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鉴赏论 1
(一)钱先生的“擘肌分理” 2
(二)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 5
(三)论诗注引文 9
(四)论注诗要识作者手眼 11
(五)论引后注前 13
(六)论纠正误注 17
(七)元好问论黄庭坚诗解 19
(八)元好问评苏诗 21
(九)注明诗旨 24
(一○)注诗要识用典意 26
(一一)理趣诗解 29
(一二)理趣和理语解 31
(一三)婉曲和理趣解 36
(一四)折柳解 39
(一五)想与因的结合解 42
(一六)断章取义与破除执著解 44
(一七)论言为心声 49
(一八)论“观物不切,体物不亲” 52
(一九)论诗词的寄托说 55
(二○)李贺《恼公》诗赏析 62
(二一)李商隐《锦瑟》诗赏析 66
二 创作论 75
(一)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 76
(二)“选春梦”的创作论 79
(三)谈灵感 82
(四)谈“活法” 83
(五)谈妙悟 87
(六)抓“诗思” 89
(七)创作前的精神准备 92
(八)“即物生情”与“执情强物” 94
(九)心以应物,意到笔随 98
(一○)“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101
(一一)写实尽俗,别饶姿致 103
(一二)论若即而离 105
(一三)行布 108
(一四)水清石见与水中着盐 115
(一五)设想与同感 119
(一六)写景手法 123
(一七)写水中倒影 126
(一八)作对仗以不类为类 129
(一九)对仗和用韵的因难见巧 132
(二○)避免词意重出 135
(二一)引申 138
三 作家作品论 139
(一)论陶渊明 140
(二)历代论陶渊明诗 144
(三)论唐宋人推陶诗 147
(四)论庾信诗赋 150
(五)论张籍诗 154
(六)论白居易诗 157
(七)评李贺诗及学李贺诗 159
(八)论李贺诗的风格 165
(九)李贺诗以玉石作喻 167
(一○)李贺诗在飞动中含坚凝 171
(一一)李贺诗的朴健疏爽 173
(一二)李贺感流年而驻急景 176
(一三)评司空图《诗品》 178
(一四)论梅尧臣诗 180
(一五)论黄庭坚诗 185
(一六)论杨万里、陆游诗 188
(一七)论赵孟頫诗 190
(一八)论竟陵派诗 194
(一九)竟陵派诗论 198
(二○)论阮大铖诗 206
(二一)论叶燮诗 211
(二二)论方苞 214
(二三)论钱载诗 217
(二四)论学人之诗 221
(二五)论赵翼诗 226
(二六)论田雯尊宋诗 228
(二七)论诗文之累 231
(二八)评黄遵宪诗 234
(二九)评严复诗 241
(三○)评王国维诗和论 243
(三一)评苏曼殊论诗人 246
四 文学评论 247
(一)以文拟人,形神一贯 248
(二)好诗似曾相识 253
(三)论圆 256
(四)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59
(五)论水月镜花 262
(六)诗有别才别趣 266
(七)以禅喻诗 272
(八)论神韵、性灵、格调 278
(九)性灵与学力 282
(一○)神韵与典、远、谐、则 286
(一一)活法与死法 291
(一二)活路与死门 296
(一三)诗中理语 298
(一四)评袁枚诗论 301
(一五)评《红楼梦评论》 310
(一六)消纳 314
(一七)附录 316
五 文体论 327
(一)论诗乐离合 328
(二)文体递变 331
(三)诗文的侵入与扩充 339
(四)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 341
(五)柏梁体 344
(六)章咒气与偈颂气 348
(七)以诗品作诗 350
(八)传记通于小说 352
(九)八股文通于戏曲 357
六 修辞 363
(一)博喻 364
(二)曲喻 367
(三)曲喻和双关 370
(四)喻之二柄 374
(五)喻之二柄异边 376
(六)通感与摹状 379
(七)仿拟 382
(八)比拟不当 388
(九)以目拟文 390
(一○)反仿 392
(一一)拟人与借代 394
(一二)言用与借代 398
(一三)对偶 401
(一四)当句对 402
(一五)翻案 404
(一六)出处 405
(一七)练字 408
(一八)“丧”字异读 426
(一九)改词 428
(二○)“鸭先知”辩 435
(二一)窠臼 437
(二二)修辞疵累 439
(二三)句式变化 441
(二四)章法 444
七 风格 447
(一)南北文学风格之别 448
(二)唐宋诗风格之别 453
(三)杜律的雄浑与韧瘦 460
(四)公安竞陵与前后七子 469
(五)王士禛论专名助远神 474
(六)钱载的幽修漏与瘦透皱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