2.白玉霜唱腔的特点 532
(1)〔慢板〕的结构 533
(2)〔慢板〕的旋律 535
3.爱莲君唱腔的特点 546
(1)〔慢板〕的结构与旋律 547
(2)甩腔 554
(3)垛板 556
(3)反调搭调 557
第四节 四十年代评剧音乐概况 566
第七章 评剧音乐之创新 571
第一节 五十年代后评剧音乐的发展态势 571
第二节 评剧音乐的创新 572
一 女声唱腔的创新 572
1.旦腔 572
(1)〔慢板〕唱腔的变化 572
(2)〔二六板〕的运用 586
(3)〔垛板〕的创新 590
(4)〔反调慢板〕唱腔的变化 592
(5)〔反调二六板〕的运用 598
(6)〔大慢板〕的创作 600
2.老旦腔 605
二 男声唱腔的创新 608
1.花脸腔 610
2.生腔 615
第三节 评剧音乐创新中的问题 621
一 结构原则的迷失 622
1.顶板起腔形式的滥用 623
2.“楼上楼”的滥用 628
二 声腔的凝滞 633
1.板式唱腔中的核心语汇 635
2.新创曲调中的核心语汇 638
三 剧目音乐创新与剧种音乐的整体发展 639
四 剧种音乐创作与剧种艺术的发展 641
第八章 评剧唱腔的前奏、间奏音乐 643
第一节 拆出戏唱腔的前奏、间奏音乐 643
第二节 正调〔慢板〕的前奏、间奏音乐 650
一 二十年代前期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50
1.〔慢板〕前奏音乐 650
2.〔慢板〕间奏音乐 656
二 二十年代后期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59
1.〔慢板〕前奏音乐 659
2.〔慢板〕间奏音乐 662
三 三十年代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63
1.刘翠霞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63
(1)〔慢板〕前奏音乐 663
(2)〔慢板〕间奏音乐 667
2.白玉霜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68
(1)〔慢板〕前奏音乐 668
(2)〔慢板〕间奏音乐 672
(3)爱莲君的〔慢板〕前奏、间奏音乐 674
(1)〔慢板〕前奏音乐 674
(2)〔慢板〕间奏音乐 677
第三节 〔反调慢板〕的前奏音乐 677
第四节 五十年代后评剧唱腔的前奏、间奏音乐 681
第九章 评剧唱腔的语音特点 683
第一节 评剧唱腔语音变化概述 683
第二节 评剧唱腔语音分析 686
一 冀东语音的主要特征 686
二 评剧唱腔中的冀东语音 688
1.阳平字 688
2.去声字 694
三 天津语音的主要特征 698
四 评剧唱腔中的天津语音 702
1.阴平字 702
2.阳平字 711
3.上声字 712
五 评剧唱腔中的天津语音变调 716
1.阴平字 717
2.上声字 718
3.去声字 720
4.“一”的变调 721
5.连锁变调 723
六 评剧唱腔中的北京语音 725
七 评剧唱腔中冀东、天津、北京语音的混杂 727
1.评剧唱腔中方音运用的规律 727
2.评剧唱腔中方音的混杂 729
附:莲花落和早期评剧唱腔 732
1.秦琼观阵&河贼、王胖子演唱 732
2.小姑贤&河贼、王胖子演唱 736
3.王小赶脚&张金红演唱 740
4.十三姐&张翠龄演唱 744
5.小两口逗趣&金开芳、任鹤年演唱 747
6.女秀才移花接木&张乐滨演唱 750
7.书囊记&花莲舫、张百顺演唱 753
8.马寡妇开店&小银子演唱 756
9.王少安赶船&李金顺演唱 760
10.枪毙小老妈&刘翠霞演唱 763
11.秦香莲&白玉霜演唱 766
12.卖蓝衫&爱莲君演唱 769
后记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