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 1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实践方面 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理论方面 6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 10
(一)“中国化”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12
(二)“传播”是狭义“中国化”的前奏和基础 14
(三)“运用”、“应用”与“中国化” 16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8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0
(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性问题 2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性问题 26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0
(三)“中国化”、“幽灵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问题 35
(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之思 40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义、内涵与实质 49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重大意义 5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 5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62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性特征 66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利益观的基础 73
(六)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 76
(七)作为哲学问题的科学发展观 82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反思的关键词 91
(一)真诚守护:作为世界观实质的根本立场、科学方法、基本原理与祟高的理想信念 91
(二)有效激活:寻找“结合点”并在“结合”的辩证运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 94
(三)内在性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95
(四)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 97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反思:实践诠释、意义生成与理论创新 99
(一)实践诠释的根本性 100
(二)意义生成、再现、拓展与深化的无限开放性 102
(三)理论创新的要素、机制与核心地位 103
七、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经验 106
(二)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109
(三)中国经验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 112
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的几个基本点 114
(一)将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14
(二)保持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互化、融合与共生的辩证和谐 115
(三)处理好“化”马克思主义与“化”现代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 117
(四)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正确对待的几个认识问题 118
九、从直观的社会主义到实践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 121
(一)直观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121
(二)实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12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哲学思考 124
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实化的“关系”、“问题”与“进路” 126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化: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认知问题 126
(二)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128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趋向成熟的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131
十一、市场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性要素 133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结构分析 133
(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经济生活制度 134
(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性要素 136
十二、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9
(一)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 140
(二)理论话语的体系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术体系,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 142
(三)理论话语的实践化:通过民生实践促进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145
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与“实质”的内在性关系 147
(一)方法的“内生性”:“实质”问题的凸显 148
(二)“方法”只是副题,“实质”才是正题 151
(三)“方法”与“实质”关系的总结与再思考 156
十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 159
(一)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展的整体评价 15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16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的基本问题 164
(四)以“范式”概念为例评估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166
十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17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 171
(二)几种典型的方法误用及观点举例 173
(三)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几个方面 177
十六、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 179
(一)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内涵 17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内部的中国化整体贯通研究 182
(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个主要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以中国化为原则、主题和方向、目标的对话、交流、渗透、整合,共同为构建作为大哲学概念的当代中国哲学做出积极努力 18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贯通和整合,或者直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中国化的内在性整合研究 190
(五)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以中国化为研究的方法和原则,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 191
十七、学术“中国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
(一)学术“中国性”的本质是文化问题 193
(二)学术“中国性”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身份和表达方式 196
(三)学术“中国性”当务之急是要读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中国人三十年来的文化和精神变迁,构建现代中国人自己理解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 198
十八、钱学森的马列教育思想及其重要启示 201
(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没有过时,“过时论”者过于迷信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成就,也没有真正学好弄懂马列主义,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202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最锐利的武器,是中国的特色和实际之一,是我民族国家的重要优势,应该普及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203
(三)马列教学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抓住时代精神,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真正结合起来 205
(四)政治理论课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207
(五)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同时以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8
(六)要在学习马列经典著作上下真工夫,要将学习和实践、学习和研究、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善于灵活运用,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动第二次“文艺复兴” 209
十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的三个问题 211
(一)学科支撑的意义问题 212
(二)课程与学科衔接的问题 214
(三)课程与学科融贯的问题 216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