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分句关系为什么不可以改动? 1
2.为什么只写卢沟桥在历史上的纪念意义而不写有关卢沟桥的轶闻、传说? 3
3.应怎样理解“跨越时间的桥”等四句话的语法、修辞特点? 5
4.“通讯”与“消息”是同一种文体吗? 7
5.以“吴门桥”为题目确切吗? 9
6.《母亲架设的桥》中的小桥有什么象征意义? 10
7.《巴黎的桥》中“必经之路”等三个词语使用得准确吗? 12
8.“死海”是“海”吗? 15
9.《死海不死》里的两则传说有什么作用? 16
10.“优选法”是怎么回事? 18
11.“定义”与“诠释”有什么不同? 20
12.下定义能使用比喻吗? 22
13.使用数字说明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3
14.《笑》一文中的“哂”应怎样理解? 25
15.《虞初新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7
16.《老残游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8
17.文言文中常使用的表时间词语有哪些? 30
18.“通讯”有哪几类? 33
19.“评论”专属于新闻体裁吗? 35
20.这是“答非所问”吗? 37
21.“象征”是修辞方法还是艺术表现手法? 38
22.“耸立”、“矗立”、“屹立”、“挺立”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40
23.“补叙”是什么意思? 41
24.怎样理解《白杨礼赞》第5段的思路和语言特点? 43
25.怎样理解茅盾的《题白杨图》? 45
26.“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吗? 46
27.声音能作用于人的视觉吗? 48
28.为什么说《钓胜于鱼》的结尾段并非“调侃人生”? 49
29.是询问,还是感慨? 50
30.“情趣”和“理趣”一样吗? 52
31.《故宫博物院》一文有什么缺憾? 54
32.科举考试有几个等级? 55
33.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57
34.为什么不宜提“支撑句”这个说法? 58
35.什么是“逻辑顺序”? 60
36.“四书”、“五经”、“六艺”各指什么? 62
37.文言文中“为”字常见的用法有哪几种? 63
38.文言文中“者”字常见的用法有哪几种? 65
39.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67
40.利玛窦在中国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 69
41.《苏州园林》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70
4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73
43.《苏州园林》,总领全文的是第一段吗? 74
44.《核舟记》一文中易读错的字有哪些? 76
45.“盖”、“云”在文言文中怎样使用? 78
46.翻译《核舟记》,应当将哪些单音实词译成双音实词? 80
47.《核舟记》仅是对一件工艺美术品的说明吗? 81
48.“大苏泛赤壁”的地点是“赤壁之战”的遗址吗? 83
49.“苏黄”、“三苏”、“苏辛”各指什么? 84
50.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85
51.《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用多种手法描写环境的? 88
52.怎样进行下面两段文字的比较阅读? 90
53.“典型形象”的“典型”二字有什么含义? 93
54.了解《变色龙》的时代背景为什么十分重要? 95
55.小说中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97
56.“慌取复盖”的“复”字是错别字吗? 99
57.《从宜宾到重庆》是怎样体现电视片解说词特点的? 101
58.我国古代有哪些葬法与葬式? 103
59.《故乡》中的“我”是鲁迅吗? 105
60.怎样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06
61.《故乡》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108
62.怎样理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109
63.对比与映衬有什么区别? 111
64.对偶句必须构成对比关系吗? 113
65.怎样体会《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114
66.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对法海和尚的鞭挞? 116
67.评论“玉皇大帝”的一句话中的分号使用得合理吗? 118
68.两篇读后感有什么异同? 119
69.“因素”与“成分”各有所指吗? 122
70.为什么说《大自然警号长鸣》是一篇议论文? 124
71.何为“文起八代之衰”,何为“炜晔而谲诳”? 126
72.“之”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128
73.“焉”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130
74.怎样判断文言文中名词用如动词? 132
75.应当怎样划分“谈艰苦奋斗”一段文字的层次? 134
76.这两个句子为什么是单句? 136
77.富翁的儿子在思维方法上犯了哪些错误? 137
78.只是为删削过于浓厚的“书面语气息”吗? 139
79.怎样理解“死做”的含义? 141
80.《哨子》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142
81.这几则名言在文章中各有什么作用? 143
82.“仿拟”修辞格有几种形式? 146
83.《“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的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148
84.怎样做议论文的“要点摘录”? 150
85.《说“勤”》在论据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152
86.怎样理解《事业篇》中的比喻? 153
87.怎样理解“幸福”一词前面的定语? 154
88.为什么要把“锱铢必较”改为“斤斤计较”? 156
89.“小桃树”是作者的化身吗? 157
90.“容易分散”与“容易旁鹜”连用是堆砌吗? 159
91.“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在词序上有毛病吗? 161
92.描写外貌的文字就是“肖像描写”吗? 162
93.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164
94.“以比喻起兴”的说法合适吗? 166
95.怎样理解“稍稍宾客其父”的语法特点? 167
96.《短文两则》谈的只是用词不当吗? 170
97.怎样理解《发问的精神》中的反面论证? 172
98.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吗? 173
99.“不”和“没”能随意替换使用吗? 174
100.“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有什么区别? 176
101.“平时胡花乱用”是“堕落为贪污犯”的充分条件吗? 178
102.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方式是“比拟”吗? 179
103.《“友邦惊诧”论》中的词语使用有不得当的情况吗? 180
104.“国府18日通电”的要害在哪里? 182
105.“立论”、“驳论”是论证方法吗? 184
106.《个人与集体》是用归谬法进行论证的吗? 186
107.《七根火柴》中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点? 188
108.《老杨同志》有贯穿全文的暗线吗? 189