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方东美具有“道家资性气质”的治学历程 3
(一)早期热衷于西方哲学(1920—1936) 4
(二)中期徘徊于中西哲学的两难选择之间(1937—1965) 8
(三)后期倾情于中国哲学(1966—1977) 13
二 多视角下方东美论道家思想的研究现状 17
(一)以“新道家”为学术定位探讨——方东美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20
(二)以“新儒家”为学术定位探讨——方东美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22
(三)以“世界主义”为学术定位探讨——方东美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24
(四)以“生命精神”等为学术定位探讨——方东美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27
三 本书的研究意义、方法思路、基本立场及创新点、难点 35
(一)本书的研究意义 36
(二)方法思路 37
(三)基本立场 39
(四)创新点、难点 42
第一章 方东美论道家形上学 44
前言 44
第一节 方东美论道家之“道” 45
一 论道的精神 46
二 论道体——道的本质 51
三 论道用——道的功用 58
四 论道相——道的意象 60
五 论道征——道的实践 64
第二节 方东美论道家生命之“理” 68
一 论道家的创生之理 70
二 论道家的爱之理 71
三 论道家的化育之理 73
四 论道家的原始统会之理 74
五 论道家的中和之理 75
六 论道家的旁通之理 76
第三节 方东美论道家宇宙观 77
一 道为“天下母”——道家宇宙观的生命论 79
二 “去其障,致其虚”——道家宇宙观的冲虚中和性 82
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家宇宙观的道德性 86
四 “丰盈外溢”——道家宇宙创生论 88
第二章 方东美论道家方法论 94
前言 94
第一节 “上回向”的超脱精神 96
第二节 “下回向”的实现途径 103
第三节 “吾丧我” 108
第四节 “后设语言观” 113
第五节 “两行”与“道枢” 118
第三章 “哲学与诗境相接”——方东美对道家艺术精神的阐释 122
前言 122
第一节 “哲学的高度发展总是与艺术上的高度精神配合” 123
一 哲学与艺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23
二 “原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以艺术的情操来发展哲学智慧 127
三 “将哲学理性与艺术创意浃而俱化”——道家之“道”与艺术之“美” 130
第二节 无言之美、诗意空间与“太空”胜境——道家艺术精神的指向 132
一 “无言之美” 132
二 “诗意空间” 135
三 “太空”胜境 139
第三节 体贴生命、超越与境界提升——道家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 142
一 体贴生命 142
二 超越 145
三 境界提升 147
第四节 方东美论道家艺术的特性 150
一 玄学性 151
二 象征性 153
三 表现性 154
四 人文性 156
第五节 “诗哲”:方东美哲学对道家艺术精神的实践 159
一 以诗词表达哲学的意蕴 160
二 “中国的桑塔耶那”——方东美的诗化人生 166
三 “飞机”喻旨——方东美的艺术化人生 168
第四章 生命力的展现——方东美论道家的特性、人生哲学与政治理想 174
第一节 方东美论比较视域下道家的特性 174
一 自然视域——道家之“旁通统贯论” 175
二 超脱解放视域——道家的“道论” 180
三 诗人视域——道家的“人格超升论” 185
第二节 方东美论道家人生哲学 192
一 冲虚周行之妙道:中国先哲的人生哲学 193
二 思想的孕育之喻:论人生哲学的培育 197
三 论人生哲学的实现 202
第三节 方东美论道家政治理想 206
一 “冥齐物我”:论道家积极的政治观 210
二 “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论道家的德治理想 215
三 “阴柔慈惠”:论道家政治观的包容性 220
第五章 宗教亦哲学——方东美论道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224
前言 224
第一节 方东美论“格义之学”的时代学术背景 226
一 方东美论“格义之学” 227
二 中国大乘佛学形成的时代学术背景 229
第二节 方东美论道家与佛教的“深相默契” 233
第三节 方东美论道家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影响 237
一 “本无”:方东美论道家对“六家七宗”的影响 237
二 般若学之“肇兴”:方东美论道家对僧肇的三大玄旨的影响 242
三 “佛道融会之巅峰”:方东美论道家对道生佛性论的影响 246
四 方东美论道家对华严宗的影响 248
第六章 对儒家“道统”的反动——方东美论道家对宋明新儒家的影响 251
前言 251
第一节 方东美论道家对宋明新儒家的影响 253
一 论宋儒的时代背景 254
二 道家精神为儒家所急需 257
三 论道家对新儒家的影响 260
第二节 方东美论道教对周敦颐的影响 265
第三节 方东美论道教对邵雍的影响 269
一 “邵康节的思想从道教中来” 270
二 “邵康节由道入儒” 272
第四节 方东美论道家对张载、朱熹的影响 274
一 张载将道家“太虚”拢入思想结构 274
二 朱子形上系统重视道家之“太极图” 277
第五节 方东美论道家对陆王心学和自然主义派的影响 279
一 论道家之“宇宙”观对陆象山的影响 280
二 论“道家之精神”对王阳明的影响 282
三 论道家引起王夫之自然主义派的反动 285
第七章 方东美论具有道家精神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289
前言 289
第一节 和:论具有道家精神的中国文化 291
一 “有无”双迴运行与道家的和谐精神 292
二 道家精神与儒家的和谐思想 295
三 道家精神与佛教的和谐思想 297
第二节 分:偏向二分的西方文化 300
一 西方哲学的二分价值观肇始于柏拉图的“理念” 301
二 中世纪的神人“恶性二分法” 303
三 近代的知、情分离价值观实践 305
第三节 和、分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308
总结与展望 315
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