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儒家学说在汉代思想界的主导性质 4
二、汉代儒学的崭新特色 8
第一章 董仲舒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上) 17
一、先秦学术思想的对峙与兼容 18
二、新道家的学术兼容色彩与启示意义 27
第二章 董仲舒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下) 39
一、新道家的得势对儒学更新的推动 40
二、汉初儒学的初振与董仲舒学说的形成 43
三、新道家的历史局限性与董学的确立 52
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与《春秋繁露》 57
一、董仲舒的生平事迹 58
二、《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 61
三、《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分类 68
第四章 董仲舒儒学的多元结构 77
一、理论框架构建上的多元选择倾向 78
二、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兼容特色 90
第五章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 99
一、早期“天人感应”说之历史演进 100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异同 105
三、“天人合一”论在董氏学说中的地位 110
四、关于“天人合一”说的评价问题 113
第六章 董仲舒儒学的“经权”“平衡”观 119
一、关于“经”“权”关系的要谛 120
二、关于事物相对平衡的理论 127
三、“经”“权”理论指导下的庸俗历史观 133
第七章 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特色 139
一、孟学色彩浓厚的仁义说 140
(一)仁义学说的主要内涵及其演绎 141
(二)关于“义利”之辨 151
二、荀学影响下的“礼治”观 153
(一)礼的强调与“文质”之辨 153
(二)礼治的伦理学依据:性三品说 156
(三)董仲舒“礼治”观的君本位特征 163
第八章 儒学思潮与汉代政治和军事(上) 169
一、董氏儒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170
(一)儒学对时政的规谏意义 170
(二)儒学基本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确立 172
二、两汉五德终始说的嬗变及其实质 175
三、礼乐观侧重点的转移与汉代的政治 181
第九章 儒学思潮与汉代政治和军事(下) 187
一、汉武帝战争与西汉社会思潮的嬗变 188
(一)武帝时期的战争及其后果 188
(二)武帝时战争对西汉社会思潮演变的影响 192
(三)儒学的改造受严重干扰而迂腐化倾向重新抬头 196
二、儒学思潮与盐铁会议上的军事论战 199
(一)论战的背景 199
(二)论战的中心议题 202
(三)对论战的基本评价 206
第十章 《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209
一、儒学的守成倾向与《白虎通义》的诞生 210
二、《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之认同 215
(一)《白虎通义》的成书与谶纬影响问题 215
(二)《白虎通义》中的儒学守成现象 221
三、《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的发展 226
(一)在“天人观”问题上的某些新意 226
(二)在伦理政治观方面的某些进展 230
第十一章 董仲舒儒学的困境与儒林异化 235
一、东汉中晚期的社会危机 236
(一)皇权的逐渐衰落 237
(二)因皇权衰微而激化的中枢权力角逐 238
(三)衰世固有的种种弊端在当时的表现 240
二、儒林的异化现象 246
(一)虚伪的“名教”者 247
(二)怯懦的“遁世”者 248
(三)无奈的“奋斗”者 250
第十二章 东汉中后期对儒学的反思律动 255
一、对儒学所附的谶纬灾异内容的抨击 256
二、扭转儒学迂腐僵化倾向的诸种努力 261
三、汉末儒学反思律动的历史局限性 269
结语 275
附录 279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进展及其特色 280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 299
主要参考文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